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与“不肯”
2021-12-30郭美星
在《论语•阳货》篇中,孔子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认为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是改变不了的。何谓“上知”?何谓“下愚”?孔子看到了人的差异性,提出了“上智”与“下愚”不移的主张,至于“上知”与“下愚”为何“不移”,却没有明说。
及至孟子,则在与梁惠王的一段对话中,似乎从侧面回答了这一问题。《孟子•梁惠王上》记载: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在孟子看来,“不能”与“不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一个是能力不够,非当下之人力所能左右;一个是主观上不愿为,非能力之不足。
明代心学大儒王阳明先生在继承孔孟儒学的基础上,继续开拓创新,独树一帜。他曾在与弟子的问答中,提出了对这句话的理解。《传习录•薛侃录》中记载,弟子薛侃问:“上知下愚,如何不可移?”先生曰:“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一句“不肯”道出了阳明的心声。在阳明先生看来,人人都有成为圣人的潜质,只要力行,都能达成这一理想。在《传习录•钱德洪录》中记载,一日,王汝止出游归。先生问曰:“游何见?”对曰:“见满街都是圣人。”先生曰:“你看满街人是圣人,满街人到看你是圣人在。”又一日,董萝石出游而归。见先生曰:“今日见一异事。”先生曰:“何异?”对曰:“见满街人都是圣人。”先生曰:“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阳明先生说这句话时,是从“良知”之本体的角度而言,现实生活中众人之所以没有体现出圣人之质,在于“致良知”的功夫不够,也就是缺乏“力行”实践。因此,阳明先生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提出“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的告诫,号召诸弟子恭行实践,知行合一。按照阳明先生的理解,上知与下愚只要肯移,都能成为圣人,何况是普通的大众呢?正所谓“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山再高,往上攀就能登顶;路再远,走下去就能抵达”。怕的就是众人裹足不前,不肯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