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苏影片的历史交接

2021-12-30揭祎琳

中外文摘 2021年24期
关键词:暂行办法好莱坞苏联

□ 揭祎琳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就意识到电影具有宣传教育和动员民众的功能。电影院作为社会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成为新中国开展“政治动员”的主要阵地。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电影就已经在中国的放映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抗战胜利到1949 年上海解放,“从上海进口的美国影片就多达1896 部。”

新中国成立后,受到政治局势的影响,好莱坞影片最终退出了中国内地的银幕。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主要特点是主流报刊发文批评好莱坞影片的娱乐性和落后性,通过政策限制好莱坞影片的上映天数和场次。由于只是呼吁,好莱坞影片依旧在银幕上有一席之地。

1950 年6 月,朝鲜战争爆发,中美关系紧张。同年7 月,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颁布了《电影旧片清理暂行办法》《影业登记》等五项暂行办法。根据《电影旧片清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打算映演的旧片必须提前送电影局影片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后,发给上映执照。当时的文化部负责人还对美国影片与国产旧片尚在各地上映表示批评,五项暂行办法制定的重要目的是“抵制与代替有毒素的美国片与国产旧片”。

第二个阶段为抗美援朝时期的彻底清除。以1950 年10 月中旬上海大华电影院主动停映美国影片为起点,上海乃至全国的电影院行业积极响应,在银幕上清除了好莱坞电影。

好莱坞影片淡出屏幕,苏联影片强势登陆中国影院。据曾从事文化外交工作的梁沈修的回忆,苏联影片当时进入我国有五条渠道:以货易货贸易的余额补偿,苏方主动赠送放映,免费赠送拷贝,应中方要求提供拷贝,双方影片交换。相关数据显示,1949 年至1966 年,共引进42 个国家的866部影片,苏联影片独占49%。

为了鼓励民众观看苏联影片,有所谓的“消极影片”和“积极影片”的划分,种种政策都向进步片倾斜。例如苏联译制片等进步影片在报刊和电台上刊登广告能享受价格优待,以《人民日报》为例,对进步片和消极片的广告行数要求上限分别为18 行和12 行。政策上“厚美薄苏”的目的不言自明——争取进步片的观众优势。

当然,为了服务国内的宣传工作和教育任务,部分苏联电影也难逃被删减甚至禁映的命运。1950 年,《人民日报》点明批评了《列车东去》《金色的号角》《菲尔干的女儿》等苏联影片,称这些是平庸、不好且不够标准的影片。以《列车东去》为例,电影中没有展现出对农业建设的高度热情,却将镜头对准工厂厂长室里的宴会,集体农庄的女孩更是围绕旧日海员转圈。可见,对于苏联影片中国并不是照单全收,原样引进。

政府想要通过苏联电影进行宣传和教育,苏联电影却不受观众欢迎,其原因是看不懂、娱乐性差。针对这一情况,当时的主要措施有:翻译更加通俗和口语化,加强对电影的宣传和讲解,对于情节复杂的影片加入解释性文字等辅助说明。

电影说明书可以视为帮助观众看懂剧情的学习资料。以1951年上映的苏联剧情片《阴谋》为例,影片讲述了美帝图谋掠夺,挑动战争,组织特务刺杀人民的故事。说明书不但详细地介绍了故事情节和主要角色,还开辟了“几个专门名称的解释”与“几个场面说明”的版块。向观众介绍的专门名词有“社会民主党”“民族统一党”“马歇尔计划”。需要说明的几个场面分别为“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场面、“工人罢工”场面等。

在大众的娱乐休闲生活极其单调的时代,作为电影市场主力军的苏联电影的确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著名教育家胡启迪回忆自己在20 世纪50 年代上学时的经历,提到当时学校组织观看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片中女主角奉献教育事业的光荣事迹“感动并陶冶着我的心灵”,使其在学生时期就立志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从全国范围来看,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4年11月,我国一共放映了苏联电影120 万场以上,观众人数共计超过8 亿人次。夏伯阳和奥列格等一批苏联影片主人公的爱国英雄事迹感染和激励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国民众。

猜你喜欢

暂行办法好莱坞苏联
零部件再制造管理暂行办法开始征求意见,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调整?
12月好莱坞精选
11月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及变更备案管理暂行办法(2)
关于PPP咨询机构库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