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敏的“路与远方”陆止于此,海始于斯
2021-12-30中国企业家网梁宵
文/中国企业家网 梁宵
当年打破“科层”而被质疑“企业谁来管”的问题,对张瑞敏和海尔来说已不成问题,张瑞敏希望海尔成为一家自我管理、自我进化的生态型企业,可以说,这也是张瑞敏为海尔提前铺垫好的一个长达16年的接班人计划。
11月5日,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宣布辞任董事局主席。周云杰则当选为海尔新一届董事局主席,受聘为首席执行官。
在被称之为中国“现代企业元年”的1984年,柳传志创办了联想、王石创办了万科、牟其中创办了南德……张瑞敏也是在这一年来到了海尔。
如今,张瑞敏是“84派”中为数不多的依然活跃在大众视野中的企业家。截至今年的11月5日,张瑞敏领导海尔37年,海尔已从一家营业额只有348万元、亏空高达147万元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发展成为截至2020年全球营业额超3000亿元、利税总额超400亿元的全球化企业;他为中国创造了一个世界级品牌,如今的海尔已连续12年蝉联欧睿国际评选的世界白电第一品牌。
却又不仅仅如此。
更重要的是,他把未来学家描绘于书本中的理想企业模型变成了现实,催化生成了一个真正的“热带雨林般”的企业有机体,让已近40岁的海尔远离老态龙钟,依然生机勃勃;伴随于此的,是他与海尔首创的“人单合一”模式,已通过实践认证和企业成长考验,成为让全球管理学界都为之赞叹的一套管理范式。
“洛克菲勒晚年对友人说,也许以后别人的资产比我还多,但我是唯一的。”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一书中曾写道:“这句话,张瑞敏也应该有资格说。”
那还是2008年,海尔的营业额远不到现在的一半,张瑞敏也还在铺天盖地的质疑声中探索未来的管理之道——而今,带领海尔行至于此的张瑞敏,完全当得上这个“唯一”:他不只是一位脚踏实地的企业家,也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改革者,更重要的,他持之以恒地在企业管理领域进行哲学式探究和模式创新,这在中国企业家中无出其右者。
坚定无畏的改革者
张瑞敏和海尔的故事是从“砸毁76台质量不合格冰箱”正式开始的,从这件被当时市领导批评为“败家子”的举动中,就不难看出表面儒雅、内敛的张瑞敏,骨子里的坚定无畏和对笃定之事的一往无前。
也只有这样的一位改革者,才能让海尔真正成为一家跨时代的企业,因为在这之后海尔的历次调整变革中,往往比“砸冰箱”的动静更大、阻力更多。
2005年,张瑞敏首次提出“人单合一”模式——就是要把员工和用户连接在一起。理念没有错,但这也意味着组织架构上的“大手术”,就像《失控》的作者凯文 凯利所说的:海尔一定要变成一家互联网企业,而不应该再是科层组织(垂直多层组织架构)。
实际上,管理者对于大企业科层组织所带来的效率低下、远离市场等问题心知肚明,但同时,也都更加清楚这样的改革必定伤筋动骨。
张瑞敏曾经和前IBM公司总裁郭士纳讨论过这个问题,后者坦陈其在任时,就想推动类似变革,但因为这对于几十万人的公司而言风险太大,而不得不作罢。
张瑞敏不是不知道其中的凶险。他喜欢的《失控》一书中的一个生动小故事,对两种组织形态进行了对比:1990年12月,在经过了10年的努力,耗费几百万美元之后,被命名为“漫步者”的一个“庞然大物”被组装出来,但这个原本寄望于进行火星探测的机器人,即便在院子里走个100英尺都步履蹒跚。后来美国国家宇航局调整了方案,再次研制出的微型机器人就像一台儿童沙滩车,一旦成群释放,他们就会脱离控制。无需持续管理,但他们却能完成集中控制、指令明确的机器人所不能完成的探测任务。
简而言之,如果能够承担“失控”所引发的所有风险,就能获得打破“科层”和控制所可能获得的收益。但成果会是什么?什么时候可以实现?这些问题没有人能够回答。
张瑞敏同样没法回答,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去做了。2013年,海尔砍掉了有着一万多人的中间管理层,企业的营收一度停滞,质疑声也席卷而来——这种质疑甚至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消散。
重压之下的张瑞敏,在当年被问到“你怎么看外界对你的改革的非议”时,他坚决回应道:“如果我还在乎外界怎么看我,这场改革还搞得下去吗?”
