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武术的历史追溯与发展寻绎
2021-12-30杨少雄邹序桂
孙 蛟,杨少雄,邹序桂
(1.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 350117;2.怀化学院 湖南怀化 418000 )
村落体育的发展,无论是政策还是理论界怎么诠释其重要性都不为过[1]。“民族传统体育”常基于村落,是由特定地域人群所传承,反映该民族或地区人群的历史、民俗、审美、信仰等的传统体育[2]。梅山武术在村落文化中孕育,发展、传承与当地社会文化相和洽。其缘起于蚩尤部落狩猎采果与战争格斗,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是武术流派中保存原始武术技法和格斗历久弥新的优秀拳种,挖整梅山武术赖以生存的文化内涵,使其延续不断。本文通过实地调查,洞悉梅山武术经久不衰、延年至今的因素,总结历史沿革,归纳出梅山武术发展状况,旨在为其他门派武术传承提供模式与经验参考,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蓬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1 梅山武术的历史沿革
1.1 古梅山武术:蚩尤文化与战乱纷争
湖南娄底新化被誉为“蚩尤故里”,以梅山武术而闻名,据史料考证,早在三皇五帝时就有人类祖先的足迹。蚩尤作为远古战神,与炎帝、黄帝共为“华夏三始祖”,而梅山作为蚩尤后裔“梅山蛮”的聚集地,当地人在打猎和族群交战中形成了梅山武术[3]。蚩尤统领着“九黎”族群,为争夺领地不断向外扩张,慢慢形成较大的氏族部落。每次交战胜利后都进行祭祀,将战争中有杀伤力的拳脚功夫反复练习,使武术技击性日新月著。随着蚩尤虎狼之心逐渐显现,部落向中原进军,直至与炎黄二帝交战于逐鹿之野[4],然蚩尤不敌,残余部落南迁至湘中,并在今梅山周边定居。
东汉以来,历代君王对梅山蛮进行过大规模征讨。“梅山蛮性彪悍,历不服王法”,汉代马援将军征讨梅山时不幸阵亡,陈寿在《三国志》中描写过黄盖与梅山人交战的画面,五代十国的王仝将军也曾因为不敌梅山蛮而战死。据《宋史·梅山峒蛮》记载,“梅山旧不与中原通”[5],宋太宗时期,朝廷命明确讨伐梅山人,歼灭两千梅山峒蛮,但是仍未拿下此地。宋神宗元年,朝廷深感湖湘历为隐患,于是改用缓和之计,派遣潘夙、蔡煜等官员降服梅山,设立“新化”县[6],到此梅山才算真正纳入朝廷管辖。梅山人虽归顺朝廷,但尚武之风终始不渝,终日习武使套路功法日趋成熟。
1.2 元明清时期:梅山武术教派的形成
蒙古族建立元朝后,民间武术进入大萧条时期。统治者担心中原人民推翻新建的少数民族政权,于是对民间武术严酷限制[7]。但一系列极端法令并未阻断梅山武术的传承,后人在黑虎教领导下尊张五郞为神祖 ,逐渐将梅山武术发扬光大,长期抗元斗争中,其狠毒凶猛的技击性招数得以成型,从此黑虎教成了梅山武术的象征。
梅山人大多为苗族,“生苗”与“熟苗”是根据与朝廷的友好程度来划分,“熟苗”对朝廷更为友好,“生苗”则相反。元明年间,“熟苗”与迁移来的汉人生活在梅山田凼,“生苗”则居住在雪峰山脉附近。官兵们与苗人也发生过战乱,其中当属明朝梅山蛮李再万的交战最有名,这场战乱持续数十年之久。由于朝廷不注重当地农业发展,“一人一分田”,所以农业较为落后,但商业和手工业发展较好,加上强盗山贼众多,于是户户习武、家家能打,外出走货亮出梅山人的身份,盗贼就会有所顾虑,不敢上前。每逢佳节舞龙舞狮盛行,期间还举行武术表演活动,大力推动梅山武术的发展。梅山武术的发展高峰在清末民初时期和20世纪中后叶,期间梅山人加强了与武林各门派的交流,当地人有为达官贵人做保镖,也曾在农闲假期时受邀设台表演传艺,再或外出经商以武交友。
