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现代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预习设疑
2021-12-29东源县东源中学
文/东源县东源中学 毛 林
在现代文阅读中的预习设疑能力尤其是深层次设疑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深层次预习问题存在阅读主体的个性化和答案的不确定性,这需要我们教师加以指导和点拨。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预习设疑才会有水到渠成之效果,学生才会由自主探究能力进步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达到养成创新思维能力的目标。
下面笔者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如何通过课前预习、课中深入、课后延伸去指导学生发现文本中的深层次问题。
一、形象探究型
现代文大多通过刻画人物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及产生这种性格的原因,进而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这就要求老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会分析作品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对其进行多方面探究,如情感倾向、作品背景、人物环境等方面,从而做到准确理解人物,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做出评价,写出自己的感悟。
比如在讲解莫泊桑的作品《项链》时,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大胆质疑、小心求证,客观正确的评价玛蒂尔德人物形象。通过对玛蒂尔德形象的分析鉴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辨别鉴赏能力,让学生在文本鉴赏中不仅仅只看到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也看到她身上的闪光点,从而使学生明白在现代文阅读中,“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读者在鉴赏文本时,对人物形象的理解都有独到的看法。《项链》的精彩,正在于它对人物性格细致入微地刻画和复杂人性的深刻洞悉。在学生预习思考时,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已知信息并紧密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把人物放在具体情节中进行分析,然后分类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内涵理解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在课程内容要求中明确“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能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能对同一个文学作品的不同阐释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质疑”。文学作品的内涵非常丰富,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既体现了学生核心知识素养,也是高考探究题命题的重要角度。老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深刻领会文本的启示。主要包括探究文本的丰富意蕴、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等。
比如探讨《项链》小说的主题时,引导学生依据文本勇于探讨进行深度阐释。因为《项链》的主题历来争论不休,有虚荣心说、命运无常说、性本善说、金钱至上说、诚挚相爱说等,那么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大胆拓宽思维空间,试着引导学生借助书本或网上的作品评论资料、语文教科书及教学参考资料等,对《项链》的解读历史进行梳理,力图让学生从社会批判层面、人性层面、命运层面去整合观点,透过现象探究本质,综合运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找准文本信息与主题内容等契合的点,并根据已有知识提炼出主题内涵。
三、自主阐发型
经典的文学作品,世人有大量的论述和解读,基本观点都有共识,但是由于文本视角、时代差异、读者接受水平等问题,尤其是根据阅读接受理论,读者不同,理解也就不同。学生可以对作品进行有创意的解读,自主阐发自己的见解,彰显自己的语文素养,也体现了学生接受新事物的综合和创新能力。此类预习设疑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知识素养或文本叙述,尤其是注重学科间、学科内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性而给出一个教材或共识之外的新理解,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分析、综合,解决自身阅读的疑惑,因此,在教学引导中,教师根据不同的现代文的文学体裁、表达技巧、审美观念、评判指向、语言特色等,训练学生的筛选信息能力、联想想象及比较推理能力,可制定不同的设疑重点:对于小说来说,人物形象分析很重要;对于散文,揣摩语言内涵、品味情感更重要;对于论述文,探究文本的论证思路、论证特点以及论述主题背后的社会意义及深层意蕴很重要。
解读文本时,学生用发散思维进行“似真”联想、类比融入,从而自然地获取新问题,发现新见解,解决新问题。例如在《祝福》中,祥林嫂在鲁镇孤绝的环境中,采取乞求别人理解等方式来麻醉和慰藉自己。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这样设疑:你怎样看待这种处世态度?假若你处在当时的生活环境又会如何?这时指导学生通过仔细审读文本或背景材料,最大限度地去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问题要求进行推想,从而找准与问题相关的知识,并在文本信息和已有知识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为寻找理想解答铺平道路。
四、文本拓展型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材越来越成为一种知识载体,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预习文本时,坚持立足教材、拓展课外的方式,文本内与文本外相结合。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文本之外设疑的形式,来考查学生运用教材的能力,填补教材“空白”。比如很多教材内的文学作品都曾以电影、电视剧的方式呈现,这些影视作品正是文学作品的艺术提炼和音像外化。结合影视作品和文本比较鉴赏,可以较好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比如电影《祝福》中比课文中多了一点情节:祥林嫂到土地庙捐了门槛后,却仍然被禁止参与冬至祭祖,于是她拿起菜刀,跑到了土地庙,大砍门槛。文本与电影对比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电影添加的这个情节是否妥当,为什么?”等类似的话题,加深对文本的主题及人物的理解。
总之,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可以采取很多种方法去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有效深入的探讨设疑,实实在在走在新课程的路上,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