APP下载

从《答谢民师推官书》看苏轼的诗学观念

2021-12-30刘雪乔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苏轼

刘雪乔

摘要:本文由《答谢民师推官书》入手,总结论述苏轼的诗学观念,主要有“辞达”、“文贵自然”、个性化、言之有物、“文以致用”、以文为诗、“传神”、“诗画一律”以及讲求创新等。

关键词:苏轼;诗学观念;辞达;文贵自然;以文为诗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是不可多得的天才型的全能型文人。《答谢民师推官书》作于元符三年(1100年),这一年,宋徽宗即位,苏轼遇赦内徙,广州推官谢民师有书及杂文相寄,苏轼于是作此书相答。

《答谢民师推官书》是苏轼晚年最重要的一篇诗学论文,集中体现了苏轼一生的诗学观点。

从创作境界看,在《答谢民师推官书》中,苏轼引用孔子之言,提出了“辞达”[4]的核心思想。他认为“辞达”是表达的最高境界,“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4]。什么是“辞达”呢?在苏轼看来,“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4]。所谓“辞达”,就是能够用简约的文字将抽象的、不可捉摸的事物形象生动地描摹出来,使人如临其境,使物如在眼前。不仅仅要求概念的准确性,更要求状物的生动性,要对事物有深切的感受和准确的捕捉,抓住事物的精髓、神韵来描写,从求物之妙到了然于心再到了然于口再到了然于手,涵盖了从观察到构思再到表达的整个艺术创作的完整过程,将“达”确立为创作的最高境界。苏轼在早年的《答俞括书》中也提到“孔子曰:‘辞达而已矣。’物固有是理,患不知之,知之患不能达之于口与手。所谓文者,能达是而已矣”。[5]然而,这样的境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千万人之中也不一定有一个人能掌握这种本领。为此,苏轼以扬雄为例批评了热衷于使用艰深晦涩之语、过分雕琢文字的行为。他批评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4]扬雄不主张文章写的浅显易懂,刻意使用艰深之语,正是“雕虫篆刻”之举。他却独独贬低赋,殊不知,他引以为傲的《太玄》《法言》也是“雕虫篆刻”,也在应悔之列。对于扬雄轻视屈原、贾谊的现象,苏轼给予了尖锐批判,屈原《离骚》“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4]而“贾谊见孔子,升堂有余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4]。苏轼认为屈原和贾谊都是杰出的文学家,扬雄对于没有真正认识到他们的价值,只因为他们使用了“赋”体就贬低他们,是鄙陋的行为。

在《答谢民师推官书》中,苏轼提出诗文创作应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思想。诗文创作本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必拘泥于法度,要因情而作,反对因文造情。这正是基于“辞达”境界对语言表达提出的要求。换言之,艺术作品要达到“达”的境界,在语言表达上就必须做到无拘无束、纯任自然的表达风格。苏轼在他的另一篇文章《自评文》中曾重复这一观点:“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5]“初无定质”也即“随物赋形”,强调自然,不强求,不做作。在《南行前集叙》中,他直接提出“文贵自然”。清代赵翼在其《瓯北诗话》中说:“坡诗放笔快意,一泻千里,不甚锻炼”[6],也说明了苏轼为文为诗讲求自然,不求雕琢。

在追求自然,“求物之妙”之中,苏轼还特别强调主客体相击的瞬间所产生的心灵体验。如《前赤壁赋》中的主客二人,其实主与客并不是真正的两个人,而是诗人在面对自然景物时衍生出的“自我”与“本我”,“自我”与“本我”的心灵问答是一种特殊的心灵体验。苏轼发现并抓住了这一瞬间的感受,并在“自我”与“本我”的交流中成功地超脱出了旷达的境界。

从创作目的看,苏轼主张艺术作品应该“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凫绎先生诗集序》),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文以致用”[7]。他在《策论·总叙》(《东坡应诏集》卷一)中说:“有意而言,意尽而言止,天下之至言也”。苏轼承认文学的社会责任,儒家思想是苏轼的立身之本,在一定程度上苏轼继承了儒家的“诗教”思想和欧阳修文学革新的传统,承认文学的社会作用,强调文与道的关系,声称“吾所为文,必与道俱”。要求文章不能无病呻吟,要有内容,要因事而作,能反映社会问题。

在承认文学社会责任感的同时,苏轼也强调文学自身的价值、文学的个性价值。他还提出“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与朱象先画后》),提倡文学从自我出发,从个性出发,抒写个性化的心灵感受。

在创作方法上,苏轼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以文为诗。以文为诗始自韩愈,所谓“以文为诗”主要是指以散文化的手法作诗,同时也包括以议论为诗,甚至也包括以才学为诗。苏轼继承以文为诗的传统,并从篇幅、章法、句式、用典、议论等多方面對以文为诗大力开拓,使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清代赵翼《瓯北诗话》曾评其:“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8]

苏轼是一位艺术全才,不仅诗词文赋各有成就,在书画方面也有着极高的造诣。在诗画创作实践的基础上,苏轼提出了“传神”“诗画一律”的观念。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云:“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传神”的观念恰与前面提到的“求物之妙”有异曲同工之处,追求描摹意象的神韵,使之鲜明生动,栩栩如生。而“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则与苏轼追求自然,“随物赋形”,不求雕琢的观念一致。

作为一代文学天才,苏轼还十分强调创新。他说:“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评草书》),又说:“近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与鲜于子骏书》)。在艺术创作上,苏轼以能创新、不法古人为一大快事,他反对人云亦云,鹦鹉学舌,一改前人着重继承的风气,强调个性化,强调创新,使诗文自身的独特性得以显现。开创了新的创作风气,对以后的诗词文创作和诗学观念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苏轼词集》苏轼著,刘石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8

[2]《袁枚赵翼集》王英志选编,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1

[3]《中国古代文论选注》李壮鹰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4]引自《中国古代文论选注》,李壮鹰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第314页

[5]引自《中国古代文论选注》,李壮鹰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第317页

[6]引自《袁枚赵翼集》王英志选编,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1,第323页

[7]引自《苏轼评传》曾枣庄著,四川人民出版社,第256页

[8]引自《袁枚赵翼集》王英志选编,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1,第320页

猜你喜欢

苏轼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题西林壁
苏轼错改菊花诗
但愿人长久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愚钝读书法
苏轼愚钝读书法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