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共筑辉煌路,继往开来新征程
2021-12-30张梦宋菲刘凯
文:张梦 宋菲 图:刘凯
作为国内乘用车产销量第一的汽车企业,一汽-大众30 年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汽车制造业从基础薄弱走向日渐强盛的缩影。在收获整车制造斐然成绩的同时,一汽-大众还培育扶持出一批优秀供应商,打造出了一条完善而稳定的制造供应链,并有力推动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优化与升级。30 年间,一汽-大众与供应商伙伴肝胆相照,携手共赢。一汽-大众在庆祝成立30 周年之际,特向50 家与一汽-大众一直以来同呼吸共命运、携手走过30 年征程的优秀供应商颁发了“风雨同舟合作伙伴奖”。
廊坊华安:携手共创,未来步履更加坚实
廊坊华安汽车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安”)早在1993 年便进入了一汽-大众的供应商体系,承担了为一汽-大众配套捷达座椅滑轨护板、防擦条等相关产品的开发工作,以及参与了捷达车型防擦条的多次改型,并陆续为一汽-大众配套燃油蒸发控制系统活性碳罐总成、汽车内饰前后扶手、把手基座等产品,为奥迪品牌和大众品牌开发设计近20 多个项目。
华安已经从最初一个20 人的小规模企业,发展到现如今拥有员工1260 人,年销售额突破25 亿元,集设计、研发、验证、装备制造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其间,还被一汽-大众授予了优秀国产化供应商、备件最佳合作奖等多项荣誉。
如今的华安已经在推动中国移动源蒸发污染物以及加油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提升和移动源VOC 排放控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2017 年以来,华安牵头筹建中国唯一一个移动源污染排放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燃油蒸发控制技术中心、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廊坊华安移动源VOCS 智控测试研究基地,并作为牵头单位承担了2017 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汽油车燃油蒸发控制技术研究,建设了零部件系统和整车的先进验证设备平台,使华安具备国标、欧标、美标等一系列实验验证能力,成为中国燃油蒸发控制系统产品的龙头企业。
在华安董事长王志俭看来,公司的迅速发展与一汽-大众的支持、帮助密不可分。“一汽-大众真正把我们供应商看作战略合作伙伴,对供应商的投资十分负责。无论是供货还是售后上的问题,大家都能畅通交流。一汽-大众也会毫无保留地把所掌握的技术经验,具有前瞻性的管理模式分享给我们。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建立产品开发验证实验室,一汽-大众从数据到经验均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也正因如此,我们与一汽-大众的合作一直保持至今,并且对未来的合作充满信心。”
伴随着汽车产业变革,一汽-大众与供应商的互联更加紧密。首先,一汽-大众构筑的数字化体系给华安提供了很大帮助,使供应商在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方面更精准、更清晰。同时,一汽-大众为华安提供模具从线下到线上的管理支持,有效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
为了推进新能源、智能化的发展,华安公司还迅速确定了面向未来的战略规划,参与了一汽-大众的智能驾驶项目、软件和硬件集成系统开发及车规级无人驾驶技术研发,为今后同一汽-大众在“新四化”变革后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谈到企业未来的发展,王志俭董事长坚定地表示,“疫情之下,这两年车企面临重重困难,一汽-大众却仍然在国内保持领先,不愧为汽车行业的佼佼者。为了企业的明天和未来,我们愿意脚踏实地跟随一汽-大众走下去。”
宁波继峰:战略指导,引领企业研发创新
成立于1996 年的宁波继峰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继峰”)是一家深耕于汽车座椅头枕和扶手的企业。成立伊始,继峰便通过为奥迪100 配套头枕开启了与一汽-大众的合作,25 年来在一汽-大众的相伴、相助下发展壮大起来。
