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地惊雷扫敌顽英雄浩气贯长空
2021-12-30三土
三土
车桥战役打援战斗中,新四军成功使用地雷并取得明显战果
新四军在地雷研制和应用方面亦有自己的亮点。如在产品创新方面,新四军一师兵工厂曾在迫击炮弹的基础上,研制出一种多用弹,通过引信的特殊设计,使其可以根据需要,在手榴弹、枪榴弹、炮弹及地雷四种角色之间转换。当作手榴弹使用时,需要先将保险销拔除,将引信在地上或枪托等硬物上敲一下,使其发火并引燃导火索,即可投掷;当作枪榴弹使用时,将尾管拧下,拔除保险销,插入枪榴弹筒内,以空包弹直接射出;当作炮弹使用时,只要拔掉保险销,就可放入炮筒内发射,同样靠导火索延时,可实现空炸;当作地雷使用时,要先拆掉引信中的导火索,然后将保险销拔掉并将弹体埋入土中,在引信上置一木板,洒土伪装,当敌人踩中或车轮压上木板时,引信即发火引起爆炸。
在地雷使用方面,1944年3月,新四军发起车桥战役,采取围点打援战术,在车桥镇以西芦家滩、韩庄、小马庄之间的公路一侧埋下大量地雷,将前来增援的山泽大佐所率400多名日军、600余名伪军引入伏击圈后,迅速“截头、断尾、打中间”,以火力迫使日军进入雷区,给予其重大杀伤,最终击毙山泽、消灭近千名日伪军,赢得苏中抗战中最大一场战役的胜利。车桥之战中使用的500颗地雷,均为新四军六师十八旅军工科在40天内突击生产出来的。这批地雷使用的压发引信为专门设计,参照步枪击发机构,结构较为复杂,带有保险,上加木盖以增加接触面积,装药采用原用于装填60mm迫击炮弹的经过压缩处理的大威力黑火药。战役发起前,参战部队专门选派战士学习地雷安装、拆卸等技术,军工科还派朱兆衍、沈炳生、杜元龙等人员一同参与地雷的埋设工作,确保地雷在战斗中发挥作用。
新四军制造的铁壳地雷,注意左上角的地雷壳采用罕见的半球形外形
华中根据地民兵使用的各种武器,右上角是一颗陶(瓦罐)雷壳
“应用”地雷是指根据地军民在作战中自行设计制造的地雷,其外形、材质多种多样,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应用”地雷的兴起,与群众性爆炸运动密不可分。以晋冀鲁豫根据地为例,1941年2月,八路军军工部在黎城县东崖底村和武乡县温庄村分别开办地雷训练班,分期分批培训武委会主任和民兵队长。刘鼎亲自授课,并专门印发了《地雷制造与使用法》、《各种地雷触发装置法》等教材,以参加培训的学员为骨干,在各地层层开办训练班,很快在根据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群众性爆炸运动。由于地雷需求量很大,仅靠兵工厂制造无法保证供应,同时个别作战环境也需要一些特殊雷种,工厂出品的“制式”地雷难以完全满足需要,因此根据地军民就地取材,开始大量制造“应用”地雷。
应县民兵自制的石雷,突出的部分为安装的引信木塞
太行根据地民兵自制的石雷,外表加工成圆形,可作为滚雷使用
专门烧制的带釉陶瓷雷壳
實践中,各种可以容纳炸药和引信的容器都可以用来制造“
