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蒋诚:祖国哪里需要,我就在哪里干好革命业务工作

2021-12-29郑友

当代党员 2021年23期
关键词:模范道德

郑友

编者按:11月5日,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和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重庆共有3人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获奖数量为全市历届之最;7人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人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推荐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重庆市委党建全媒体通过讲述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获得者蒋诚、徐玲玲、何巧的感人故事,向他们深情致敬,以激发更多的社会正能量。

随部队经历大小战斗400余次;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歼敌400余名、击毁敌重机枪一挺,并奇迹般地击落敌机一架;复员后回到家乡,隐于乡野劳作36载,举债带领村民修通“致富路”;带头发展特色农业……

从抗美援朝战争的火线到农村脱贫致富的一线,曾荣立一等功的合川区隆兴镇玉河村村民蒋诚“退伍不褪色”,始终用坚毅果敢和无私奉献书写着人生履历,用累累功勋诠释着“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铮铮誓言。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11月5日,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和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蒋诚荣获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93岁的他成为“深藏身与名”的助人为乐典范。

一己之力歼敌400余人

时光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1949年12月,21岁的蒋诚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11军31师92团1营机炮连的一名战士。1951年,11军31师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12军建制,随后蒋诚随部队入朝作战。

1952年10月,入党4个月后,蒋诚迎来了永生难忘的上甘岭战役。也正是在这场震惊世界的残酷战役中,他获得了中国军人的崇高荣誉。

11月8日,蒋诚所在的志愿军第12军32团到达上甘岭,此时上甘岭最重要的537.7高地仅剩24人退守坑道,且已连续11天断水断粮。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蒋诚随32团冲上几乎陷入绝境的537.7高地。

硝烟弥漫中,蒋诚突破敌人炮火的严密封锁,以一己之力歼敌400余人,更巧借深坑掩护击落了1架敌军的战斗机,有力压制了敌军火力点,封锁了敌军运输道路。

经此一役,蒋诚也遭受了重创——一颗敌军战机投下的炸弹在身旁爆炸,弹片划破肚子,肠子掉了出来。他忍着剧痛把肠子塞了回去,裹伤再战,直到通讯员将他送到战地医院抢救。

7天之后,蒋诚被转回辽宁丹东的后方医院治疗,经全身麻醉3次,医生连开4刀,才将他腹中弹片取了出来。

返乡务农深藏功名

1955年2月,蒋诚退伍返乡。他的行李仅有1套便衣、1双鞋袜、1条毛巾、1块肥皂、16尺布票和数枚军功章。

回到家乡后的蒋诚“退伍不褪色”,他把用鲜血换来的战场功绩深藏心底,在家乡务农,并积极参与修建铁路、乡道等便民工程,没找组织提出任何安排工作的请求。

“那时我们只知道哥哥上过朝鲜战场,他从来没有跟我们提过自己立了多大的功,更别说拿着功绩去要什么待遇了。”蒋诚弟弟蒋启鹏回忆。

直至1988年,一份尘封在合川档案馆的“军功喜报”,才揭开了蒋诚身上伤疤的“秘密”。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联合发出的这份《革命军人立功喜报》,正面写着:贵府蒋诚同志在上甘岭战役中,创立功绩,业经批准记一等功一次,除按功给奖外,特地报喜,恭贺蒋诚同志为人民立功,全家光荣。

喜报背面的记功栏里写着:在上甘岭战役中,蒋诚歼敌四百余人,击毁敌重机枪一挺,击落、击伤敌机各1架,全班仅3人负伤,荣立集体二等功,蒋诚重伤不下火线,配合步兵完成了任务,对战斗胜利起了重大作用,荣立一等功,并荣膺“人民功臣”称号。

于是,当地政府按相关规定给予蒋诚“全民职工”待遇,发放工人退休工资,每月80元。这一年蒋诚已60岁,“知足”是他说得最多的一个词。

举债修路无怨无悔

在蒋诚的士兵档案中,一份《返乡生产计划决心书》这样写道:“祖国哪里需要,我就在哪里干好革命业务工作。”

在重庆江津珞璜参加铁路建设时,蒋诚担任维修中队中队长。

工作中,蒋诚总是身先士卒抢着重活、脏活、险活干,还经常帮助他人,从并不宽裕的收入中节衣缩食资助家庭困难的队友。

20世纪80年代,合川隆兴乡的群众出行困难,乡里到外面只有一条羊肠小道。于是,当地政府决定修建一条外出公路连接到附近的永兴乡。

1983年冬,蒋诚主动请缨牵头修路,且不领任何报酬。他在村民中的威望高,被当地政府委以重任。

沉默寡言的蒋诚二话不说就带领全村人开了工。然而,公路修到一半便出现了资金困难。

“没钱了,但绝不能半途而废,钱的办法我去想。”为了改善家乡交通闭塞的状况,方便当地数万群众出行,蒋诚悄悄以个人名义向信用社贷款2400元,用于补贴修路工程款。

一条长10公里的砂石路修通了,蒋诚个人却身背债务,对此他无怨无悔。

直到1991年,蒋诚的二儿子蒋明辉才偶然得知此事。被父亲的义举深深感染的他,主动拿出自己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1000元钱,并卖掉婚房,帮父亲还清债务。

“国家”二字高于一切

蒋诚后来居住的广福村曾因劳动力外出、农业收入来源单一等原因,总体较为贫困。

20世紀90年代末,国家号召退耕还林,蒋诚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在自家田地里种上柏树、柚子树等。

2014年,村里引进油橄榄种植,发展扶贫产业,由于需要农民流转土地,产业发展遭遇到不少阻力。面对这种情况,当时已86岁高龄的蒋诚第一个站了出来,带头将自家土地流转出去,还主动协助村干部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帮助村民解决作物种植中的实际困难。

在当年蒋诚积极推动的基础上,如今油橄榄种植已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龙头”产业。

“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不给国家添麻烦。”这是蒋诚常说的三句话。他扎根农村、甘守清贫,笃守信念、坚守初心,并一直不忘帮助他人、造福一方。

蒋诚膝下共有4个孩子,两个女儿嫁到了外地,大儿子常年在外地经营卤菜烧烤摊点,二儿子在重庆当保安,一家人生活虽不富裕,但都勤勤恳恳。

在大儿子蒋仁君的印象中,父亲虽然话不多,但对他们要求很严格。1974年,蒋仁君前往西藏参军。“送我去部队前,爸爸只交代了我三句话:当兵就要准备牺牲,在部队严格要求自己,不要给组织添麻烦。”蒋仁君说。

在蒋诚的子女眼中,父亲像春蚕一样,将自己奉献给了人民群众,不图回报。“这是他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四女儿蒋晓灵如是说。

英雄老去,传奇仍在。对老兵蒋诚而言,“国家”二字永远高于一切。

猜你喜欢

模范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从平江起义走来的模范红十二团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模范老牙
模范邨
——给祖母
从罪犯到道德模范
模范护工
道德模范自有后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