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新区的“高新”之道
2021-12-29许幼飞洪思思
许幼飞 洪思思
地处中国西南腹地的重庆,又一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在2021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期间,西部(重庆)科学城首届场景大会正式拉开帷幕,围绕四大重点场景类型,面向全球共释放了30个场景项目、70个具体场景,为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提供试验田和市场验证。
大数据风云席卷,智能化浪潮涌动。
近年来,重庆高新区抢抓机遇、开拓创新,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奋力打造新时期重庆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牢牢把握数字化、智能化产业发展方向。
如今,一座未来“高新”之城正在崛起。
智能产业聚集 经济发展添动力
初冬的重庆,烟雨朦胧,寒意阵阵。
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光大人工智能产业基地(AI City)却呈现出火热的景象: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大型施工机械正开足马力,日夜奋战。
何谓AI City?
在项目负责人的眼中,这里是顶级的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应用展示中心,是科技孕育、孵化的聚集地,各类一流科技产品将在这里被创造、被开发、被制造。
2019年7月,重庆高新区与光大控股旗下的重庆特斯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准备共建光大人工智能产业基地。
“我们围绕产业基地的项目内容、产业规划、生态布局、科技应用等方面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商讨和布局,初步构建起人工智能产业基地的雏形。”重庆高新区招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回忆道。
AI City,曾经那么远,如今却越来越近。
光大人工智能产业基地项目自签约以来,一直作为重庆高新区发展建设的重点项目稳步推进。与传统基建不同,该项目从真正意义上推动AI City的规划落地,树立起智能化产业标杆。
特斯联副总裁贾琳称,通过光大人工智能产业基地,特斯联不仅为重庆高新区的规划、建设和运营支招,还顺势带动大量“高”、“新”企业入驻西部(重庆)科学城。
“截至目前,基地已经引进了一批全球范围内的‘黑科技’企业,包括研究智能穿戴设备的太若科技、长沙智能驾驶研究院等。”贾琳称。
产业集聚,蓄势勃发。
如今,重庆高新区正加快形成市场竞争力强、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集聚了中国电子、中国电科、平安、百度、小米等一批研发实力雄厚的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2021年,重庆高新区智能终端及配套产业实现产值2170亿元,同比增长9.2%。
改造步伐加快 传统产业焕生机
11月23日,重庆金桥机器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通过这块屏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今天的生产计划、生产效率等信息。”车间内,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胡清华指着一块屏幕,言语中满是自豪。
金桥公司是一家传统的汽摩行业零部件配套企业,也是一家典型的离散型生产企业。
“过去,生产过程被分解成多个加工环节,生产效率低,现场也十分混乱,堆积了大量在制品。”提起过去,胡清华忍不住摇头。
基于多年的办企经验,金桥公司的管理者们达成共识:提高制造环节智能化程度,建立智能化管理体系。
“我们从2013年就开始了信息化探索,搭建自动化生产线、在生产中注入信息化技术等。”胡清华回忆道。
然而,这条“智”转之路并不好走。随着公司产品的升级换代,自动化生产线的使用效率大打折扣,各个信息系统自成体系,形成了“信息孤岛”。
就在金桥公司迷茫之际,施耐德电气绿色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抛出橄榄枝,为企业“把脉问诊”。
“近几年,重庆高新区致力于提升产业发展的数字化水平,先后引入施耐德、博世、IBM设立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助力辖区传统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重庆高新区改革发展局相关负责人称。
在施耐德的助力下,金桥公司的转型升级之路走得愈发顺畅:新购自动化生产设备69台,改造自动化设备45台,制作改良工装、夹具500多套,全面完成了所有生产线和机加区的建设;MES生产计划执行系统充分发挥“大脑”的功效,让各个环节运行起来。
“以前这个车间排班需要4个人用半天时间才能完成,现在一个人10分钟就可以解决了。”车间的变化让员工赞不绝口。
数据显示,完成智能化改造后,金桥公司的生产效率提升42%,生产周期缩短87%。同时,生产线的安全风险明显降低、产品整体质量提高、现场工作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金桥公司的改变,只是重庆高新区助力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目前,重庆高新区辖区内共有近百家企业正在进行智能化改造。其中,隆鑫发动机“摩托车发动机生产智能工厂”等2个工厂、台晶电子“微型高频晶振柔性制造数字化车间”等7个车间于今年被认定为市级智能工厂、市级数字化车间。
