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谭和他的“手摇中国”等3则
2021-12-30
老谭 和他的“手摇中国”
美国人谭嘉煦已经习惯用另一种视角看世界:进餐馆会下意识观察桌底下有没有隐蔽的桌子腿;上街时会看看路边有没有马路牙子……这些易被忽略的地方决定了他那些坐轮椅的朋友能否顺利出行。
大家喜欢喊他“老谭”。从2013年起,他帮中国身障人士进行适能运动和无障碍出行,后组织“手摇中国”公益活动,是主办人里唯一健全人士、外国友人。因这个项目及其在中国的经历,他受邀加入全球化智库的“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
几个月前,老谭牵头,和项目里的外籍青年代表给习近平主席写信,祝贺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讲述在中国走访的体会,表示希望发挥桥梁作用,更好地促进中外交流对话,得到习主席的回信。之后,《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回信全文,对他们积极走访、深化对中国的了解表示赞赏。
2013年,已在北京定居十多年的老谭正在三里屯散步,一名黑人拦住了他,请他帮忙打出租车。那时还没有打车软件,这名黑人坐着轮椅,不太会说中文,只能找人帮忙。那天,老谭突然意识到,在北京这么多年,在路上很少见到身障人士,不少身障人士像“隐形人”,平时在家待着,不敢出来。老谭想:“可不可以让他们出来和普通人玩?”
2012年前后,骑行在中国流行起来,被视为新兴的休闲户外运动。而在国外,流行起来的还有手摇车:专为下肢不便人士设计,通过手臂摇动车轮,达到类似骑自行车的效果,也被视为身障人士的一种“极限运动”。
老谭在网上结识了一名精通手摇车的美国身障人士多米尼克,了解到骑行能扩大身障人士的社交圈。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到中国各地探访,考察手摇骑行的可能性。后来,老谭结识了来自山东的身障人士王丰。三人决定一起骑行,为“手摇”之行探路。
2015年,他们飞到香格里拉,打算“摇”到大理。骑行时,王丰和多米尼克用双臂摇动车轮,老谭骑车跟随,平均一天“摇”75公里。那次出行,老谭增加了手摇车出行的知识,也和王丰有了默契,正式筹备“手摇中国”活动,通过身障朋友的介绍,很快吸引到一些身障人士参加。
2017年,老谭和“手摇中国”团队从西双版纳骑行106天共计5800公里,抵达北京,其间路过湖南洞口县的一个小山村时,遇到一名贫困的身障人士。眼前的一幕让老谭惊住了:这名身障人士的臀部有一道很深的压疮,皮肤溃烂,甚至能看到骨头。老谭和朋友帮他对接当地相关机构,做了手术。
脊髓损伤者要常年坐轮椅,坐久了,臀部跟大腿后侧长期受到身体重量的压力,皮肤易生疮,导致感染,甚至患上坏血病。而手摇车能让上半身躺在车上,减缓上半身对下肢的压力,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那次经历也让老谭更坚定了做“手摇”行动的决心。
“手摇中国”的一些大型外出活动,老谭会让健全人士和身障人士一起参加,创造“跟朋友玩儿”的氛围。至今,他已先后带500名身障人士出行。近十年间,“手摇中国”吸纳了不少伙伴,活动类型也在逐步扩展,甚至开发了滑翔伞、攀岩等项目。
2021年,老谭还和另一位牵头人提出“空杯子”理论:杯子里本来有东西,倒出来才能再填东西,虚心聆听,不断更新。“‘空杯子理论是每个学习新事物的人都要有的态度。打个比方,看到身障人士想尝试极限运动,就要抛弃固有的偏见和看法,去接纳这些新想法。作为在中国的外国人,我希望走得更深、更真、更实,深度参与到中国的发展中。”(文/陈霖,摘自《环球人物》2021年第17期,本刊有删节)
身障人士借手摇车骑行
初雯雯这位“河狸公主”不一般