太行山区到处是石头,来源方便,取之不尽,成本低廉,加之会石匠手艺的人很多,当地民兵从实际条件出发,尝试大量制造石雷。除极少数为固定设置、作为“看门雷”外,石雷一般选用石质坚硬、没有裂纹的花岗岩等材质的块石制造,有的地方专门选用河道中的大块卵石。石块外观尽量保持原状,以便埋设后自然融入周边环境,适于伪装。由于石头的密度较小,为保证碎裂的石块在较远距离上仍有杀伤力,石雷的体形普遍较大,单颗质量很多都在25kg以上,一人最多同时担运两个。制造石雷的关键在于凿制药室,大小、深浅、形状要合适,药室开口直径需在1~1.5寸,内部为口小肚大的瓶形,深度为石料厚度的一半到五分之三,装药量为药室深度的一半或三分之二,装上引信后,口部用土夯实。以晋察冀边区的经验看,普通石匠以手工方式操作,每人每日至少可凿制3颗石雷。晋东南民兵李海元、王彦才还发明了“制雷机”,每人每日产量可达30多颗。抗日军民还将石雷制造技术编成了顺口溜:“一块青石蛋,当中钻个眼,装上四两药,安上爆发管,黄土封好口,线子在外边,事先准备好,到处都能安,鬼子来‘扫荡’,石雷到处响,炸死大洋马,留下机关枪,保卫老百姓,保卫公私粮,石雷真顶事,大家赶快装。”一时间,边区“人人造石雷、村村有地雷”,涌现出众多“造雷模范”,根据地漫山遍野都是石雷,使敌人草木皆兵,在对敌作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到后来,在根据地的很多村庄,平时就将凿好的石雷壳堆放在道路两侧、村边、街巷等处,或用其垒成田间地堰、村中石墙,一旦有敌情,临时装上炸药和引信,随处可见的普通石块立即成了杀敌武器。
民兵在门前埋设自制地雷,可见这颗地雷的外壳是一把水壶
在山区,“应用”地雷的主角是各种石雷,原料易得、方便加工、成本低廉(电影《地雷战》画面)
为提高杀伤力,石雷的体型一般比同等威力的铁雷大得多
石雷虽然构造简单、易造易设,但携带不够方便,造雷运动在根据地普遍开展后,广大民兵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利用手头一切条件,制造了其他各种材质的“应用”地雷。如战场上找到的废旧炮弹,铁、铜、锡制的酒壶,装油、醋、酒的瓷瓶、陶罐,敌人废弃的罐头盒子、玻璃酒瓶,掏(凿)空的木头、砖块……所有能够找到的容器,只要能够装填炸药,安设引信,就有可能变成民兵手中的地雷。这些地雷虽然大小、材质、性能不一,但多数都是日常生活用具改造而来,放置在住所内外,既方便安设和伪装,又便于引诱入室抢劫、破坏的敌人。山东根据地更有专门烧制的外形与铁雷相似的陶雷、磁雷,进一步发展后,有的还专门做成酒壶、油瓶、油灯等样式,暗装炸药和引信,一碰就炸,以致敌人在多次挨炸后,“扫荡”时宁可露宿,也不敢随便进屋。1944年晋绥边区举办的第四届群英会上,展出了民兵的各种土造武器,除土造掷弹筒、榆木炮外,数量最多的就是用铁、玻璃、石头、陶瓷等不同材质外壳制造的地雷。
“应用”地雷采用的都是因地制宜、土法上马制造的各种发火装置(电影《地雷战》画面)
电影《地雷战》中装填石雷的细节,桌上自左至右分别是作为装药的黑火药、土造拉火管和封口用的黄土