1.3 新中国之后:血脉相承与再铸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大力倡导增强人民体质,梅山武术的健身功能阐扬光大,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拳种教派。20世纪70年代,新化县武术队常受县体委邀请来新化进行武术表演,《湖南日报》等媒体对此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报道。后来,县体育人员专门去四川成都等地研究武术理论,融合国家规定武术套路,将梅山武术纳入学校体育课程规划。1978年,公社武术队多次参与地区性武术竞赛,同年8月,江西与江苏省体育委员受邀前来观摩武术活动,当时公社党委组织了百人刀棍、千人拳术的演练表演[8]。改革开放后,每年都会开展大型散打与武术竞赛活动。1983年成立了新化县武术协会,乡镇武术馆、武协分会与武术辅导站如雨后春笋开展起来,同年3月,成立了县武术调查小组,专门从事梅山武术文化研究。1984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将“武术之乡”的光荣称号授予新化。1987年武术名家陈益球先生著作《梅山武术》发行。1992年,党和国家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全国武术之乡”,新化县再得此殊荣。21世纪初,新化县重点整编梅山武术申报非遗项目,并于2008年申报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新化武术协会深入研究,对其传统武术套路与功法进行整编,梅山武术于2014年被成功纳入国家级非遗项目。
2 梅山武术的发展现状
2.1 去芜荐菁,去梅山武术之糟粕与留其之精华
梅山武术隶属南拳体系,吸取了传统武术的刚劲、朴素与迅猛的精髓,取长拳优势,形成动作舒展、内容紧凑、桩法稳重的全新武术套路技法。兼容并蓄,以梅山武术基本功为根本,编整了对练、散打与器械等新颖武术项目,一招一式非打就防,古朴无华,所谓“拳打卧牛之地”[9],突出套路技法的实用性,以便参与者随时随地演练。同时根除封建繁规旧习,改正了“徒无义气,术不传习”“同行是冤家”[10]等观念与学武收礼、讲究排场、拜师请酒等陋习,大力推崇劳动人民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同村习武者和衷共济,“过去学武要钱要摆场,还学不到真功夫,有苦叫不出;现在拜师傅,不要烟酒不要钱,只要肯花心思学,功夫自然就到手”,村民们嘴里说的这些话成了现在的真实写照。
2.2 扎根群众,通过普及推广活动更好服务社会
在推广新武术进程中面向群众,村委会以走访交流、匿名写信等方式征集百家之言,悉心听取村民心声,拳师多次前往全国各地武术门派交流学习,吸取优异的发展经验,不断完善武术体系。通过改革创新,使符合新时代形势的武术活动得以传承,大力提高村民身体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11]。
青少年和老年是基层武术活动的主力军。政府利用假期开展青少年武术兴趣班和武术竞赛形式的中小学运动会,在小学里、开设武术课;开展中老年武术爱好班,筹备了武术骨干,以武术代表为依托培训大量武术运动员,从而推动地区武术运动的普及与提高。开展丰富多样的武术活动,以民兵的军事化训练融合武术活动,以刀枪棍棒练习套路运动,以武术中的擒拿跌摔动作来进行抓捕练习,使梅山村民武术参与率达80%左右。
2.3 完善机构,建立决策管理与实施功能的体制
从社会实际分析,武术群体在组建大众体育工作中,政府部门的指导与扶持发挥重要作用,以人民群众为对象,依托自身设备资源,举办多元健身活动,在当地营造良好健身气氛,各式民间组织在管理机构领导下萌生并发挥积极影响。政府大力支持民间健身团体的发展,提高梅山武术练习人口基数,由村干、传承人与村民代表为中心的武术领导队伍,由村委书记、村长负责,武术师父直管。每个武术领导队伍负责两三个训练点,每个武术点上再安排专门教练与工作人员,筹划基层武术健身活动,兴建大型室外练武场,添置传统武术器械,使村民一年四季都能进行武术练习。通过教师队伍考核扩充师资,在娄底市所有中小学里开展武术进校园活动,举办年度中小学梅山武术比赛。
2.4 强化宣传,树立鲜明梅山武术文化整体形象
传统体育有浓烈的民族韵味。在顺应新时代发展的同时,仍有媒体与群众没能领悟其历史作用与当代价值,一些媒体不愿聚焦在这尚未成熟的领域,形成了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尴尬之境。而梅山利用村落已有设施建筑,营造浓厚尚武氛围,在村落大门、路边及墙壁等地增添武术造型、文化宣传板及各种武术动作图画,每户门前粘贴武术文化对联,宣传武术文化内涵。增设蚩尤文化中心,将祭祀蚩尤活动与梅山武术、巫术与傩戏结合,以蚩尤与梅山武术打造武术文化旅游品牌,为游客表演梅山武术套路、功法与山歌,兴办梅山武术散打比赛,在湖南乃至全国树立梅山武术品牌赛事。把梅山武术历史中的英雄事迹通过书籍、电影与电视剧等形式大力宣传,使传统武术文化的教育、文化与学识功能融为一体,营造良好的尚武氛围,使村民在耳濡目染中养成习武与授武的良好习惯。
