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水利一张图设计与实现
2021-12-30甘郝新王之龙
甘郝新,王之龙
(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综合技术中心,广东 广州 510611)
2009年,水利部以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实施为契机,以统一地图服务为依托,促进水利信息化资源全面整合,初步建成了全国水利一张图,2015年、2019年又2次进行了升级[1]。全国水利一张图在多个重大水利信息化工程中得到了应用,特别是在2020年防汛工作中,全国水利一张图为洪水防御工作提供了全面的“作战图”,实现了“图”上点兵,运筹千里,为防汛指挥和防洪救灾提供了基础支撑[2]。
各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也陆续开展了一张图的深入应用。2005年起,长江水利委员会通过快速的迭代和版本升级,不断推进一张图数据多元化、应用领域多粒度、应用时机全过程、应用形式协同化,水利一张图平台成功应用到流域管理各个领域[3]。2013年起,江苏省水利厅以形成“框架统一、逻辑一致、数据分级、互联互通”的省水利地理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整合全省已有水利地理信息资源,开展了水利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一张图逐步成为江苏省水利业务的基础支撑[4]。
水利一张图是水利信息化向智慧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水利部明确提出,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总要求,以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路径,以流域为单元,加快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智慧水利体系。流域水利一张图是以流域为单元构建智慧水利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对流域物理水利及其影响区域进行全要素数字化表达,构造数字孪生流域的重要支撑[5]。
1 目标与定位
立足流域水利管理工作需要,在智慧水利顶层设计下,充分融合信息化新技术和已建信息化资源,采用“共同建设、共享使用,业务化更新、集约化维护”的建设与运行模式,在全国水利一张图基础上,接入空天地多源数据,实现由全景到近景、从宏观尺度到微观尺度的平滑过渡[6],并以位置为纽带整合专业应用,赋予水利对象智慧展现能力[7],构建“动态鲜活、三维立体、智慧使能、安全可靠”的流域水利一张图,逐步提升空间信息服务共享共用能力。
流域水利一张图是流域智慧水利的基础平台之一,通过流域水利一张图建设,最终实现“工作基础从图上来,工作过程以图协同,工作成果到图上去”。流域水利一张图同时也是全国水利一张图的流域级节点,并对接流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一张图,实现上下贯通、数据联动、服务共享、功能互用。
2 总体架构
流域水利一张图以水利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为主线,打造“大中台、小前台”的地理信息服务模式,基于分布式集群架构、大数据分析技术和微服务应用框架,充分考虑平台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可扩展性,提高系统并发处理能力及扩展能力,使系统运行稳定可靠[8]。流域水利一张图总体架构主要包括“五横两纵”,五横为基础支撑后台、数据中台、技术中台、业务中台、应用展示前台;两纵为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图1)。
在一张图架构中,基础支撑后台是支撑流域水利一张图运行的主要软硬件环境,按照云架构设计建设;数据中台是流域水利一张图的数据基础,通过数据治理,建立面向对象的统一的空间数据模型,并基于大数据框架构建一张图存储管理体系;技术中台是流域水利一张图业务应用的基础与核心,基于微服务框架构建,主要由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新技术支撑、云GIS运维与开发平台组成;业务中台是流域水利一张图的智慧使能平台,以数据中台和技术中台为基础,提供基于流域水系网络的水利对象搜索服务、时空属性数据的一体化检索服务及面向水利业务的可视化表达支持;应用展示前台以用户视角集成各类水利专题应用,全面支撑水利业务管理与综合决策;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主要依托现有安全防护体系和标准、规范、制度等进行扩充完善,保障流域水利一张图建设与运行管理。
3 关键技术
数据中台、技术中台和业务中台是流域水利一张图的核心,也是技术方案设计的关键所在。
3.1 数据中台
流域水利一张图的基础是数据,数据的关键则在于有效治理和长效更新。要全面汇集各类空间数据,包括基础地理数据、水利基础空间数据、水利业务专题数据及遥感、三维数据等,基于面向对象数据模型,开展有效数据治理,并建立常态化更新机制,实现“一数一源、一源多用”,保证数据常用常新,不断增强流域水利一张图的生命力。