各种“应用”地雷的装药基本都是自制的黑火药,称为“黑硝”或“土硝”,以与正规工厂生产的硝化棉“洋硝”相区别。前者尽管烟大、威力小,但原料相对易得,且作为烟花爆竹药剂,在民间已经使用了数百年,技术比较成熟。黑火药的加工并没有固定的厂家,大部分是以村庄为单位,使用石碾、罗筛、炉灶等简单工具,以手工方式自行加工的。所需的硝、磺、炭三种主要原料中,除硫磺一般需要从产硫地区购入外,其他则是就地取材、土法上马自制。如制硝,是靠搜集老屋、厕所、牲畜圈墙上的“硝土”,加水熬制,然后过滤杂质,反复结晶提纯,就可以得到相对纯净的硝酸钾。炭粉则是用麻杆、蜡条、柳枝等,自行烧制并粉碎得到的。原料齐备后,用炒制等办法,将按一定比例配好的三者混合均匀,并通过压缩、造粒等工艺,提高装填密度,增强其威力。到抗战后期,根据地军工生产发展起来后,有余力为民兵提供硝化甘油、雷银等高级火炸药,传统黑火药“一统天下”的局面才得以改观。黑火药在石雷上使用时,装入后不易取出,加上容易受潮,时间一长就会失效,浪费较大,因此后期雁北军区修械所等生产单位,还专门为民兵生产一种用于石雷上的小包装黄色炸药,分为50g、100g等不同质量,连同木塞、拉火引信和雷管等全套装置包成药包,外面裹上防潮黄蜡,民兵只需负责选石凿眼,临战前将药包装入石雷的药室内,就可以使用,未爆炸的石雷还可以将药包重新取出,或根据敌情变化重新布置,使用十分方便,因而大受民兵欢迎。
“应用”地雷的装药基本都是使用石碾等简单工具,以手工方式自行加工的黑火药( 电影《地雷战》画面)
黑火药是一种机械混合物,需要将各种成份粉碎后按比例混合,原料的纯度和制造工艺的好坏决定其威力大小(电影《地雷战》画面)
“应用”地雷的引信,俗称“雷管”(与用于引爆炸药的雷管并非一个概念),也都是依靠群众智慧,以手工土法制作的。民兵自制的引信,以结构简单的拉发引信为主,通过踏箱、夹子、翻弓、橡皮筋等装置的配合,使之具有压发、绊发等不同功能。这种自制拉发引信,多以中间带节的竹管或两头掏空、中有小孔的木管为外壳,在靠里一端粘有红、黄色发火药的带孔小铜帽,用下端夹出齿痕的细金属丝或粘有玻璃粉的胡琴丝弦从中间穿过,其上端伸出管外,并拴在穿过管壁的保险销上,然后下端压入一定量的黑火药,拔出保险销后,拉动金属丝或琴弦,发火药即被拉燃,并点燃管中的黑火药,进而引爆整个地雷。后有改用铁皮裹住的成束火柴头或两片分别粘有摩擦剂和发火药的薄木片代替带孔小铜帽的,保险则以插入上端压紧金属丝或琴弦的铁钉、木钉代替,结构得以进一步简化,同时火柴为生活必需品,方便从敌占区购买,成本更加低廉,缺点是发火率不如前者可靠,安全性也較低。阜平、胶东等地民兵还根据山区多用石块砌墙的特点,设计了一种特殊的触发引信,口部有一根伸出2~3cm的触棍,触棍内侧和底部都粘有敏感度很高的起爆粉,利用交火后敌人迅速贴近墙根寻找掩护的习惯,将安装了这种引信的石雷布设在石墙靠近地面的位置,只要稍一碰到触棍,便会引爆石雷。自制引信的缺点是防潮性能差,安全性及发火率较低,而且发火时间略有延迟,有时会发出明显的“嘶嘶”声,有经验的敌人听到响声后,如果能及时卧倒,就有可能免于伤亡。特别是在装配石雷时,和“制式”地雷不同,这种自制引信需要安装在雷体中间,否则容易形成燃烧而不是爆炸,装配方法也有特殊性,需要将黑火药先装进一部分,将引信放在雷体中间,周围轻轻以黑药塞住,然后再将剩余药粉装入,口部需要用干土夯实夯紧。如果装填动作过快或过重,很容易使引信发火而酿成事故。
根据地采用“缸塔法”制造硫酸成功,为设计各种化学引信地雷奠定了基础
这颗地雷的引信装置没有采用木塞,而是相对规整的小型引信,很有可能是规模较大的兵工厂批量制造的
自制“应用”地雷由于发火装置相对粗糙,主要使用拉发发火方式(电影《地道战》画面)
