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梅瓶艺术风格的成因与文化积淀
2021-12-30刘红艳
刘红艳
(桂林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451006)
1 桂林梅瓶艺术风格的成因
1.1 功能演变的内在要求
任何一种陶瓷器最初都是以实用功能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它根据当时人们对器物的要求来设计,以实用为最终目的。日用陶瓷把功能效用放在首位,充分利用工业生产的材料和技术,在符合使用要求的前提下,提高器物造型独特的形式美感。器物的制造原本基于使用的要求,在造物的同时产生了造型,创造了各种适应生活需求的造型类别。由于人们生活方式和水准的不断提高,引起陶瓷造型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样式,同时,还有一部分实用造型演化为装饰欣赏。梅瓶的出现就是从实用功用到欣赏功用兼而有之。
功能合理的设计,在为人们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使用过程中自然而然会让人们在心理上产生愉悦的情感。这种器物造型还蕴涵着一种形式美感,而这种形式美感又是构成陶瓷器物整体特点的主要因素。合理的功能效用是构成陶瓷造型形式美的必要条件,功能效用不能取代形式美感,但对以实用为主的陶瓷造型,却是不容忽视的取得形式美的重要前提。对于生活用瓷来说,功能设计合理是最重要的前提。
明朝盛行用梅瓶陪葬,并将其称为“风水瓶”。桂林梅瓶基本上都出土于靖江王陵,在这些梅瓶中,多装有酒,放置于棺前。由此可知,当时梅瓶的主要使用功能就是作为盛酒的供器,让死者在阴间地府长久饮用。桂林梅瓶以小口、短颈、丰肩圆腹、腹以下渐收、足底略上敛为造型特点,这种设计的目的就是要达到方便、容量大和不易洒漏等。在明代,靖江王及宗室成员喜欢喝酒,如果用大缸来储存酒,不便于提取,而桂林梅瓶的这种造型在很大的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王室贵族的使用要求。
桂林梅瓶的特点上宽下窄,胫至足外撇,重心在器身的上半部分。这样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方便运输。古代交通不像现在这么便利,那个时代货物的运输方式主要是靠肩挑手抬,像酒的运输就是这样。桂林出土的梅瓶中有一件青花携酒寻芳(也称携琴访友)图梅瓶,主题图案描绘了一个仆人肩挑着两瓶酒跟随在主人的后面,而装酒的梅瓶是用绳子捆绑,从底部往上套,就像现在装西瓜的绳子一样,绳子越往上就越紧。因为梅瓶是上大下小,所以不会滑落。由此可以看出,桂林梅瓶的造型是非常适合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的。小口可以减少酒的挥发,也可以防止在搬运过程中洒漏;丰肩圆腹是为了增大它的容量,修腹窄胫是为了便于人们搬运,胫外撇是为了使重心更稳。桂林梅瓶由于造型和装饰上的审美效果,由最初作为使用功能发展成为实用与欣赏兼之。
1.2 材料与技术的影响
制陶技术发明之后,在漫长的陶瓷发展过程中,人们始终关注材料和技术的运用,不断改进材料的配制成分,并且发现和使用新的材料,工艺技术从简单的手工操作到熟练的拉坯成型,还有模具成型技术,对陶瓷造型的形式结构以及细部处理都产生了很大影响。陶瓷造型是通过物质材料制作而成的产品,工艺材料是物质基础,工艺技术是实现转化的手段。因而,只有熟悉工艺材料,掌握工艺技术,学会结合材料和技术去思考造型的问题,充分发挥材料和技术的特点,才能使造型设计“因材施艺”“物尽其用”,使制品有更好的功能效用,使造型形式更具个性和特点。
对于桂林梅瓶来说,材料与技术属于它的内因,对其制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桂林梅瓶大多都在30~40cm 之间,可见桂林梅瓶普遍矮小。当然,其中也有比较大的梅瓶。为什么桂林梅瓶都偏向矮小?桂林梅瓶大部分都产于景德镇民窑,这应该跟景德镇的气候、土壤、环境和材料有关,人们对事物做出审美评价时,首先应从事物的客观存在来考虑,所以,桂林梅瓶存在首先要考虑的是形成它的材料等因素。
景德镇制瓷业基本都是“就地取材”,由于景德镇所使用的高岭土一般为原生高岭土。原生是指原地风化的瓷石,含杂质少,较为纯净。这种瓷土胎质普遍较为致密,胎体较薄,胎色呈青灰色。这样的瓷土成型性能差,所以景德镇的器物一般都不会太大,较大的梅瓶基本都是多段接胎而成。