2.5 挖掘整理,筹备力量对武术资源进行调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族传统体育的经济价值被人所关注,正朝向“文化资本化”“文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不仅展现出民族体育的文化底蕴,还能同地方政府、企业一同挖掘出巨大经济效应,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当地政府成立梅山武术研究小组,每年组织培训考核、编整与宣传梅山武术活动,由政府主管部门承接梅山武术赛事活动,整编梅山武术相关教材,提高梅山武术在湖南省的知名度,使梅山武术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建立梅山武术名人档案馆、民俗民风博物馆与历史名人蜡像馆,使游客充分了解武术各派系与梅山武术风格特点,展现梅山文化的风土人情与武术英杰,让新化成为继嵩山少林后的另一个武术圣地,继续推进梅山武术非遗项目构建,挖掘武术资源,努力将其融入武术竞赛段位体制;跟进国家关于武术“六进”项目工作,大力构建基层武术事业。
3 梅山武术的发展展望
3.1 以人民群众为对象的全民发展理念
对于民族传统文化,人是首先要关注的,“作为口传身教的武术文化,活态人所展示的文化,‘人’尤为重要”[12]。现代社会人民对武术报以积极态度,然而实际上可继承的人越来越少,在感叹先前走过的艰险道路时,也应当紧握武术传承的“香火”[13],在发掘人才、培养人才方向加大力度。在竞技体育的冲击下,民族传统体育岌岌可危,然而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梅山武术所呈现出的娱乐性、观赏性与健身性是多数竞技体育所无法涉及的。形式多变、内容多元,地域特色,使梅山武术成了少数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支柱。自发性的梅山武术应由政府主导,转向组织性与系统性方向发展,由简单的休闲性活动变为表演多元化活动,以民风民俗融合经济效应和文化效应一体化发展,推动当地文化产业欣欣向荣。努力向周边民族普及推广,吸引多民族人群参与,营造多民族文化互帮共建,以梅山武术的审美、教育与修身等功能扩大群众参与面。结合梅山区位优势,加大梅山武术进高校与中小学的推广力度,发挥梅山武术的优势,弥补学校教学经费不足、场地器材落后的情况,使梅山武术得到更好继承与发展。
同时,梅山武术起源较早,长期处于自然传承阶段,通过传承人延续成为必然,而传承人的选择又必然关乎传承质量。因此在响应国家新农村建设与“互联网+”趋势下,可以由村委会体育工作部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对武术传承人进行选拔,利用网络投票专线、村委站点投票,以科学比例选择票数靠前的传承人进入复选,由专家评委组根据武术技能、武术发展贡献、个人影响力等方面进行考评,使得每个选举阶段更为公开透明。根据笔者实地调查,六成人认为要对梅山武术追根溯源,其余人认为要进行创新性改造以适应新时代需求。基于此,在以人民群众为对象的发展观中,更应把握其整体性特征(桩功、套路、实战),去糟取精,使梅山武术的社会功用、技术风格成为人民群众薪火相传的内容。民族传统武术映射出中华文化内涵,是新农村建设下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体育项目。在唤起人民对传统文化认知时,更需对其文化内涵持有一种文化自觉,以全民发展理念维持梅山武术文化的原真性。
3.2 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时代发展理念