应用遍地开花 服务民生有温度
“系统收到某职业教育中心水篦子破损事件,请尽快前往现场核实。”
“我马上过去核实。”
不到10分钟,这个群众反映的问题就得到了响应和处置。
这一幕,发生在重庆高新区智慧城管指挥中心。
走进指挥中心,一块巨大的显示屏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屏幕上,通过数据分析和实时监控,当天的城市状态一目了然。
与此同时,突发事件被工作人员迅速转至相应部门。
“哪里有垃圾堆积,哪里的广告牌松动了……以前,这些繁杂的城市管理问题,需要调动多个部门到现场进行勘查。”中心相关负责人王静笑道,“如今,只需要一个平台和一個手机App就可以迅速实现对接和响应。”
王静的笑容背后,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带来的底气。她说,即便是在突发情况最多的时候,指挥中心也能做到30分钟内进行响应处置。
这样的实际应用场景,在重庆高新区可谓是遍地开花。
此前,贝思特职业培训学校负责人刘文正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证书上还有一个二维码,扫出来是他同时申请的办学许可证书。
“真的太快了,完全不敢想象!”刘文正惊呼。
刘文正的欣喜不是没有缘由。他只跑了一个窗口、交了一张申请表和几份材料,仅用了两天时间。
而这一切,都得益于重庆高新区“一业一证”智慧审批系统的实施:通过部门间数据共享和业务流程优化,避免重复提交材料,事项办理时间从法定150个工作日减少到2个工作日,压缩率达98.6%。
城市管理、企业审批、市场监管……如今,智慧化的触角已经深入到重庆高新区的方方面面,在给人们和企业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为这片热土的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心声
重庆作为老工业城市,既面临汽车、电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也亟待培育高技术产业、新兴制造业。为此,重庆高新区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着力为传统产业植入“智能因子”,瞄准智能产业“风口”打造新的增长点。
作为重庆高新区白市驿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我们希望镇域内的企业发展得更好,能创造更高的效益;作为居民,我们希望镇域内的企业走绿色发展道路,低碳低污染生产,维护良好的生活环境。为此,重庆高新区设立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帮助企业打造精益生产线,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赋能,促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中小微企业快速成长,另一方面“腾笼换鸟”淘汰落后产能,打造绿色的高端产业孵化基地。
淘汰落后产能是道难题,就题解题,往往看到的都是损失,但如果把它放到更大范围来求解,看到的更多则是收获,这既是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发展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期望。
重庆高新区是一片被寄予厚望的热土,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正以砥砺拼搏、时不我待的劲头,沿着高质量发展道路阔步前行。
——重庆高新区白市驿镇人民政府经济发展办公室負责人 陈星星
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今,随着各种智能制造软、硬件技术的成熟和价格的下降,越来越多的企业引入了智能制造新技术。金桥公司作为一家传统的汽摩行业零部件生产商,一直以来都紧跟智能制造发展步伐。从2020年到2021年,在全球500强企业施耐德电气的帮助下,我们凭借已有的ERP系统和PDM系统,成功上线了MES生产计划执行系统,实现了“精益+数字化”的转型,生产效率提升42%,产品质量明显提高,生产管理变得更透明、更高效。
回顾这段转型历程,我们有迷茫也有争执,但为了让改造顺利推进,团队成员相互加油打气,加班加点工作,忙碌到凌晨是常有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总结了很多经验教训,其中让我感触颇深的,是企业在引入智能制造软、硬件技术时,一定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认真调研分析,宏观策划、分步实施,从最急需最有价值的地方引入,确保上一个项目就成功一个项目。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金桥公司并没有停下提档升级的脚步,在享受着智能制造新技术带来价值的同时,还将持续推进智能制造新技术在更多场景进行应用。我们也希望更多的社会资源能投入到智能制造软、硬件技术的开发应用中来,让智能制造软、硬件技术更成熟,适用性更强,性价比更高。
——重庆金桥机器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 胡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