桂林出土的梅瓶以青花为主,各个时期由于采用的青花原料不同,而呈现的色泽也不一样。如早期采用郑和下西洋带回的“苏泥勃青”作为原料,其色泽浓艳,烧制中色与釉掺和产生自然斑点,格调深沉雅静;到嘉靖和万历时期,采用的是云南的“回青”原料,其特点是蓝中泛紫,浓艳幽菁;到明晚期,采用的是浙江“土青”,其特点是蓝中泛灰,远不及以前。
从梅瓶的造型到青花的呈色可以知道,陶瓷工艺材料和技术对陶瓷梅瓶的风格形成是有直接影响的。
1.3 时代风尚与审美情趣的导向
陶瓷风格的变化,与统治者的喜好有很大的关系。由于陶瓷在社会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统治者对陶瓷的烧制都非常重视,有些还会亲自过问它的烧制。因此,统治者的审美、喜好甚至于精神追求都会在陶瓷制作中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来。明朝初年,朱元璋在全国推崇儒家思想,想在思想和文化方面恢复汉、唐的风采。朱元璋推崇这种“尽复中国之旧”的思想,主要是为了维护儒家思想在明朝的正统地位。就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桂林梅瓶在造型方面体现的是“雍容端庄”;装饰方面,纹饰图案显得程式化,吉祥寓意图案大增。
明朝中期,由于受到王阳明心学的影响,文化艺术作品主要以抒发情感为主。同时又受到了以王廷相为代表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在文化作品上就追求风格的独创性和清秀美。桂林梅瓶主要体现在装饰风格上,绘画上采用写意的手法,题材上由植物纹扩大到人物纹,表现手法由以青花为主发展到多彩绚丽的五彩。思想上主要是追求个性,重视情感和审美情趣的表现,在艺术上重自然与自我。
明朝后期,受李贽“童心即真心真情”的影响,要求摆脱旧礼教的束缚,提倡思想解放,这一时期被思想界称为最具活力、多样性的时代。桂林梅瓶主要表现的纹饰题材上,如婴戏图等。
2 桂林梅瓶的文化积淀
英国学者赫伯特·里德曾经说过:“历史地看,陶瓷是人类社会出现的较早形式,它在所有的艺术中形态最单纯和简洁,也是最抽象和神秘,借助这种简洁的艺术形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时代的文化内涵和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从古至今,陶瓷都是一种最普遍又非常重要的文化承载体。陶瓷以它特有的方式展现出人类发展的进程,是对人类物质生活、工艺水平、时代精神、文明礼仪和民众审美趣味的反映。它以其独特的方式,把这种文化世代相传。因此,桂林梅瓶作为历史文明的一个载体,直接反映了当时的文化。
2.1 桂林梅瓶与酒的文化
明朝酿酒业非常发达,关于明朝饮酒状况,顾炎武在《日知录·酒禁》中说,明代既不征收酒税,又无关于饮酒的禁令,民间都以酒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就像早饭晚饭一样必不可少。正因为如此,酿酒作坊和烧锅遍及城乡,除专业经营外,农家多在丰年酿酒以供自家饮用,小本生意人也多以酿酒盈利。在明代,桂林是靖江府、广西三司和桂林府所在地,因此明代桂林是广西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靖江王在朱棣即位后,被削掉了权利,但还享有爵禄,成为一个没有实权的闲王,整天过着锦衣玉食的腐朽生活,酒就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如靖江王府门副潘文起做寿时,邀集辅国将军、镇国中尉等26 人,“剧饮酒酣”之后,舍车徒步来到会仙岩,再次“洗盏更酌”。九代靖江王在独秀峰题诗曰“抚景欢然成宴乐,望岩不用沸余酣。”这说明靖江王府人喝酒之盛行。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技术的进步,粮食的富足,酿酒技术的发展,又因为饮酒的盛行,从经济学上来讲,供求平衡,那么就会导致大量地酿酒来满足人们的需要,酿酒就需要储酒器,而当时梅瓶是最典型的盛酒器。它的造型、装饰和质地等因素的结合,具有使用和欣赏的双重功能,而且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酒文化的盛行,对酒器时尚流行的审美追求,势必会促使梅瓶产生相应的变化。从以下史料可以看出,梅瓶与酒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桂林市东郊明代靖江安肃王朱经扶夫妇合葬的明宣德青花携酒寻芳图梅瓶,瓶子的主题纹饰绘一个仆人肩挑着酒食,一边是一只竹编的三层食簟,另一边挑的是一个装满酒的梅瓶,跟随在主人的后面。这是一幅青花山水人物图,取名为携酒寻芳之意,非常富有情趣。另外,靖江温裕王墓出土的一件带盖梅瓶内盛有红色的液体,液中浸泡着红枣、龙眼、荔枝和三只还未长毛的乳鼠。这酒经过四百年浸泡,还有香味,而乳鼠完好,这说明当时的酒质量非常好。以上足以说明桂林梅瓶与酒的密切关系。
