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特色的民宿艺术设计简析
2021-12-30王文捷
王文捷 吴 尧
(1.澳门城市大学创新设计学院,澳门 999078; 2.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1 民宿的概念
2 我国民宿兴起的背景与现状
2.1 民宿兴起背景
2.1.1经济背景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方式从“需求侧”逐渐转变为“供给侧”,消费大众对于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要求也发生变化。传统旅游一般由旅行社组织,按固定线路进行参观游览。该模式较少考虑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缺乏灵活性,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前提下,此类单一经营模式与消费者不断增长的多元化需求产生了矛盾。尤其是自助游、自驾游等新出游方式的兴起,充分说明了公众在旅游方式与体验上具有新的诉求,这些诉求需要新的旅游设施出现,以满足公众新的需求。
2.1.2社会与文化背景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各地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回归乡土”的热情将人们的视角转向乡村,转向传统文化,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寻滋润心灵的土壤。而同质化的城市风貌进一步促使人们逃离喧嚣的城市牢笼,想要回归自然、回归乡土。地域文化原真性、特有性优势导致了人们旅居方式的转型。从以往的观光型转向深度体验型,从走马观花式的游览逐渐变为对地方特质文化的深度体验,对于旅游住宿服务的需求也趋于个性化和高品质化。
2.1.3生态背景
工业化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破坏,人们在发展的同时也开始思考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西方大多数发达国家,在经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社会发展后,纷纷转为高端装备制造、创意产业、服务业为主体的多元化、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将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转移到本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以提供服务和关键技术支持为主要经济来源。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各行业必须紧跟国家政策,进行积极的转型,加大对文化的发掘和保护,走生态型发展的道路。
2.2 民宿发展现状
民宿在我国多地起源较早,大都由“农家乐”型餐厅发展而来,后来在浙江、广东等南方省份,很多旅店经营者将民宿的概念从其他国家引进并开始经营。2015年以后,随着自驾游、自由行的旅游方式变得普及,加之外来文化的输入,这些民宿依靠地域自然资源或文化资源发展起来,形成了专门的民宿产业,激活了各地旅游市场,也保护了地域文化,使得民宿业在全国不断兴盛起来。
3 民宿的设计理念与原则
3.1 设计理念
民宿的第一个设计理念在于增加“地方认同感”。环境心理学认为,人与环境之间存在一种关系。人们长期生活或工作在一个地方,与这个地方的人和物发生各种关系,便会相互影响,甚至能赋予对方某种意义。因此,从“地方认同”理论来看,一个陌生的地方能吸引未来人口居住的根本在于建立“地方认同”。基于该理念,无论是设计还是经营方面,都应该将民宿打造成一个能充分聚集地域优势文化的展示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对当地文化的保留度和还原度越高越好。这就是民宿设计的根本理念,即不断强化“地方认同感”,让地域价值提升民宿本身价值。
微波消解仪工作条件:5 min 升到135 ℃,保持5 min;10 min升到220 ℃,保持20 min。
民宿设计的另外一个理念是注重叙事性的表达。当建筑形式包含了内在的叙事要素时,它才成为更具有表现力的建筑。当前,民宿的形式已经发展得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游客也希望通过以叙事性的方式,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饮食习惯、地域民俗。此外,民宿的空间布局也可以参考叙事性的陈述结构,将建筑划分为“起因、经过、高潮、结局”。通过叙事性的表达赋予它生命力的象征,甚至可以视它为时间的载体,和那些古老的建筑一起,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精神价值的提高,成为有故事和情感的民宿建筑,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持久的生命力。
3.2 设计原则
3.2.1遵守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
