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企业内部矿权流转区块高效勘探开发创新实践
2021-12-30蒋焕欢杜婕妤袁国辉
蒋焕欢 张 洁 杜婕妤 韩 冰 袁国辉 谢 波 王 涛 于 越 卢 锴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
随着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不断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三项制度改革逐步推进,“油公司”模式成为勘探开发业务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方式。中国石油对优化油气田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实施企业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各项相关制度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华北油田巴彦河套盆地以新流转区块勘探开发建设试点为契机,加强顶层设计,统筹研究部署,有序分步实施,对经营管理模式、生产运行机制等进行创新研究,在吉兰泰油田勘探开发建设实践中取得较好效果,为老油气田企业“油公司”模式改革和矿权流转工作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1 矿权内部流转背景
2020年以来,随着国家矿产资源法改革及《自然资源部关于推进矿产资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项的意见(试行)》(自然资规〔2019〕7号)的出台[1],国家矿权政策出现5个关键变化,即全面推进矿权竞争性出让、严格限制矿业权协议出让、实行探采合一制度、调整探矿权期限、取消储量登记事项。其中,调整探矿权期限为5年,但延续时面临核减首设25%面积的风险。中国石油矿权管理面临严峻挑战,矿权面积存在缩减风险,并由此削弱油气资源基础。
由于地质原因,中国石油矿权资源结构不均衡。西部油田矿权区域广阔,资源丰富,禀赋较高,但勘探开发程度较低;东部油田矿权区域内城镇化水平较高,有效矿权面积较少,勘探开发程度较高,资源接替困难,“走出去”的愿望强烈。因此,改变矿权管理模式,实现矿权高效流转,成为中国石油提质增效的重中之重。
2 矿权流转区块管理模式与机制
2.1 建立矿权流转区块“油公司”模式
矿权流入区块以“增储上产”为目标,以“创新体制、搞活机制、优化结构、激发活力、提高效率、提升竞争力、促进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大力实施管理创新研究与实践,建立以“分公司—采油站”两级管理、机关科室大部制为主的扁平化组织架构,以“勘探开发一体化、生产经营市场化”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经营管理措施。初步构建“主营业务突出、管理架构扁平、劳动用工精干、市场机制完善、经营机制灵活”的“油公司”发展模式,实行勘探开发一体化、生产经营市场化等管理创新措施,试行股份公司矿权流转管理办法及流转区块绩效考核、薪酬分配等政策制度(图1)。
图1 矿权流转区块管理创新研究实践路线
2.1.1 扁平化的组织架构、“1+N”的用工方式
在流转区块所在地注册设立分公司,全面负责流转区块勘探开发建设工作,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推行“分公司—采油站”两级扁平化管理,压缩作业区管理层级,严格控制机构设置总量和员工队伍规模,推动组织流程优化,缩短管理链条和执行周期,提高管理效率效益。根据产能规模、油水井数等实际情况,按照“精干精练、人岗匹配”原则,实行机关科室“大部制”,设置生产、经营、党群、综合等机关管理部门,将职能相近、业务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减少内设机构数量,提高运行效率。吸收现代管理理念,从生产经营实际出发,查找不必要、不创造价值的管理活动,制定改进目标,进行职能职责优化简化,将传统管理模式转型升级。
探索油气勘探开发主营业务领域的“1+N”劳动用工模式。“1”为分公司在册员工,“N”由油田公司技术支援骨干人才、社会化聘用、退休买断专家等组成;除管理、技术、核心技能岗位选用合同制自有员工外,其他操作服务岗位推行第三方劳务用工,生产服务和后勤服务岗位采取市场化、社会化聘用,使人力资源配置更加精干高效。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巴彦分公司(简称巴彦分公司)经营管理工作由本单位负责;勘探开发工作由油田科研单位负责;采油业务市场化聘用;生产调度、资料管理等业务社会化聘用;后勤保障等业务在当地招聘社会人员。
2.1.2 市场化的精益激励机制
研究中国石油前两批内部矿权流转区块生产经营经验,梳理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依据矿权流转单位的意见建议,对《矿权内部流转管理办法》提出考核等方面的修改建议,完善流转区块工作绩效考核。