“改变世界”的哲学家
在大多数人看来,张瑞敏在拿海尔的未来做赌注来进行他的管理实验。而对于张瑞敏来说,对海尔的变革尽管超出传统商业认知,却是更接近于最本质的商业哲学思考。
2015年时,张瑞敏在伦敦演讲期间专门去瞻仰了马克思的墓地,看到石像下面的墓志铭,写着马克思书中的一句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而对于张瑞敏来说,海尔今天所做的一切,“就是要改变世界”。
张瑞敏被很多人称为企业家中的哲学家:1994年,正值海尔十周年之际,张瑞敏就写过一篇哲思和美感兼备的《海尔是海》,说到“人单合一”中的组织架构的问题,他会引用老子《道德经》中的“大制不割”来解释;再下一刻,他又借用佛教中的“月印万川”来说明“人单合一”对未来的普适性。
这一切都与他酷爱读书有关,据说他每年的图书阅读量超过100本,藏书多得甚至需要青岛图书馆的分类员来帮助打理。但他并不只是“坐而论道”,更是“起而行之”。
“人单合一”就像他借由哲学的“解释世界”原理而参透“改变世界”行动的密钥——“‘人单合一’的本质是让每一个人发挥他自己的价值,也就是康德所说的人是目的,不是工具。”“这完全符合马克思在《资本论》里面的‘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厂’。”张瑞敏说。
也正因此,尽管无人同行,但张瑞敏依然执意向前,他一直强调说:“只要找对路,就不会怕路远。”
面向未来的管理大师
如果说,张瑞敏对“人单合一”的笃定来自于本质的哲学探究和管理智慧,而对其他人来说,更有说服力的则是该模式需要有“真金白银”的市场价值。
2015年,张瑞敏受邀带着海尔的“科层变网络”的模式去了第七届彼得德鲁克全球论坛,就像投下了一枚深水炸弹,这些经常把创新挂在口头的企业家都觉得这个模式“太激进了”“简直是天方夜谭”。
2018年,张瑞敏再次去该论坛讲了海尔的探索,论坛的态度已有所缓和,认为“海尔的方向是对的”;而到了2019年,张瑞敏带着海尔食联网的实践案例又去了,这次的风评完全转向,“他们已经非常认同,认为现在需要加快推行,慢了可能会被时代抛弃。”
在16年漫长的孤独探索中,张瑞敏和海尔也终于证明了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正是在“人单合一”的模式下,海尔诞生了让物联网之父凯文 阿什顿都惊奇的海尔衣联网,也有了对海尔智家的业绩“锦上添花”的场景品牌三翼鸟的出现,同时孵化了工业互联网的“新星”企业卡奥斯——取名于希腊神话,意为混沌之神:生态的形成本就是从无序中走向有序,自混沌中汲取生机,这个过程漫长,但终将花繁叶茂。
就像走过“混沌”和“无序”期的海尔,“混沌”和“无序”期也是打破科层、重整组织的必要代价。2021年9月17日,张瑞敏和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主席埃里克科尼埃尔联合签署了首张人单合一管理创新体系国际认证证书,这也标志着中国企业创造了首个管理模式的国际标准。
如今,当年打破“科层”而被质疑“企业谁来管”的问题,对张瑞敏和海尔来说已经不成问题,张瑞敏希望海尔成为一家自我管理、自我进化的生态型企业——就像今天的海尔一样,可以说,这也是张瑞敏为海尔提前铺垫好的一个长达16年的接班人计划。
2019年时,张瑞敏到达了葡萄牙罗卡角,看到大航海纪念碑上的一句话,是出自于著名史诗《卢济塔尼亚人之歌》里面的千古绝句:“陆止于此,海始于斯”,张瑞敏对此感慨良多。回来之后,他在海尔集团创业35周年大会上,将此分享给了海尔的员工:“每天止于昨天的成功,每天开始于新的探索”,以此来提醒海尔要不断革新、不断向前。
对于张瑞敏来说,海尔此“陆”已经功成身退,人生之“海”又将是怎样广阔的风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