无论该民宿是新建建筑还是由原有建筑改建而成,在设计过程中,除遵循已经颁布的建筑类相关规定外,个人设计师或设计机构还需参照国家旅游局2017年发布的LB/T 063—2017旅游经营者处理投诉规范、《文化主题旅游饭店基本要求与评价》(2017)、《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2019)、LB/T 066—2017精品旅游饭店等行业标准,依法依规开展设计执业行为。
3.2.2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比较宽泛。民宿设计需要注重生态的可持续与经济的可持续。当前国家大力提倡的“绿水青山”理念就是对生态可持续的最好诠释,其核心要义就在于夯实了民宿赖以依靠的生存环境。因为游客看重的不仅包括风土人情,更看重其回归自然,尽享原生态的空间环境。
3.2.3彰显地域文化与乡土特色
民宿的定位必须展现地域文化和乡土特色为主题。从民宿的设计风格、民宿室内设计到乡村土特产的宣传与售卖,再到村落中其他休闲娱乐场所和文化民俗展示厅,都要从村落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社会景观出发,对村落的历史、文化、习俗、地域风情、典故、传说等要进行深入探究。
3.2.4遵守当地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具有地域性,是不同地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发展形成的社会共同准则。这里说的风俗习惯包括宗教中的宗教习惯、作息习惯、饮食习惯。民宿不是孤立的建筑外壳,必须依附于具体社会环境,不同的风俗习惯也会增强民宿的独特性,带给旅居者不一样的社会文化体验。
4 民宿的设计方法与策略
4.1 注重场地与环境的选择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中提到的传统造园艺术法则,其核心要义在于造园艺术的成功不仅在于自身的“造”,也要依靠外在的“借”。民宿坐落的地点一般为风景秀丽之地。坐落于此的民宿,可以尝试通过独特的选址,结合地域之美,通过以景构境、借景抒情的方式,将自然界的景色“人文化”,借自然之美烘托民宿之美,也可利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虚实处理、计白当黑、意象造型等手法进行创作,让民宿的设计更具意境感(见图1),将自然之美、人性之美、社会之美三者联系在了一起。
4.2 注重空间的表达效率
“少即是多”是现代主义的经典信条。少并不是没有,而是直陈主题,摒弃为装饰而装饰、为形式而刻意造型。建筑的空间有正负之分,正空间是建筑外观和体量带给人的感受。其外观造型一定是当地建筑代表性元素凝练的产物,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建筑内部是“负”空间,是承载人活动的载体。由于民宿内部体量一般不大,在设计中应该考虑好各个部分间的关系,注意空间的表达效率,通过凝练的陈设、装饰烘托空间环境,而不是普通日常物品的堆砌。如莫干山大乐之野民宿(见图2),设计者利用凝练的形态语言、配合以简约的陈设,营造出一种宁静、安逸的空间氛围。
4.3 注重特有造型符号的使用
建筑形成的过程深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其造型具有的符号特性,往往令人与地域文化产生联系。例如福建客家土楼、云贵地区干阑式建筑,都带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当然造型不只是型体,也包括建筑表皮、材料等因素。为了保证民宿的独创性,需要在造型设计中体现出独特地形地貌带给建筑的影响,让游客能够感受到民宿具备的特有气息。因此,在进行民宿设计时,可将这些地域性元素直接用于空间视觉的塑造上,从而形成地域性氛围。同时保证对设计细节的塑造,确保所有的细节都与整体空间氛围保持一致。
4.4 注重地域材料的取用
自古以来,我国建筑都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而且通常就地取材。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近代。随着加工工艺与技术的进步,更多地域性材料如青砖、筒瓦被用到建筑建设中。可以采用当前设计语言、配合最新的加工工艺对其进行处理,赋予这些材料新的生命力,以促进民宿具备地域符号性。如河北吕家村造物民宿(见图3),当地盛产石材,设计者很好的利用该石材进行内部装饰,让居住在此的游客可以充分沉浸到该室内空间。
5 注重文脉的传承
“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形式的创新固然重要,但唯有在价值层面上进行全新维度的开掘开拓,才能确保文化的生命力,增强地域体验性。虽然时代在发展,很多文化也会衰亡,但多年沉积后,依然保存到现在的地域文化则是当地文化的精髓,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依然历久弥新。民宿是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载体,是新型旅居方式的物质化呈现,艺术化的再造,应不断结合目前的先进理念、形成新时代下独特的设计语言。
6 结语
民宿是展示地域风貌的一扇窗口,地域性的设计语言赋予了当地民宿建筑独一无二的精神气质,让民宿设计更加出彩,更好的传承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