1939年,晋察冀根据地工业部技术研究室韦彬、张方、门本忠等人,运用“缸塔法”试制出较为纯正的硫酸,1940年后开始形成规模化生产,到1944年,仅大岸沟化学厂浓硫酸平均月产量就达到7200kg。浓硫酸除用作无烟药、高级炸药生产外,也为制造地雷用化学引信创造了条件,后期各根据地民兵均大量使用了采用化学引信的地雷。这种化学引信以盛装硫酸的玻璃眼药水瓶或其他容器为主体,简易的也可以将硫酸直接滴在覆盖在发火药表面的蜡纸上,根据需要设计成动发、压发以及延迟发火等不同结构,可配用于任何外壳和形式的地雷。特别是动发雷,只要雷体发生倾斜,导致瓶中或蜡纸上的酸液流出,即会引发爆炸,适合设置成各种诡雷,对付敌人的排雷工兵尤为有效。而各地制造的延迟发火雷,均有引诱敌人挖去,在摆弄和研究时发生爆炸,从而批量杀伤敌人的战例。
利用敌人习惯于沿着墙根寻找掩护的特点,民兵还设计出了“擦燃”的特殊触发引信(电影《地道战》画面)
电影《地雷战》中,对抗战期间民兵常用的地雷品种均进行了介绍,但由于影片长度所限,还有少数当时使用的雷种未能介绍或语焉不详,在此略作补充。
石枪
石枪是石雷和线枪的结合体,可以看作是一种土制定向雷,适用于杀伤敌单兵。石枪的制法和石雷相似,但药室直径一般不大于2cm,使用黑火药为动力,装药量为药室深度的二分之一,余下四分之一装填铁砂,四分之一安装木塞。石枪与石雷最大的区别是,拉火管并不装在木塞下端或内部,而是装在铁砂之下,直接与装药接触。石枪的触发方式多采用绊发,当被触发后,拉火管点燃黑火药,将铁砂沿药室方向喷射出去,杀伤目标。石枪的缺点是使用方向受到限制,杀伤力较小,并且容易受潮失效,一般平时在选好的石壁或石块上打眼,作战前根据需要临时装填。
海阳民兵自制的石枪雷,为方便安置,外廓做成了圆筒形
杠杆雷
杠杆雷又名压簧挑线雷,它借鉴了狩猎动物的传统机关结构,整个触发机构由3根依次压住的杠杆构成,第1根杠杆控制连接引信的夹子或者橡皮筋,借助于杠杆的长度,最后1根杠杆只需放1个很轻的东西就可以压住,比如小土块、小石子或1根高粱杆。只要这个压住的东西被碰掉,3根杠杆反向依次失去控制,夹子或皮筋便将地雷拉响。专炸敌方探雷器的“头发丝雷”,也是杠杆雷的一个变种,它利用头发极细、贴近地面时难以发现,同时又能承载一定拉力的特点,用它来控制1根竖向钉在“消息”上的触杆,后者又控制1根被皮筋拉紧的别棍,一旦触动发丝,整套机构便失去控制,最终皮筋拉响地雷。这类地雷的雷体和触发机构可以相隔一定距离设置,而且灵敏度很高,缺点是要求布设者富有经验,并且安设时需要极其小心。
“仙人脱衣”雷
系诡雷的一类,专门用来杀伤挖雷、排雷的敌人。它的特点是雷壳分为内外两层,外壳作为伪装,内壳起到杀伤作用,触发机关设于两层之间,当敌人因好奇等原因试图拆卸外壳时诱发爆炸。触发机关可以是电发,如两层壳体平时相互绝缘,在试图拆开时将电路接通,进而引发爆炸,也可采用化学引信或拉发引信等。“揭盖雷”也是“仙人脱衣”雷的一种,在拧开雷盖或拆卸引信时引爆。此类地雷均属于“明雷”,即无论埋入地下与否,一定要设法让敌人发现和起出,否则无法发挥作用。
石雷、石槍等可以平时就将石块打好眼,作战前根据需要临时装填
滚雷
滚雷多用于山地伏击作战,适用于有斜坡的山谷、隘路等处,使用时先拉火,然后从高处投掷,利用自身重量滚落到低处,专炸敌人的散兵队形。除少数专门制造者外,滚雷多为铁桶、竹桶等装填炸药临时制作的“应用”地雷,一般采用与手榴弹类似的拉发延时引信,雷体内填充金属碎片等以增强杀伤力。铁雷和外形近似球形的石雷也可以用作滚雷,但引信下端必须接上导火索,其长度由滚雷滚落所需要的时间决定。