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被称为“河狸公主”的90后新疆女孩初雯雯代表中国青年在大会上发言,吸引了众多目光。
初雯雯2岁时便与河狸结缘。她被身为动物保护学家的父亲初红军带在身边,面对盘羊、野马和河狸等野生动物并不恐惧,只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我觉得自己与大自然是心灵相通的。”
从2014年正式从事河狸保护工作以来,河狸已经成为初雯雯生活的一部分。在她的眼里,这些以树枝为食,擅长“修水坝”的小家伙太可爱了。河狸坝能改变水位,聚集鱼群,吸引鸟类筑巢,继而引来小型兽类和昆虫,提升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水平。
河貍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领地意识很强,由于栖息地不断缩小,种群难以增长,全世界不足千只,是比大熊猫还稀少的濒危物种。于是,初雯雯借助互联网,发起了一系列野生动物保护公益项目。第一个公益项目是“河狸守护者”。捐款者为一窝河狸捐助500元,这笔钱用于这窝河狸所在草场的牧民家庭承担起守护河狸的任务。捐款者可以给它们取名字,还能收到初雯雯拍摄的河狸家族照片。“少喝一瓶可乐,能种一棵树;少喝一杯咖啡,能种6棵树;少吃一顿炸鸡,能种10棵树。”形象而贴近生活的口号,深深地打动了网友。凭借她发起的第二个河狸公益项目,41万棵灌木柳树苗在阿勒泰地区生根发芽。如今她又发起“河狸方舟”,即蒙新河狸救助中心,为受伤的河狸和其他野生动物提供诊疗和手术。
此外,初雯雯还在互联网上开直播、做视频,让越来越多的90后和00后參与到新疆野生动物保护中来。通过初雯雯和团队的努力,阿勒泰地区蒙新河狸由162窝增加到190窝,种群数量增长20%。
“我很幸运,能生活在青年人可以施展志向、国家大力支持自然保护事业的伟大时代。我相信,人与自然和谐就是这个世界该有的、最好的模样。”面向全球青年,她袒露心声。
拳击教练 齐漠祥带孩子们走出大山
十几年前,拳击运动员齐漠祥离开职业拳坛回到家乡四川会理县,开始义务带领孩子们练拳。多年来在大山深处,他培养出许多怀揣拳击梦想的少年。他们有的被选入省队,有的走上职业比赛道路。
齐漠祥一开始出于锻炼身体的目的练习打拳。在1991年的四川省锦标赛中,齐漠祥取得了48公斤级冠军,被选调进省队。齐漠祥的拳击之路并不一帆风顺,1995年的全国拳击锦标赛和第八届全国运动会皆败北。调整心态后,1998年他夺得全国冠军赛的亚军,被选调进国家队。但在1999年的全国拳击锦标赛中再次败北。刻苦努力,却没得到理想成绩,失望的他去了深圳打工。后来他又有了机会打职业拳击,在两年多的职业拳赛中,齐漠祥取得了7战6胜5次K.O的成绩。可国内职业拳击刚刚起步,很快他就面临没有比赛可打的境地。就在那时,他的启蒙教练赵忠患病,齐漠祥便毅然回到家乡,接替他去做拳击教练。
起初,担任拳击教练的齐漠祥没有编制、没有工资,义务教孩子们打拳。拳击队的孩子大多十二三岁,正是特别野的年龄段。齐漠祥不仅教这些孩子打拳,自掏腰包请学生们去野炊,也会和他们谈心,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和别人发生矛盾时)一定不要动手,你们是练拳的人,他们是什么都没有练过的人,那就更不能去跟他们动手。”学生苏林对齐漠祥的这句教导印象很深。何宗礼是齐漠祥的得意门生,斩获过W B O亚洲超蝇量级洲际金腰带等奖项。“打拳要越挫越勇。”在何宗礼打拳的艰难岁月里,齐漠祥的这句话是很重要的支撑力量。
2013年,齐漠祥与他的学生何宗礼、缪云飞本色“出演”了纪录片《千锤百炼》,受到广泛关注。直到今天,齐漠祥仍然扎根在会理,发现、培养拳击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