2.2 桂林梅瓶与丧葬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灵魂不灭的观念,因此,从古至今都把人的死亡看成是人生旅程的一种转换,认为人死了,但灵魂还活着。所以活着的人就通过葬礼将死者的灵魂送到另一个世界。人们认为,既然灵魂不死,那死者在另外的世界也同样需要生活,为了让死者在另外的世界能活得更好,人们就将死者生前所常用的物品和一些特制的器物,都放进墓里,因此就产生了陪葬品。而且在古时候,统治者对陪葬品的数量和物品种类都作了严格的规定。如明朝时期对陪葬品的规定:“公、侯九十事,一品、二品八十事,三品、四品七十事,五品六十事,六品、七品三十事,八品、九品二十事。”统治者想通过丧葬中的陪葬品数量来表明身份和地位的差异,希望死后依然能够维系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这体现的无疑就是一种封建等级制度。
用梅瓶作为陪葬品的风气在明朝非常盛行,人们还将它称为“风水瓶”。梅瓶是明朝皇族专用的一种随葬品,统治者对其随葬的数量做了严格的规定。皇帝陵墓为四个,皇后、皇妃墓为两个,公主、皇子或封藩郡王为一个。即使在明朝中后期,打破了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但普通百姓还是无法拥有的,因此,梅瓶始终是墓主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桂林靖江王是皇族,因此在靖江王陵墓出土的梅瓶多达三百多件,其中有六十多件是陶梅瓶,而剩余的两百五十多件为青花梅瓶。这些出土的梅瓶中,大部分装有五谷、香料、药材和铜钱等,并将其放置于棺材的周围。梅瓶中也有的装有酒,如靖江温裕王墓出土的一件嘉靖年间青花龙纹带盖梅瓶,这件梅瓶中装有浸泡着红枣、龙眼、荔枝和三只未长毛乳鼠的乳鼠酒。由此可以看出梅瓶的用途应是储存美酒、粮食和钱财供亡者享用。古人认为,将青花梅瓶放置于棺材四周,寓意“四方(棺为方)清(青)平(瓶)”,而将装有酒的梅瓶放置于棺材的前面,则寓意为“清(青)平(瓶)长久(酒)”。这都表达了封建统治者希望国泰民安、统治长久的心愿。
2.3 梅瓶与宗教信仰文化
宗教对文化艺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意识和精神上。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也是一个多种宗教信仰的国家,主要有佛教、道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对桂林梅瓶影响最多的则是道教。
在桂林出土的众多梅瓶中,应属嘉靖、万历这两个时期的梅瓶最多,而这两个朝代,都是为了寻找长生不老药,如在宫廷里修炼丹药,推崇道家文化。靖江王及其成员虽然享受到俸禄,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被削藩后,他们没有实权,功名与他们无缘,因此在思想上非常空虚:一方面追求长生不老,希望永远都过着这种锦衣玉食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希望下辈子能够成为神仙,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因此,道教中所提出的神仙,还有长生不老,就成为这种特殊群体的理想。在桂林靖江王府内不仅养有道士,而且还有很多王府成员取有道士的法名。这种信仰基本都反映在梅瓶的纹饰图案上,比如象征福寿的寿山福海、仙人、仙桃和松、竹、梅等。
3 结语
陶瓷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与骄傲,它们承载着我国几千年的文化精神,并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向世界传播着中国的民族特色与精神风貌。所分析的桂林梅瓶艺术风格的成因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目的是为了提高认识能力,希望能为相关人士在现代陶艺的创作中提供更广阔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