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锆桩与纤维桩修复上前牙残根和残冠的效果比较
2021-12-29王朝晖
王朝晖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口腔科,江苏徐州 221003
随着目前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及对更高质量生活的需求,进行牙齿修复的患者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龋损、外伤等原因引起的前牙残根及残冠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对患者美观造成严重影响,其修复方式主要为桩核冠修复,能够恢复患者牙齿正常外观及功能,还可增加全冠修复体的支持及固定,增加修复的稳定性[1]。目前研究证实[2],前牙残根及残冠的修复效果因桩核材质的不同、牙本质肩领制备、根管与桩核匹配程度及残留牙根长度等不同而不同。研究显示[3],桩核脱落是引起桩核冠修复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如桩核材料、患牙的部位等均会对桩核的稳定性产生影响。本研究中选取氧化锆与纤维两种不同桩核材质,探讨二者在上前牙残根及残冠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徐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牙科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上前牙残根和残冠患者61例,共计84颗患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和B组。A组30例,44颗患牙;年龄17~60岁,平均(40.2±11.8)岁;男 17 例,女 13 例。B 组 31 例,40颗患牙;年龄 18~62 岁,平均(40.5±12.2)岁;男 19 例,女1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同一名医生完成所有病例患牙修复。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成熟恒前牙;②有本质肩领结构;③经过完善的根管治疗,X线片显示根管充填恰当,无根尖炎症;④牙周组织健康,或经完善的牙周治疗,X线片显示牙槽骨吸收≤根长的1/3,牙根长度>10 mm;⑤根管无严重弯曲,牙根无内外吸收及折裂现象;⑥咬合良好;⑦知晓本研究的目的,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牙齿松动≥1°;②患者在不说话、不吞咽、不咀嚼情况下,下颌发生紧咬牙、夜磨牙等运动;③存在严重的系统疾病、全身疾病;④合并精神疾患,治疗依从性差者;⑤合并凝血功能异常者。
1.3 方法
修复前准备,在患者完成根管治疗后,对残根颈部断面全部或部分位于龈下<1 mm者,进行牙冠延长术将残根颈部暴露≥1 mm。A组修复方法:首先修整剩余牙体组织,清除病变牙体及薄壁弱尖,尽量保留正常牙体组织;完成修整后进行根管预备,选择适合根管直径的预成纤维桩,使用配套的根管预备钻预备至根长的2/3,此过程中需保证根尖封闭;使用自固化自酸蚀粘接剂涂于患者所需修复的牙面及根管内壁,吸干多余水分后将粘接剂涂于纤维桩表面,反应约15 s;将适量双重固化树脂粘接剂放置进根管内,而后将根管桩插入,保持10 s充分稳定后使用光固化灯光照,保证粘合的稳定性;将固化树脂材料注入纤维桩周围,并堆成桩核,修整桩核。
B组修复方法:修整牙体组织、根管预备与A组相同,此外还需清除有倒凹的牙体组织避免影响桩核就位;使用硅橡胶取模,灌注石膏模型且硬固定后送工厂制作氧化锆全瓷核桩;使用粘接剂将全瓷核桩固定至患者根管内,使用COLTENE Para Core粘接系统完成固定。
牙冠修复:两组患者桩核粘接完毕后,根据患者牙颈部的剩余牙组织,制作一定高度的肩领,最后对所有患牙进行烤瓷冠修复并粘固。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牙残根修复的成功率,随访1年,进行修复疗效评估,参考相关文献[4],符合如下全部三项代表修复成功,任一项不满足视为失败。①咀嚼无异物感,正常;②无牙周袋,牙龈颜色正常,修复体边缘完好无松动、密合,叩诊无不适;③X线显示根尖区无阴影。
比较两组修复失败情况,包括桩核脱落或折断、牙龈炎症、牙龈边缘着色、牙根折裂的发生。
比较两组修复1年后咀嚼效能,参考相关文献[5],评估标准:咀嚼功能正常,牙齿无松动和移位为良好;咀嚼硬物功能差,牙齿无松动和移位为一般;咀嚼功能异常,牙齿松动为差。咀嚼效能有效率=(良好牙数+一般牙数)/总牙数×100.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随访1年后两组患牙修复成功率的比较
随访1年,B组修复成功牙齿数量为36颗,修复成功率为90.00%(36/40),A组修复成功牙齿数量为34颗,修复成功率为77.27%(34/44),两组修复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44,P=0.118)。
2.2 两组患牙修复失败情况的比较
B组桩核脱落或折断、牙龈炎症、牙龈边缘着色、牙根折裂的发生率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 1)。
表1 两组患牙修复失败情况的比较[n(%)]
2.3 两组患牙修复1年后咀嚼效能的比较
B组患牙修复1年后咀嚼效能总有效率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 2)。
表2 两组患牙修复1年后咀嚼效能的比较[n(%)]
3 讨论
目前牙科修复技术、根管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患者医疗需求的不断提高,牙齿残冠及残根的保留率逐渐升高,使用桩核冠修复技术可最大限度恢复患者牙齿正常功能,保留牙体组织,因而在临床上广泛使用。良好的桩核材料应具备抗疲劳性好、耐腐蚀、易操作且强度高等特点。在桩核冠修复材料方面,有金属、纤维及陶瓷等,其中金属桩核因颜色会影响美观且可影响部分如头颈部影像学检查,故受到一定限制[6]。目前多数医师及患者均认识到减少牙齿修复过程中的金属材料使用。目前研究显示[7],纤维桩核由于其与牙质的弹性模量基本相同,其在使用过程中的应力水平与天然牙齿类似,故被多数学者认为纤维桩核能够有效保护桩冠及根尖。近年来随着材料学的不断发展,氧化锆因其机械强度高、美学效果好及生物安全性高等特点,在临床前牙残冠及残根修复方面逐渐受到重视。
本研究中采用纤维与氧化锆两种不同材质的桩核对残冠及残根进行修复,结果显示B组修复成功率(90.00%)与A组(77.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赵倩等[8]采用纤维桩核与氧化锆全瓷桩核对上前牙残冠进行修复,结果显示修复后2年内两组患者桩核松动脱落率、桩核断裂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修复成功率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本研究结果类似。相关研究[9]证实,桩核松动、脱落及断裂是导致残冠、残根修复失败的主要原因,纤维桩核因其表面存在较多微孔,增大了粘接剂与桩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粘合强度。在桩核断裂方面,有研究比较了纤维桩与氧化锆桩核的断裂特征[10],并证实了纤维桩具有极高的抗拉伸及弯曲强度,随着负荷的不断增加,纤维桩显示出比氧化锆桩更强的抗疲劳能力。牙龈炎是残冠、残根修复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因修复体边缘的粗糙、粘接剂残留、悬突、间隙等原因均可造成牙周边缘的机械性损伤,进而引发牙龈炎甚至牙周炎[11]。牙根折裂是桩核冠修复最严重并发症之一,多项研究[12-18]显示,修复后桩核应力模式与桩核的弹性模量相关,在咬合过程中由于应力的过于集中,可导致根折。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桩核脱落或折断、牙龈炎症、牙龈边缘着色、牙根折裂的发生率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氧化锆桩与纤维桩在修复失败率方面差异不大。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修复后1年咀嚼效能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氧化锆与纤维两种材料桩核在上前牙残冠及残根修复患者咀嚼效能方面无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氧化锆桩与纤维桩在上前牙残根和残冠修复中均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成功率及对患者咀嚼效能影响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临床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桩核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