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观视阈下大学生信仰问题探究
2021-12-30翟云河
翟云河
摘要:“四史”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如火如荼展开,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大历史观的视野。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通过“四史”的学习,在理想信念习得层面获得了充分成长,但仍然存在信仰缺失、信仰危机、信仰异化等问题,因此需要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分析学生出现信仰问题的原因,然后才能因症施治。
关键词:大历史观 大学生 信仰
一、三个现象厘清信仰问题之症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习得层面获得了充分成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逐步增强。但是,在实际操作层面,如果脱离学生思想状况谈信仰问题,脱离学生个人信念谈政治信仰,脱离实际效用谈理想信念,必然成为空谈、妄谈,必然出现信仰缺失、信仰危机和信仰“异化”现象。所谓信仰缺失,实质是要不要信仰的问题,丢掉信仰,無所适从,最终会迷失方向;所谓信仰危机,实质是信仰什么的问题,信念动摇,立场摇摆,最终会走向死胡同;所谓信仰“异化”,实质是怎么信仰的问题,盲目崇拜,不分析问题,最终会迷失自我。事实上,在学习研究“四史”过程中,确实出现了对重大、关键问题研学不透,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尤其是曲折发展阶段逻辑混乱、中断、模糊,对伟大的革命精神意志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等问题庸俗化、简单化、淡漠化处理等问题。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十分关注学生信仰的养成问题。
二、三种态度摸清信仰问题之脉
在探讨信仰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对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状况做个着重分析。在发现、面对、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无非有三种态度,一是否定性的态度,二是跟随性的态度,三是旁观者的态度。否定性的态度,常以个人视角看问题,对所见之物嗤之以鼻,不以为然,不以为意;跟随性的态度,常以他人视角看问题,主见性不强,容易盲从,偏听偏信;旁观者的态度,要么以上帝视角看问题,只要不触及自己的切身利益和重要原则底线,无所非议,也无甚要求,要么以路人视角看问题,事不关己,遇弱则漠不关心,遇强则避其锋芒。凡事以否定性的态度处理问题,实质是虚无主义的态度,很容易导致信仰缺失;凡事以跟随性的态度处理问题,实质是实用主义的态度,很容易导致信仰“异化”;凡事以旁观者的态度处理问题,实质是利己主义的态度,很容易导致信仰危机。
否定性的态度可为批判性的态度,对事事物物怀有批判之心,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这正是大学生最为缺少和最需养成的;跟随性的态度可为合作型的态度,愿征求、听取意见,也更有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之心,也越能改变思路、改进方法、改正错误,而这也正是大学生最需习得的品格;旁观者的态度可为调解式的态度,往往看人最清,识事最明,不折中,不盲从,随时调整状态,更有利于发现问题的本质,也更有利于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正是大学生保持理想信念不迷路的良方。有了这批判性、合作型、调解式的三种态度,解决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就有了方法论的依据。
三、三种不确定性剖析信仰问题之源
当然,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也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从中可以发现他们信仰问题的一些端倪。新时代下,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条件、思想状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大爆炸、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元宇宙等等,无一不在兆示着新的经济革命、思想革命正在到来。他们接触到的、感知到的、思想到的,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抉择,在社会裂变和时代祛魅的魔力之下,在欲望和恐惧的双重支配下,似乎真的已经到了真假难分的地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固然可以把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拉回到时代和现实的轨道上来,但只是从规范制度方面进行宣传教育,对于学生而言,始终自觉相差遥遥,难免抱以热情欢迎、冷漠处理的态度。所以,对于现实,我们也必须报以现实的态度和方法,重视实践,重视体验,重视共情,重视革新。
进一步说,为什么会存在迷茫和困惑呢?除了复杂的现实条件外,归根结底由于一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包含了对历史的不确定性,对现实的不确定性,还有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在接受“四史”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多数是破碎、简单甚至模糊的,网络化的时代更是增强了这种破碎感,也模糊了历史学习和研究的边界,甚至产生了“一切历史皆是当代史”的论调。所以,学“四史”,必须摆正对待历史的态度,树立端正的历史观和学习观。只有正视历史,剖析历史,牢记历史,才能更深刻感受到历史的粗粝与厚重,从而找到坚守一种方向的理由和方法。想要认清和把握现实,必从历史中去寻找答案,从人类历史实践中、从历史人物的意志中寻求刺破黑暗、驱散阴霾的力量。“四史”教育活动,可使我们立住对待历史的态度,意识到个人的奋斗与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旺是立在一处、奋在一起的。
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思想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尤其具有致幻效应。未来的问题始终是无法回避的,却也始终是最用力逃避的。对未来心怀好奇与憧憬,但个人却在不断的碰壁和忧患中对未来越发无奈和无力,加之社会化的因素对个性的抑制,遂而逐渐消解了个体对现实条件的作用力,终而走向麻痹、麻木、缩小圈子、封闭自我的道路上。未来不确定,但历史本身是确定无疑的。我们在“四史”教育的过程中,宣传革命精神,问道学生“何以他们可以而独我们不可以”,“何以他们必信而独我们不必信”,“何以他们持守而独我们不持守”,彼时代的他们和现时代的我们,皆对着这“不确定性”,他们肯定有过迷茫困惑,而他们正因着这不确定性而毅然前行、坚守不倒,他们没有等到“确定性”的未来,未来却如约而来。我们因着这不确定性,心生迷茫困惑,却落入了不思进取、不问现实、佛系躺平的圈套中来,进而生出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樊笼。故而,我们必须回溯历史,立足现实,提振对未来的信心,唯有如此,则信仰根基稳固。
参考文献:
[1]姬咏华,董上.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综述[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1):11-14.
[2]任福义,李怀.新时代大学生信仰“病变”与“医治处方”思考[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20,(3):72-76.
[3]艾美婧.学习“四史”筑牢大学生信仰之基[J].中外企业文化,2021,(3):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