武术理论源于实践,在新的实践中接受检验,进而提炼、升华出更先进的理论[14]。武术理论包括武术基本技术与理论、发展策略框架等,而实践是武术教学、赛事、训练等形式,若一味追求花里胡哨的“虚架子”,那根本不能理解梅山武术真正奥义。想要在新时期稳步发展,还需在科学理论基础上改革创新,若无法创造出新颖理论,无异于未构地基而空筑武术发展[13]。传统武术是多民族凝聚点,展现了民族的发展演变历程,因此,自身理论体系的建设必然会带来梅山武术研究的深入。随着科技进步与文化自信的倡导,科学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推动了传统武术文化于实践中繁荣发展[15]。在诸如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与历史学等学科理论中,实践调查尤为重要,是现今研究民间民俗体育活动的主要方法。通过学者实地走访,针对性地收集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汇总,构建梅山武术理论方法,梳理梅山武术文化内涵与价值体系,结合时代特点,保留民族特征下完善与革新梅山武术。基此,理应从人类总体发展眼光去看待梅山武术,建设全新研究理论方法,统筹梅山武术的发展路线。
以上这些力图追根梅山武术深层逻辑思考,是通过对梅山武术历史与现代价值的审视,找寻梅山武术新时代下的价值功用,而在现阶段从不同视角对梅山武术的文化解释,不失为一种本体性与创新性的文化逻辑诠释。社会科学研究是否彰显时代发展特点,取决于是否具备本体性与创新性的探讨[16],梅山武术本体性的彰显,取决于转变将西方理论生搬硬套于梅山武术的传统形式,以西方体育文化的各种要义元素、逻辑架构来解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常规[17]。故而,不能将武术研究作为理论范式的补充,使得武术的学术探究略显狭隘,应根据梅山武术的文化语境,将中西方理论的约束界限模糊化。当然,笔者以上论述并非否认以西方理论体系置身于武术研究的合理性,相反,以人类学所言的“他者”去深度认知梅山武术,亦可转换问题视角,寻觅出新的科学研究答案。而所谓梅山武术的创新性,即将已有对梅山武术文化本质与功能价值吸纳的基础上,对于其组织架构进行创造性转换[18]。深入探究,将范畴与概念赋值新时代特征,彰显梅山武术表象与内涵。应注意的是将科学理论付诸于梅山武术研究切不可过度解释,如若主观抽象地夸夸其谈其虚无缥缈的成分,就无法实现对科学真理的创新追求。基于此,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时代发展理念,更需对梅山武术真知与实用的场域互动,方可更好地服务于梅山武术未来健康走向。
3.3 与民族文化相适应的创新发展理念
马克思把民族看作“历史上人类形成的共同语言、地域、经济以及心理的稳定的共同体”[19]。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则指“各民族在其形成中所创造出来的体育文化”[20]。这是不断发展的概念,是基于汉族文化的多民族一体化,是在长期变迁中形成民族交融的传统体育文化。梅山武术作为支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力量,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在结构、解构与重构循环中汇聚成新型民族传统文化,结合时代潮流进行创新性转换,在新旧文明交融碰撞、吸纳重组中稳步向前。梅山武术有着浓烈民族和时代特征,彰显民族传统文化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融合共生的特色。为谋求中华文化多样性发展,梅山武术更应兼容并包、与时俱进,推动人民对传统文化精神价值需求,引领未来武术文化的价值方向。在继承中推陈出新,在改造中发扬光大[21],不断促进梅山武术的完善与发展,将其精神内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出新的生命篇章。
