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军,爱《军嫂》

2021-12-29茶秋月

军嫂 2021年2期
茶秋月和她用《军嫂》杂志组成的“心形”

前些日子,我在整理房间时,在书柜里发现一摞《军嫂》杂志。抽出一本,轻轻翻开,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2014年。

我的家乡在云南大理。2014年8月,我来到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民族第一中学读高中。德宏是一座边境小城,刚下车,我看到的不是老师和同学,而是边防部队的军人(现已改为边防派出所民警)。他们在进行边防安检时,个个英姿飒爽,精神十足,瞬间给了我一种安全感十足的力量。

从那时起,我开始关注部队,关注国防,在手机里下载了很多军旅歌曲和军事电影。可以说,只要提到“军”字,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多加关注。那年年底,我在互联网上无意间得知有《军嫂》这么一本杂志,她的“军人的集体家书,军嫂的精神家园”办刊定位更是深深吸引了我,于是我跑到邮局订阅了《军嫂》杂志。

不知什么原因,杂志迟迟没到。两个多月后,我从网上查到了《军嫂》的客服QQ。就这样,我认识了杂志社的“小姐姐”——编辑李娟,和她说明情况后,她承诺每个季度给我寄杂志。虽然未曾谋面,但我从话语中能够感觉到,她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我们互加了微信,一直到现在都是好朋友。

后来,每个季度我都会如期收到杂志,每次拿到杂志,我都会爱不释手,既想快点打开阅读,但又舍不得,因为看完了又得等下期。在这份幸福的烦恼中,我品读了《军嫂》的一篇篇精美文章,走进了一个个精彩故事:军嫂康志敏跨越万水千山去墨脱哨所完婚;既是军人又是军嫂的边防军医汪瑞,以女性柔弱的双肩挑起了军人之家……我看过很多关于军人的文章,但很少像《军嫂》带给我的触动这么大。她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有真诚的讲述;没有煽情的“鸡汤”,只有质朴的记录。她用朴实的语言讲述着一个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让我常常禁不住感动流泪。

2015年底,因为身体原因,我离开了那座边境小城,但爱军的情结一直深深扎根在心里,我很想为边防军人做点什么。2019年底,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给边防战士写信,给他们寄些有意义的东西。我把家乡的特产、自己制作的鞋垫等寄到阿里地区、日喀则、山南等地的边防哨所。每次收到边防官兵的回信后,我都无比激动,这群可爱的人更加让我挂念。

近几年,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也很少再翻阅纸质刊物,也没有再订阅《军嫂》杂志,而是通过《军嫂》微信公众平台——“军嫂微平台”继续关注她的一切,因为她带给我的感动一直都在。

日月往复,一切都在变,但《军嫂》始终没变,办刊初心没变,严谨细腻的风格也没变。能够忠实追随一本杂志这么多年,我自己都没有想到。未来,我还将继续追随下去,看那群最可爱的人最真实、最感人的故事,看军人家庭背后的笑与泪、行与思,尽管里面有艰难也有困惑,但我从中读到的更多是幸福和快乐。

清点完书柜中的《军嫂》后,我马上又联系李娟姐姐,将手中所缺的期数告诉她——我要补订。几天之后,几十本飘着墨香的《军嫂》杂志就“飞”到了我身边。

更让我高兴的是,军嫂微平台发布《2020年度谁是您心中的最美〈军嫂〉封面人物?2021年,看你的!》后,我积极参与留言,最终入选优秀留言,有幸获赠2021年全年《军嫂》杂志。

对于《军嫂》,对于军人,我有很多话想说,提笔却不知怎么表达,那就让“谢谢和祝福”留到文章最后吧。感谢分享文章的作者们,你们让我倾听到军人家庭的动人故事;感谢为《军嫂》努力耕耘的编辑们,你们的辛勤付出将陪伴着我继续阅读。

我很喜欢一句诗: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与《军嫂》的感情便如这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我与她都有着初见般的欢乐和温暖。

(作者为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大三学生)

编后

因为崇敬军人而爱上《军嫂》,又因为被《军嫂》中故事感动,而向边防军人表达一份崇敬……作者茶秋月是一个爱军女孩,也是《军嫂》的忠实读者,她从读者的角度分享了与《军嫂》的情缘,其情也真,其意也切,让我们深受感动和鼓舞。

借此机会,感谢每位作者、读者的真心陪伴和静静守候,我们将继续努力,以更优的办刊质量,为广大读者呈现更多好作品,回馈每一份热忱支持与厚爱。

编辑/张建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