突出“单位绩效凭效益”导向。修订完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给予流转区块勘探开发单位最高的绩效工资系数;增设边远地区工作津贴,充分调动工作主动性、积极性;根据单位经营成果和效益完成情况(产量、利润)实行上下浮动,流转区块生产经营情况与地区公司机关生产部门、科研单位绩效考核挂钩,兑现超额奖励。
树立“个人收入凭贡献”理念。推行全员业绩考核,完善领导人员、机关员工业绩考核;改进完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评价体系;推行考核结果分级制度,实现考核结果与薪酬兑现、职务任免、岗位调整、辞退解聘硬挂钩;加大薪酬分配向流转区块核心管理、关键技术、高端紧缺等岗位倾斜力度。
2.2 建立矿权流转区块市场化运行机制
推行生产保障市场化,围绕工程技术、工程建设、生产运维等重点业务,打破内部区域性“一对一”传统服务模式,统筹协调建立内部模拟市场,完善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
2.2.1 建立内部模拟市场,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全面放开生产辅助业务市场,培育引进市场竞争主体,打造“规范、有序、开放、共享”的生产保障市场架构。打破关联交易限制,大力引进有资质、有实力的承包商,杜绝因承包商不足而无法有效竞争情况,形成承包商良性竞争局面。根据流转区块实际需要,探索工程总体承包、专业总体承包、区块总体承包等多种模式,优化完善企业内部物资“网上超市”平台,按需采购,减少库存积压和资金占用。通过推进就近供应、大宗物资“工厂到现场”等模式,降低采购成本;从降低运费、减免附加费、延长质保期及增加服务项目等方面,间接降低采购成本。2020年,巴彦分公司节约采购资金超2000万元,单井钻前工程平均减少征地面积1600m2。
按照新区新领域实行市场化运作要求,以质量效益为目标,健全完善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调研市场价格水平,摸清实际生产成本,科学估算价格范围,合理确定施工价格。由于推行市场化工程价格体系,2020年,巴彦分公司工程费用较2019年降低了9.6%~17.1%,井筒工程定额对比关联交易下降了40%~66%,单井钻完井施工费用综合降幅49%;新的运费定价模式使每吨拉油运费降低449元,节约运费成本16%。
2.2.2 推行“技术+服务”研发机制、开放共享战略合作模式
根据地质工程科技攻关需要,与中国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高校开展校企合作,促使科研优势向生产技术转化,加大科研成果在生产实践推广应用,提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针对部分流转区块勘探程度低、后备区块不明确,以及地质条件复杂、工程技术难度大等情况,与外部科研团队签订风险合作框架协议,用市场化手段激发外部研究活力,提高科研服务能力和水平。
主动与矿权流出单位、属地政府部门、生产服务承包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华北油田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明确责任义务,落实具体工作措施,互惠多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推进流转区块的勘探开发,双方共享基础资料、科研技术和设施设备,促进双方加大合作力度。
在矿权流入单位内部,整合单项承包商管理工作,形成统一联动管理机制,构建全过程、全方位的承包商管理体系。对承包商实行定期考核、动态调整,对技术、风险密集的重点关键领域从严管控,实行评估准入,严格审查企业规模、技术能力、服务质量和队伍素质。
构建甲乙方合作共赢新模式,统一研究制定事关油田发展全局的整体规划、发展思路、改革举措,构建一体化的运作格局,共同打造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与属地政府建立互利互助机制,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健全协调发展机制,开拓油地双方融合发展空间。
3 矿权流转区块管理创新实践
3.1 以问题为导向的高效勘探技术
面对巴彦河套地区存在的地质和技术难题,在前期调研、分析和认识的基础上,设立科研课题,通过深化资料分析,得出影响勘探成功的3方面关键制约因素:(1)南北盆地差异性认识不明,主攻盆地把握不准,勘探投入较分散;(2)成藏配置关系和方向不清,虽然多构造多层位见油气显示,但主攻区带和成藏模式不明朗;(3)构造和圈闭落实精度不够,地震测线密度稀,落实构造程度较低。针对以上关键问题,围绕“看得清、选得准、钻得好、评得精、拿得出”高效勘探目标,汇聚油田内外、科研院所、知名高校承担研究项目,多方科研力量合力攻关,实现勘探突破。
3.1.1 采用多方法优选盆坳,把握勘探方向
采用重力、磁法、电法、地震联合研究,确定结构;通过资源评价研究,确定盆地潜力;通过源储配置研究,确定研究组合。发挥华北油田东部断陷盆地勘探技术的优势,通过盆地差异性研究,优选河套盆地内沉积最厚、地层最全、面积最大的临河坳陷为研究重点。