空间数据治理主要通过坐标同化、要素更新、样式配置、多形态处理,形成一套规范统一的空间数据资源库,支撑各类业务信息精确的空间表达[9]。数据更新方面,一张图的基础地理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主要通过全国水利一张图、互联网资源以服务方式同步更新;水利基础和业务专题数据根据“一数一源”、“谁负责谁维护”的原则,按业务职能由数据唯一来源方进行更新与维护。当一张图系统通过纠错、反馈等方式更新业务数据后,可通过反向推送回补给相应的业务系统,以保证数据整体的现势性和一致性。
3.2 技术中台
3.2.1构建地理信息分发网络
地理信息分发网络GeoCDN(Geo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技术是在现有网络的基础上构建智能虚拟网络,通过部署在各地的节点服务器,实时根据网络流量和各节点的连接、负载状况以及到用户的距离和响应时间等综合信息,将用户的请求重新导向离用户最近的服务节点上。
通过GeoCDN技术构建与全国水利一张图、省级水利一张图互补互利的GeoCDN流域子节点,并采用智能分发的策略,把云GIS中心实时更新的服务智能分发到合适的GIS服务器上,首先尽量保证了由网络通信与负载状态最佳的节点完成用户请求,其次也提高了系统弹性和针对突发流量的应激性[10],能够有效提升空间信息共享水平,增强系统可用性。
3.2.2基于微服务技术的应用开发框架
流域水利一张图采用微服务技术,实现系统间便捷、规范、灵活的数据交换与服务共享,方便水利相关业务应用系统的快速开发[11]。
一张图服务之间耦合性弱,且主要采用RESTful API方式进行通信,服务不需保持相同的编程语言或环境,可以消除不同应用之间的技术差异,降低水利行业系统开发的专业门槛。一张图同时实现服务的高度自治,在传统架构中,如果业务逻辑发生变化或者业务系统单一功能出现问题时,通过需要关闭整个系统来进行运维工作,通过建立微服务架构,由于各个服务高度自治,可以对单一服务进行运维,服务更新和部署变得更加方便[12]。
3.3 业务中台
3.3.1基于水网模型的水利对象搜索
仅仅依赖常规的面向对象水利数据模型,难以快速准确获取河流水系上下游、左右岸关联的水利对象信息,为此,需要提取河段及其交汇点信息建立拓扑关系,通过空间要素的连通性和节点顺序准确表达河流流向,从而形成流域水网模型。
河流水系是“纲”,纲举则目张。基于流域水网模型进行空间分析,可以实现对上下游、左右岸水利对象的快速检索,从而将一张图服务与水利业务应用场景更好地结合。
3.3.2基于大数据GIS技术的数据分析与检索
流域水利一张图需充分考虑空间数据的组织与存储方式,支持海量数据的接入和检索,从而促进空间数据资源的长序列积累和多场景应用。
分布式大数据GIS技术可以更好地应对大数据时代超大规模时空数据的挑战。通过分布式空间数据引擎技术和基于Spark并行计算框架,可以实现多机协同的分布式数据存储与并行计算,突破空间数据库容量与性能瓶颈。同时,分布式空间分析与处理技术支持对三维数据的分布式处理,例如地形、影像数据等多元数据,在数据接入、数据处理、服务发布环节,都可以使用分布式的技术来提升性能[13]。
4 珠江水利一张图实践
在对流域水利一张图的目标与定位、总体架构、关键技术实现等进行全面分析设计的基础上,珠江水利委员会全面启动了珠江水利一张图建设,以“轻、快、美”为标准搭建一张图应用平台,通过珠江流域水利信息直观、快捷、精准的关联、分析,全面展现流域水安全态势,并通过信息综合查询与展示、快速搭建专题应用、基于统一底图构建专业系统、业务成果聚合等,实现各级、各类水利业务的协同联动。
4.1 实施流程
珠江水利一张图遵循数据为本、中台为要、应用导向、体系完备的策略进行设计和建设,实施流程见图2。
4.2 实施成果
4.2.1一张图水利对象模型
将珠江水利一张图涉及的全部水利对象划分为河流、水库、堤防、水闸、水文测站等实体类,对对象及其属性、对象关系进行建模,并通过统一的水利对象编码体系,将对象的空间属性与基本属性(对象识别属性)、业务属性、关系属性、时间属性等进行关联,从而有效整合各类信息资源[14]。水利对象模型见图3。
珠江水利一张图空间数据模型遵循水利部信息资源整合共享顶层设计和ST/L 213—2020《水利对象分类与编码总则》,采用统一的水利对象模型,方便未来空间要素类及关系类的扩展。
图2 珠江水利一张图实施流程
图3 水利对象模型示意
4.2.2一张图一体化检索
利用分布式大数据GIS技术,构建珠江水利一张图时间、空间、属性与水利对象代码之间的映射关系,并与水利对象标识进行关联,支撑时间、空间、属性一体化检索(图4),从而大幅度提升查询分析的速度与性能,满足用户高效检索的需求。
图4 一张图一体化检索与关联查询
4.2.3一张图专业智能应用
珠江水利一张图为各类专业应用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化底图(图5),实现业务过程中与空间位置相关的功能应用[15]。下一步将持续打造一张图智能化应用生态,聚合各业务系统中与空间位置相关的业务功能模块及业务成果信息,实现跨专业、“一站式”信息展示与服务,为各业务部门基于一张图开展业务工作提供全方位支撑。
图5 一张图智能应用与专题管理
5 结语
智慧水利建设是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标志。立足水利管理工作需要,以实用、好用为标准,构建流域水利一张图,能够为流域水利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提供统一的空间信息基础,快速响应水利业务多样化的用图需求,是以信息化带动流域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将有力支撑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推动智慧水利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