在继峰工作了16 年的“老员工”—总装工厂厂长夏国海眼里,一汽-大众对于继峰的成长可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其他客户不一样,一汽-大众是我们名副其实的‘战略伙伴’。无论是公司,还是我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一汽-大众的整体指导和帮助。”
这一点同样让继峰商务总监张鹏深有感触。他坦言,继峰在成立之初认为头枕和扶手是比较小的零部件,按部就班去做就好了,那时的研发领域就是一张白纸。但在合作中,一汽-大众建议他们,作为民营企业,要在细分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做到专业化,做到性价比最高甚至有话语权,就必须做研发,而且要有自己的测试验证能力。
就这样,在一汽-大众的启发下,继峰的研发团队于2009 年开始成立。为支撑产品研发,继峰还重金打造了实验室,并于2016年通过了德国大众和一汽-大众的联合评审。在其筹建实验室的过程中,一汽-大众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扶。例如实验体系怎么搭建,实验标准怎么解读,各项实验应该怎么做等,这一切都是在一汽-大众工程师手把手指导下一步步完成的。
目前,继峰的头枕、扶手的实验都可以自主完成,这样,不仅能更好地保障实现最短的开发周期,而且还能与一汽-大众同步做一些国产化的开发。此外,对于产品质量的把控也能更加及时精准。
2015 年,继峰设计出了大众和奥迪第一款“睡眠头枕”。要知道,以往中国民营企业设计的产品很少能得到认可。“看到继峰的产品被德国大众和奥迪认可,我们是非常振奋的。对于安全件而言,要做一系列的实验,确实非常难。第一次看到国外图纸上有中国供应商的名字,有继峰的名字,我们又兴奋又自豪。”张鹏兴奋地说。
为助力一汽-大众与供应商伙伴携手共进、合作共享,一汽-大众在人员培训方面同样不遗余力。张鹏表示,一汽-大众具有系统的供应商培训规划,每年都会按时将培训计划发给供应商,让供应商根据需求择时、择地参加。他还举例道,2015 年7 月一汽-大众来到继峰,不仅是培训继峰的员工,还将江浙沪周边所有的一汽-大众供应商集中到继峰做了一次长达一天半的培训。一汽-大众这样做,是为了确保供应商能和研发团队一起,每一个项目从头到尾建立起高效的信息渠道,及时沟通整个项目的进度。
这么多年来,继峰企业规模从不到200 名员工,发展成为拥有海内外多地分公司、实验室,员工多达3200 人的行业翘楚。一路走来,继峰人最大的感触是,一汽-大众相信并全力支持着供应商伙伴,供应商伙伴也同样愿意全身心投入。夏国海反复强调,“真的非常感谢一汽-大众敢于让我们去犯错、试错,让我们逐渐成长。”在一汽-大众成立30 周年之际,继峰获得了“风雨同舟”和“合作攻坚”两个奖项,这是对双方既往合作最好的肯定。
宝钢股份:强者共进,创领新发展
一代又一代人,怀着同一份理想,勠力同心,创新共进,这便是一汽-大众携手世界最大的汽车钢板供应商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钢股份”)留在时间卷轴上最动人的一面。
宝钢股份汽车板技术首席工程师鲍平自1990 年进入宝钢之初,便参与了一汽-大众捷达的国产化项目。与一汽-大众同志每日的“吵架”,成为他对那段岁月最热烈而温情的回忆。“一汽-大众的标准一直比较高,甚至苛刻,我们在合作中不断地磨合,不断地进步,这个过程就是提高。”他说,就在一次次争论中,一个个“难啃”的课题被攻破。在最困难时期一起攻克难关而结下的深厚友谊,让一汽-大众与宝钢股份的配合更加默契。
如鲍平所言,自国内汽车板钢材还被进口所垄断的上世纪90 年代,一汽-大众就与宝钢股份携手开启了攻坚之路。1993 年启动捷达钢板国产化项目;1999 年宝钢股份针对捷达车型的内、外板自制件实现批量稳定供货;2005 年,宝钢股份与一汽-大众合作完成奥迪A6L 和宝来A5 自制件用材的国产化推进;2006 年,宝钢成为国内第一家通过一汽-大众全系产品认证的钢企……随着一件又一件里程碑式的项目完成,最终实现了汽车钢材自主供应的重要突破,共同为国内汽车工业后二十年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双方保持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
“随着一汽-大众‘五地六厂’战略布局的落地,宝钢股份在规模、质量和技术等层面迎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鲍平坦言,“一汽-大众对供应商质量和规模管理的严格要求,推动着我们快速提升生产制造能力”。在一汽-大众成都基地投产前期,一汽-大众与宝钢股份便首创了“1+3N”的供应模式,用一个窗口对接,多基地对多工厂的近地化供应,配以属地化加工中心贴身服务,打造了一套最优保障、最高效率的供应链体系。
在鲍平看来,一汽-大众的发展还带动了整个中国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的发展和能力提升。“世界制造看中国,中国制造看汽车。”他进一步说到,如今出口汽车零部件的中国企业中,80%以上皆为一汽-大众的供应商。