3.1.2 以创新认识成藏模式为核心,快速选区选带
创新构建“多源供烃、强势输导、环洼汇聚、复式富集”油气成藏新模式,通过油气运移研究定流向,区带对比分析定优势,综合评价选靶区。区带对比:临河坳陷内主要由地垒、地堑、花状构造和基底潜山带组成,自北向南目的层埋深逐渐抬升,南部埋藏浅,连接到生油区的断层多,南部比北部地区成藏条件更为有利。综合评价:优选出Ⅰ类构造带2个、Ⅱ类构造带3个,综合评价南部埋藏浅的吉兰泰构造带最为有利,确定该构造带具有多领域成藏的地质条件。矿权流转区块高效勘探方法与流程详见图2。
图2 矿权流转区块高效勘探方法与流程
3.2 一体化的增储建产技术
确定矿权流转区块重点工程的目标论证、井位标定及开发方案政策;以精细油藏描述为基础,针对不同类型油藏存在的主要矛盾,确定重点治理区块的开发技术政策;积极跟踪现场开发试验,开展相关区块的现场及室内测试、分析试验等研究工作;根据井位实施进度,及时落实资源规模,修正地质模型,编制开发概念设计和产能建设方案[2]。
3.2.1 “三同步”方案优化策略
以增储上产为目标,组织勘探、开发共同进行探井、评价井方案部署研究及审查工作,勘探工作向后延伸,开发工作向前靠近,勘探、评价、开发相互渗透结合,做好“三同步”:同步编制井位部署方案,在勘探部署方案中考虑开发井,在产能建设方案中将探井、评价井均纳入开发井网,共同承担产油注水任务;同步确定资料录取方案,探井、评价井、开发井统筹考虑不同地区地质特点、研究现状、资料录取情况和钻井地质目的,优化录井井段、优化测井系列、优化取心设计;同步优化试油试采方案,编制探井、评价、开发井试油试采一体化方案,强化一井多能,减少试油次数和试采层数,避免重复投资,节约建设费用。
3.2.2 地质工程一体化协同实施
强化共享理念,推行地质工程协同实施。矿权流转区块吉华2X区块采用顶部注气+边底部注水开发,吉兰泰潜山采用直井+水平井井网、底部注水开发的方式,采用“大井丛、工厂化”作业模式,实施平台式钻井,探井、评价井、开发井同井场同平台组织实施,钻前准备、动力协调、资料录取、钻井试油一体化进行。采取“井营分离”模式,钻井试油同步进行,减少工程技术服务队伍搬迁周期,提高工程施工效率,降低费用。采用射孔泵排一体化工艺管柱,通过优化钻头和钻井工艺,制定相关技术措施,加快油井投产进度,减少油管的起下作业,降低施工周期,避免射孔时井筒溶液对储层的损害[3]。
3.2.3 加强科研攻关实现一体化增储建产
针对勘探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探索建立“3+3”科研项目管理体系,按照攻克瓶颈技术、推广成熟技术、储备前沿技术3个层次,优选自有科研单位、集团内部科研团队、科研院所3种类型合作伙伴,围绕油气富集规律、钻完井工艺、增产措施、采油工艺配套技术等关键问题,设立多项中长期科研项目,全力解决制约增储建产瓶颈问题。
提前介入落实储量接替区带,加快资源转化效率,紧跟预探新发现,通过“全员会战”的方式,加快科研攻关节奏,提高研究工作效率,加强贴近一线的跟踪力度,提高新区资源转化效能,确保规模增储和效益建产,实现勘探开发一体化(图3)、钻井试油一体化、评价建产一体化、工程地质一体化、地面建设一体化[4]。
图3 流转区块勘探开发一体化流程
4 效果与启示
华北油田以流转区块实践为平台,大胆探索创新,超前谋划部署,积极有序推进,在巴彦河套盆地实践管理创新措施,取得较好效果。一是实现勘探快速突破。精准部署、快速实施的高精度重磁、时频电磁与关键二维快速落实圈闭,采集、处理、解释同步运行。通过高效组织,吉华2X井预探井从开钻到试油完成无等停,仅耗时26天,7个月前期准备,8个月钻探实施,15个月时间正式宣告了吉兰泰油田的发现。巴彦河套盆地上交预测石油地质储量上亿吨。二是实现高效开发建设。2018年新区勘探实现重大突破,并由此获得中国石油油气勘探重大发现特等奖;2019年落实亿吨级预测储量;2020年12月,开辟了中国石油重点产能建设战场,采油成本实行精细管理,单位操作成本预算指标比上年下降50%以上。
矿区流转区块采取勘探区块和未动用储量区块“1+1”捆绑模式,实行新体制新机制,投资计划单列、单独考核,实现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利用效益倒逼机制形成内部竞争市场,是石油企业的重大改革,为油田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为东部老油田实现资源接替、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从矿权流转开始到实现建产,科学的顶层设计决策是快速突破的前提,创新思维精准控制是快速突破的关键,精细管理强化运行是快速突破的保障。建立问题导向,创新流程管控,推行“油公司”管理模式[5],强化油地联动,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打破关联交易,面向全行业开放市场,这些是巴彦河套矿权流转区块实现低成本勘探开发、保持竞争实力的有效经验。作为新兴事物,内部矿权流转区块的有效制度、长期良好的运行机制及成熟可复制的模式,还需要较长时间探索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