为丰富民族文化建设,梅山武术教育的推进是中华民族延续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性驱动,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题中之要。梅山人血液里所流淌的尚武精神在新时代同样意义非凡,梅山武术习练中,老一辈习武人在教导弟子时,往往要求其“持守气节、刚正不阿、求真务实、正义凛然”“立国第一基础,国民之元气,国家恃以成立,文明赖以维持者也”[22],尚武精神对于国民个性与意识的塑造尤为重要。梅山武术中的尚武精神是少数民族历史发展中艰苦耐劳、不屈不挠、刚勇争先等民族文化的再现。梅山武术从最初的抵御外敌,武术技击中杀敌制胜的古代军事作战,发展到如今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梅山武术“止戈为武”,转而注重观赏性,将其文化涵养内化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协调的境界。当然,从战场实操中的胆练与恒毅到止戈初心,在对练比试中“点到为止”的承让,德武兼备的为人风尚。在新时代梅山武术教育中,更应当兼顾武技的传授与民族文化层面的传承。
3.4 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产业发展理念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时强调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育产业化作为适应时代需求,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梅山武术也需在时代潮流前抉择。近年来,随着武术运动的普及推广,湖湘民风民俗吸引了大批专家与学者考察探究,不仅提高了地区影响力,更是通过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拉动了区域经济发展[23]。在推行梅山武术产业化过程中,需要衔接各产业之间的纽带,将武术产业通过一定形式进行架构,实现“武术产业化的链接”[24],达到消费人群的“链锁反应”,赢得大众对于梅山武术的喜爱与参与。产业化的实施对于发展武术事业,无疑是注入了新鲜活力和找到了有效突破口[25]。经济效应与市场规模直接挂钩,在构建武术市场的同时,建立规范、良性的市场运营秩序。要使武术旅游形成规模化发展,其道路艰巨漫长,更应把它作为民族发展宏业。
梅山武术是群众体育,切合人民群众的审美和功用价值,根据此发展定位,梅山武术本质上说理应迈向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梅山武术既隶属体育产业,又从属于文化产业,因此将其建设成文化与体育产业相叠加的民族项目是其发展的题中之要。梅山武术中的套路、技击元素具备一定观赏价值,故而具有市场竞争力。根据笔者调查,虽然梅山武术走向产业化尚未构成系统架构,但已然聚拢了政策、传承人、资金等必要条件。
武术文化旅游是以消费者体验地域武术文化项目为主要内容,将梅山地区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相结合,打造出集娱乐休闲、文化交流于一身的体验式活动。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日趋火热,体验形式的文化旅游更富有文化价值。梅山武术可以文化旅游作为对外宣传渠道,建设梅山武术特有文化旅游品牌。以成体系的嵩山少林旅游文化发展模式作为参照,划分成梅山武术自然、人文、社会三种文化资源。梅山地区可供开发的武术文化资源相当丰富。以笔者所调研的娄底市新化县为例,20世纪90年代中叶,县单位、社团组织、公社、武馆等相继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1992年,新化县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武术之乡”,2004年,梅山武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该县举办首届梅山旅游文化艺术节暨梅山武术表演,2007年“白沙·迎奥五环潇湘行”走进娄底举行的梅山武术表演[26],这些赛事与殊荣都为梅山武术旅游产业积淀了结实基础。2018年,“高铁城市·直达娄底”第二届武术节,作为对外宣传交通便利的旗号,解决了为建设旅游胜地所带来的交通问题。新化县可将“全国武术之乡”作为基点,将梅山武术建设成武术文化旅游品牌,这不仅拉动市场经济发展,亦可作为城市名片传播地域武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