一汽-大众与宝钢的合作,同样是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鲜活实例。自2015 年开始双方每年都要开展党组织共建工作,已累计落实了70 个项目,实现了党建共建,生产经营双促进、双提高。
与改革同频,与时代共振,一汽-大众与宝钢股份30 年携手合作,共同助推了中国汽车制造和钢铁业的技术融合和快速发展。
常熟汽饰:忠实相伴,本土化助力高产能
“一汽-大众是我们的客户,而消费者则是我们和一汽-大众的共同客户,他们的满意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江苏常熟汽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常熟汽饰”)副总经理罗喜芳的言语中带着坚毅与笃定,如同常熟汽配与一汽-大众携手走过的30 年历程——忠实相伴,锐意同行。
2017 年初,下辖11 个生产基地和36 家工厂的常熟汽饰在上交所上市,从1992 年的一家生产单一内饰产品工厂,成功蜕变为集研发、设计智能化、产品模块化、管理一体化的汽车内外饰零件,以及模检具和自动化装备开发、制造的集成供应商。他们与一汽-大众的合作范围从起初的捷达门板项目,已经覆盖到大众、捷达、奥迪3 个品牌十余个车型的仪表板、门板、立柱、衣帽架等多个内饰件总成模块,合作方式也从最初根据图纸进行生产制造,发展为从前期项目同步设计开发贯穿至后期生产制造。
作为一汽-大众核心供应商和忠实的合作伙伴,常熟汽饰从初建到发展壮大,每一步都篆刻着与一汽-大众相伴前行的印记。1993 年,一汽-大众全面开启零部件国产化进程,着眼长期发展,以助力国产化为己任的常熟汽饰,在合作之初就在长春专设办事处,并委派专人与一汽-大众对标项目进度和需求。而这也成为了常熟汽饰“本土化供货”模式的开端。
1999 年,经过多年发展,拥有一定实力的常熟汽饰在长春成立生产基地以保证捷达系列产品的供应,并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常熟汽饰又相继在长春扩建新工厂和研发制造基地。近年来,伴随一汽-大众“五地六厂”战略格局的落地,常熟汽饰又先后在佛山、成都、天津武清区和滨海新区建立生产基地,成为了一汽-大众供应链上的稳定一环,全力保证一汽-大众产能的快速增长。
如同牵手之初就笃定了一路同行,常熟汽饰紧跟一汽-大众突破并建立自主研发体系。在迈腾、CC 门板项目中,他们首次使用Mucell 技术减轻产品重量;在高尔夫、奥迪A6L 门板项目中,他们采用TPO 阴模成型技术成功取代普通的PVC 真空吸覆提高车内空气质量;在奥迪C7 仪表板项目中,他们成为第一家采用双色PVC 搪塑成型工艺的公司,提高产品生产效率与能力……“一汽-大众持续的高标准,‘逼’着供应商不断提升自身的设计研发能力。”常熟汽饰副总裁陶建兵的调侃中带着几分认真。在一汽-大众的质量“高压”下,常熟汽饰对产品质量的评价,只有两种—100 分和0 分。
这在他们对内饰件的气味安全追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有一次,内饰件气味总不过关,一方面,常熟汽饰对来料供应商进行了走访审核调查,寻找问题点;另一方面,在一汽-大众的指导帮助下,双方加班加点进行验证试制。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气味难关终被成功攻破。这次坚持不懈的携手钻研,也进一步加深了常熟汽饰和一汽-大众的相互信任与认可。
在初涉的后盖装饰板领域,常熟汽饰也经受住了重大质量考验。在接到一汽-大众质量反馈的第一时间,常熟汽饰质量部门不分昼夜研讨实验。而一汽-大众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带领他们从消费者的角度,立足问题本身分析判断可能导致的质量问题,一个个难关最终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不断被突破。
常熟汽饰与一汽-大众的故事仍在继续。他们坚守对品质的追求、对客户满意的承诺,紧随汽车“新四化”和“双碳”目标要求而创新变化,并在拓展新能源汽车相关业务、全面推进碳中和方面积极布局,面向未来迎接挑战。
一汽-大众采购总监 张明
在经历了创业起步的十年、全面奋斗的十年与聚力腾飞的十年后,一汽-大众“守正创新”,凭借三十年的深厚积淀,全力步入全新发展阶段。30 年来,一汽-大众采购体系在始终坚守“战略合作伙伴”的格局之下,与供应商精诚合作、共谋发展。一汽-大众采购总监张明表示,在未来一汽-大众将坚定推行“全价值链管理”,培养优秀战略供应商并打造强强联合的产业生态联盟。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携手广大供应商同心同向再出发,坚定践行风雨同舟再发展的初心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