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后被分流的那50%
2021-12-30陈洁
陈洁
中职学生都是小混混?
有些人一听说职校生就露出鄙夷的目光,仿佛看到了一群打架斗殴的小混混。的确,中职学生的中考成绩相对普高而言要低一些,不过,究竟有哪些人读了中职呢?
1.中考失利的学生:考试嘛,总是有人发挥得好,有人发挥得不好。职校的学生中有不少是平时成绩处于中游,但在中考时发挥不好,考到了职校。
2.户口受限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成绩与一些非重点普高后半段的学生成绩相当,之所以会来职校,是因为户口的原因没有办法就读当地高中。
3.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学生:中职学生是能够得到国家助学金的,基本上是免费就读。
4.偏科的学生:我们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常见的是数学较好而英语、语文较差。别的专业也有英语、语文较好,但数学较差的。
5.失去自信的学生:有些学生完全放弃了学习,他们不断受到来自家长、老师的打击,觉得自己不可能学得会。
6.被硬塞进来的学生:这类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完全不理解为什么要学习。家长习惯于用钱解决一切问题,把学生硬塞进学校,而学生却想尽办法惹事,想脱离学校。
基于以上这些原因,我们的学生入学成绩悬殊。例如,今年本专业的录取分数线是404分,最高成绩可能有430多分,但最低成绩可能只有100多分。我们想方设法让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够在同一课堂上学习,并且能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最终学有所成。
对于中考失利的学生,我们会让他们重新燃起斗志。有一位陈同学,她中考失利来到职校,有点心灰意冷。经过3年学习,她在高职类高考中获得全省第4名的好成绩。到了高职院校后,她立志从事计算机专业,还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
对于偏科的学生,我们会鼓励他们找到自己的优势。有一位黄同学,高职时参加数学竞赛、参加蓝桥杯编程竞赛均获得了一等奖。对于失去信心的学生,我们放慢速度,帮他们慢慢拾回对学习的信心,找到在社会上的位置。职校由于减少了许多为了应试而学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压力小了许多,他们得以在更宽松的环境下,发展适合自身特点的专业能力。
职校也提供了巨大的包容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同一个班级里学习,让学生可以了解社会的真实状态,对和自己不同的人保持一颗理解的心。
给学生提供看家本领
我们的工作,就是尽一切努力,给想学的孩子提供学到看家本领的机会。看家本领,就是学生未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职业能力。
对大多数人来说, 受教育的目标就是“ 就业”,但这一终极目标,在普通教育中被淡化了。我们关注的就是学生将来可以靠什么吃饭、靠什么在这个社会上有立足之地。
那么,怎样给想学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呢?
首先,是提炼“看家本领”。用我们职校的术语来说,就是进行专业调研。研究人才市场的走向,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专业能够让学生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每年我们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修订教学计划:开哪些课、每门课上多少时间、哪门课先上哪门课后上等。为了教授这些专业技能,有相当比例的职校教师来自企业,即使没进过企业,也要不断学习、实战,提高专业素养,达到企业专家的水平是一名职校老师的自我追求。
前段时间我参加培训遇到另一所职校的一位老师,她就来自生产国有品牌包包的公司,她能用Photoshop设计出富有创意、逼真的包包。我们学校教动漫的老师,能带领学生为企业制作宣传动画……要给学生一滴水,我们自己就先得有一桶水。
其次,要引导学生掌握“看家本领”。
近几年,普通高中都在研究项目式教学,而项目式教学是我们职校的标配。学生一入学,我们便跟他们分析职校和普校的区别,让他们尽早规划自己的职业前景。给他们详细介绍本专业未来的职业走向和需要的技能,让他们了解这个专业并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
有很多学生,找到了适合的专业方向,从此一头扎进学习中,最终学有所长。例如,一位同学参加3D建模竞赛辅导后就告诉我:“老师,我就要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他下了很大的功夫,现在在高职担任教师。
当然,也有很多学生告诉我要换专业。每逢此时,我也感到欣慰:他们能够尽早地试错,发现不适合自己的专业,也是一件好事。至少,他们比大学生们早了三四年认识到这一点,有更多的时间可以从头再来。
中职老师都不负责任吗?
前几天,我看见一位网友评论说:职校负责任的老师不多。我也曾听别的教育管理部门的人提起职校老师十分不屑。
但我身边就有许多负责任的老师:有即将退休,却仍不断地探索新事物,在假期仍然辅导学生的老教师;有连续带竞赛,做事雷厉风行的年轻同事。前段时间,某教育管理部门的官方号发了一篇文章,文中张口就来,说“中职的师资比较差”。中职的师资也许比普高稍差,但不经过统计就是信口胡诌。就拿我们专业来说,20名在职教师中,硕士研究生就有5名。中职的教师队伍中,还有不少来自企业、工作多年的专家。没有经过数据统计,靠着原有的刻板印象去判断职校的情况,这就是歧视。
其实,对中职的歧视由来已久。很多年以前,我跟当时的校长聊天。校长说:“家长不理解我们职校的情况,不愿意让孩子上职校。”我说:“那我们要改变家长的看法呀。”校长忍不住笑了。时隔这么多年,我也越来越理解:要改变人们的歧视,谈何容易?
不过,面对歧视,迎难而上,这就是职教人的精神吧。
//摘自《看天下》2021年第23期,本刊有刪节,夏希/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