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座伟岸的山

2021-12-29张建动

军嫂 2021年8期

罗嵘湖北武汉人,汉族,1988年6月出生,2006年9月入伍,2008年7月入党,现为空军某部助理工程师。继承烈士遗志参军,放弃大城市生活,扎根边陲小城,为飞行员丈夫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2021年3月,被吉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等评为吉林省最美军嫂。

丈夫尹延华,空军某部飞行员,荣立三等功1次。

座右铭: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每次站在军容镜前,敬上一个标准的军礼时,罗嵘都会想到老罗。

“老罗”,是罗嵘对父亲的称呼,但她从没见过老罗。1988年5月,空军某部飞行员罗明星在训练中壮烈牺牲,年仅27岁——和女儿罗嵘出生仅距一个半月。

罗嵘的母亲汪荣伤心过度,茶饭不思,撑着虚弱的身体,靠打点滴熬过了那段最痛苦的日子,在6月底生下了罗嵘。

“罗嵘”这个名字,是父亲牺牲后,他的战友们主动帮着起的。每天训练完后,大家都抱着字典查阅起名,足足想了一个月,才最终定下来。“嵘”字,既与汪荣的“荣”字同音,又取意“峥嵘岁月”,还表达了有“山”可靠的祝福。

老罗是家中的顶梁柱,也是工作上的行家里手。罗嵘从小便被母亲教育,要像父亲那样懂得责任和担当。罗嵘也一直非常懂事,只有偶尔受到调皮小伙伴欺负时,才格外想念勇敢的父亲,想着想着,她便有了军旅梦。2006年9月,罗嵘考上空军雷达学院。3年的军校生活锻炼了她,每次回家,母亲都会说:“你越来越像你爸了。”这句话,罗嵘似懂非懂,她常想,老罗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军校毕业后,罗嵘被分配到广州空军某部,负责新闻宣传工作,白天端着相机去基层采访,晚上加班加点写稿子,先后两次获评原广州军区空军优秀新闻报道员。每次取得荣誉,罗嵘都会在心里与老罗分享。她相信,老罗一定能看到。

罗嵘快25岁时,还孑然一身,母亲坐不住了,开始托人给她介绍对象,职业首选飞行员。

罗嵘从没想要嫁给飞行员,她说:“妈,我理解您对飞行员有难舍的情结,可我不想嫁给飞行员,你的日子太苦了,我是看在眼里的。”

母亲说:“你爸牺牲是特殊情况,要我说,飞行员各方面素质都是过硬的,你嫁给飞行员我放心。”

在罗嵘的婚姻大事上,母亲的“强硬”似乎不近人情。罗嵘明白,这是母亲对飞行员的特殊情结使然,她也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

2013年7月底,罗嵘结识了祖籍山东,部队驻地也在山东的尹延华。这是母亲托人介绍的,只因尹延华是飞行员,符合选女婿的标准——母亲便忽略了是否相隔两地……两个年轻人第一次电话聊天时,罗嵘的态度很冷淡:“我对你并没有什么感觉,和你聊天,仅仅为了完成母亲的任务。再说,我从小生活、工作都在南方,习惯不了北方的生活。”

20世纪80年代,汪荣与丈夫罗明星在某机场
2021年2月,罗嵘与丈夫尹延华

尹延华没好气地回了一句:“我一点也不差,用不着你将就。”

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了两个多月。那年国庆节,母亲问罗嵘和小尹相处得怎么样了。罗嵘回答:“没什么进展。”

母亲本以为两人处得不错,一听这话就有点急了,直接打电话和尹延华聊了一个多小时。挂了电话,母亲对罗嵘说:“你必须再和小尹相处看看,从谈话中我能听得出来,他和你爸爸是一样的人。”

虽然知道母亲对“飞行员女婿”有“执念”,但她对一名从未谋面的小伙子能有这样的判断和评价,令罗嵘不禁诧异又好奇。罗嵘决定再和尹延华接触看看。

没过几天,尹延华打电话对罗嵘说:“你知道吗,我今天第一次尝了尝南方的米粉,还挺好吃的。”那一刻,罗嵘心头暖了一下,想不到一个北方人为了适应自己而“练习”吃米粉。

11月底,尹延华休假专程飞到广州看望罗嵘。5天的相处中,罗嵘对尹延华有了更多了解——他热爱家庭,替父母还账,供妹妹读大学;他乐于助人,逛街时碰到陌生人遇到困难也要上前帮一把;他对工作充满激情,谈到训练和任务,眼神总是那么坚定……

尹延华返回山东后,两人之间多了几分牵挂和甜蜜。2014年5月21日,他们第二次见面便是——领证结婚。

婚后的罗嵘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她放弃广州的优渥条件,一路向北,只为给丈夫一个温暖的家。罗嵘知道:丈夫的岗位特殊且重要,身边需要亲人照顾。尹延华担心罗嵘不习惯北方生活,但怎样也劝不住她。她态度坚决,因为经常想起母亲的话:“孩子,妈不会阻止你去哪里。但不管到哪里去,都要竭尽全力照顾好你们的家。”

罗明星葬在湖北随州烈士陵园里的一座小山上,那里山清水秀,流水潺潺。每次去陵园,母亲都会哭得很伤心。尹延华也去过几次陵园,每次都站在墓前向岳父报告工作,说要好好照顾家,一定注意飞行安全。在罗嵘眼中,丈夫平时严谨认真,肯吃苦、不怕累,服从安排,从未向组织提过要求,工作上认真,家庭上负责,是一个难得的好男人。

罗嵘有两个儿子,一个6岁,一个3岁,小名分别叫“舒克”“贝塔”(童话《舒克与贝塔》中,主人公舒克是飞行员,贝塔是坦克兵)。罗嵘希望他们从小懂得“男子汉要有担当”,长大后穿军装报效国家。舒克已经能洗碗,在幼儿园里帮着小朋友叠被子……罗嵘说:“好的家风让人受益终身,对孩子应该从小就进行性格培养。”

2021年7月,参加优秀军嫂事迹分享会前,罗嵘重新整理了老罗生前那些泛黄的照片,还在姑姑那里找到了她之前没见过的几张,加在一起共有11张。罗嵘把其中一张带在身边。她虽未见过父亲,但父亲像一座伟岸的山一样,一直存在于她和母亲的生活中。

罗嵘曾专门找人将照片做了修复。照片上,背景是一架战斗机,父亲和母亲并肩而立,父亲穿着飞行服,目光坚定;母亲穿着花棉袄,微微上扬的嘴角挂满了幸福和骄傲……

微访谈

军嫂:作为烈士后代和军人、军嫂,您如何看待自己家的家风?

罗嵘:在我的大家庭中,大家平日里很少对我讲一些大道理,但他们都是用实际行动来告诉我该如何做人做事。自强不息——对我来说也是顺其自然。作为军人,我更能理解自强不息的重要性,战场上子弹不会转弯,如果平日里不流汗,战场上就要多流血。我爱人的工作是在刀尖上行走,如果他没有过硬本领,是不可能驾驶“战鹰”冲破云霄的。自强不息,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优秀品质。

军嫂:当前军人家庭的家风、家教,应注意哪些方面?

罗嵘:中国军人的红色基因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凝成的坚定与忠诚。当下,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青年一代缺少老一辈艰苦奋斗的客观环境,无法体会到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传承好红色基因是每个军人家庭理应承担的责任。不仅要言传,而且要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来引导孩子,让他们从小就懂得责任与担当。

编辑/朱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