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30运输机或将开启“空中母舰时代”
2021-12-29郑旭迎
郑旭迎
日前,美国国防部预先研究项目局首次在飞行中将一架X-61“小精灵”无人机回收到C-130运输机上。近一年以来,美国持续推进使用C-130运输机开展无人机空中放飞与回收项目。在无人机的战场价值不断高涨,未来只会更加显著的背景下,美国的这一试验便显得尤为引人注目——在科幻作品中流传已久的“空中母舰时代”,是否正拉开序幕?
无人化是未来战争的必然趋势,小型无人机将成为战场主角
随着科学和工业的发展,在现代战争中真正难以承受的损失不是昂贵的各种装备和设施,而是人——这不仅对于军队如此,对于整个国家而言尤甚。
仅从一个角度来看,一名职业技能出色的军人,从出生算起至少要经历20年以上的培养过程。但在残酷的战争中,几小时就足以让成百上千的精锐军人阵亡。在直接驾驶和操纵各种飞行器的空勤人员群体上,这种矛盾表现得尤其激烈。
在这一背景下,无人化战争一定是未来主要战略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在空中力量的发展建设中,在先进的计算和通信能力支持下,硬件制造成本低、生产周期短的中小型无人机将成为战场的主角。
这些中小型无人机之间能形成一个动态的信息化网络,借助自身信号特征小、投放数量繁多的特性,一方面尽量从对方防空系统的性能边界之外发起攻击,另一方面有效挤兑对方防空系统的侦测指挥和火力通道资源,从而实现对敌方目标的有效压制和摧毁。
中小型无人机的大范围快速部署回收是重大难题
在无人机的作战应用中,让己方的关键装备和设施尽可能远离战场一线、脱离敌方的中短程火力打击范围、加大敌方的侦测定位和攻击难度一直是至关重要的核心目标。但尺寸级别上的限制,又决定了中小型无人机难以获得很大的载荷航程能力,这一点尤其不能与最大飞行速度上的性能实现兼顾。
因此,无论是要在大纵深范围内实现无人机“蜂群式”攻击;又或是基于“有人机/无人机协同作战”体系下,要实现与各类载人战斗/攻击机(特别是重型机)的有效配合;如何协调无人机航程性能与作战范围之间的矛盾、不同机种之间的航程差异矛盾,就成为非常现实的难题。
传统的无人机运作方式,很难给出一个理想的方案——特别是在回收上。任何需要在地面上进行部署的起飞/回收体系,都必然受到地面交通载具的行进速度和地形地貌、乃至于地质条件的制约,其不仅移动速度慢、在很多地区难以有效展开,而且自身还一定是敌方的重点打击对象。要在强国、大国之间的高烈度、大范围战场的战争背景下依然能够充分发挥作战潜力,中小型无人机群的部署与回收,必须摆脱对地面设备的依赖等限制。
空中母艦的投放系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使用C-130乃至更大的运输机作为“母舰”平台,实现空中投放和回收,可以获得相当多的优势——更远、更快、更灵活。
依托空中“母舰”,无人机可以实现远超自身航程极限的快速运输,直接抵达战场一线附近;而且它不需要经历货物装卸、部署起降场地等一系列流程,无论是投放还是回收,其速度都更快,而且更为灵活。
不论是何种空中力量的运用,最终还是离不开地面支持。因此空中优势的争夺作战中,打击对方的地面设施都是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而且往往出现在作战行动中的第一时间。空中母舰的运作方式,使得地面设施和力量可以部署在对方的中近程侦察/火力范围之外,极大地提升了对方实施反制行动的成本和难度以及己方作战行动的灵活性和突然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C-130空中部署回收无人机的技术探索,有着十分明确和重要的作战能力前景,甚至可能是蜂群式无人机战术实用化的一个关键性前置技术,非常值得持续性地跟进关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