夹子雷是最常见、最有效的一种布设方式,作用灵敏、拉火可靠,在此基础上可以衍生出很多其他触发方式(电影《地雷战》画面)
无论是“夹子雷”、“杠杆雷”还是“头发丝雷”,都是借用一些传统的灵敏度较高的机关,在被触动时,能迅速释放弹簧、橡皮筋等预先储存的能量,从而拉响地雷。图为电影《地雷战》中,赵虎用茶壶试验“头发丝雷”的触发机关
信号雷
顾名思义,信号雷是专门发出声、光信号的地雷,主要用于报警用途。由于普通杀伤雷爆炸时的响声即可起到报警效果,所以信号雷的实际使用很少,仅山东根据地民兵利用缴获的敌人信号弹改装过,在弹体侧壁发射药位置打孔,然后将拉发引信插入固定,使用时一般设置成绊发触发方式。
“鬼子偷地雷”是电影《地雷战》中最精彩的段落。“仙人脱衣”雷、“揭盖雷”都是诱使敌人主动发现并起出的“明雷”,往往能起到比埋在地下的传统“暗雷”有更大的杀伤效果
广州博物馆中陈列的抗战期间使用的铸铁壳滚雷,带有篾条编成的提把
水雷
这里所说的水雷,并非敷设在航道上、专炸敌人舰船的水下兵器,而是指可安设在水中、不会因受潮而影响使用的地雷。其主要布设在河滩、溪流等浅水处,防止敌人涉水通过。民兵使用的水雷均是经过防水处理的普通地雷,如将整个雷体用猪尿泡套住,或者将地雷放在葫芦内,开口处再用“船泥”(补漏用的桐油腻子)补牢,引信本身由油脂、黄蜡等密封,一般要求放置水中24小时后仍能正常爆炸,少数耐水时间可达2~3天。
地雷戰中的“水雷”只是额外采取了防水措施的普通地雷。图为电影《地雷战》中出现的“水雷”,其发火方式改成了电发火
电发雷中电力的来源多是干电池(电影《敌后武工队》画面)
电发雷
电发雷只是将引信改为电发火方式,其雷体及装药、大小、用途各异。根据地自制的电发雷多由兵工厂制造,主要是作为大型地雷,用于破坏桥梁、铁路,优势是发火确实、迅速。起爆电源包括干电池和手摇电话机等,难点在于根据地无法自制电雷管所用的电阻丝,多半用手电筒灯泡改造而来。由于所需的材料来源少且价格相对昂贵,因此抗战期间电发雷的使用并不广泛,制造数量也较少。
八路军兵工厂制造的采用焊接铁皮雷壳的大型破交雷,外部焊有方便搬运用的铁丝提把,这种体积大的地雷大部分是爆破碉堡或破坏交通设施时使用的
民兵在铁道枕木之间挖坑埋设破交雷
破交雷
破交雷是指专门用来破坏敌人交通线以及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的特种雷,应用极为广泛。为保证破坏毁伤效果,这种雷一般体形和装药量均较大。以晋察冀边区制造的炸火车专用雷为例,采用木板或白铁皮制成的方形或长方形雷体,两侧有搬运用提把,大小以铁轨两条枕木间挖坑能容纳为度,内装10~25kg硝铵炸药或黄色炸药,引信为双发设计,雷体顶部安装有击针与药水瓶构成的压发化学引信,使用前安装,底部侧面安装有拉发引信。这种地雷由6~7人小组负责运输和埋设,特点是难以排除,而且威力较大,装药20kg的地雷爆炸后可将80~120吨的火车头抬起0.5m使其倾倒,并将路基炸出直径1.5m、深0.8m的大坑,同时使邻近的钢轨炸弯变形。有时为使车头彻底毁坏,会将2~3颗这种地雷呈一线形埋设。(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