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学困生的激励教育探究

2021-12-29

科学咨询 2021年26期
关键词:学困生法治道德

孙 双

(吉林省德惠市第二十一中学 吉林德惠 130322)

激励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以激发鼓励效应来达到思想教育目的的方法。初中道德与法治学困生通常缺乏自信,老师通过了解各学困生知识水平、心理素质和个性特征,实施针对性的激励教育,能够帮助学困生从不自信的不良学习和生活状态走出来,让他们在老师合理的激发鼓励中变得越来越自信、自律、自强和自爱,保证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进行学困生激励教育的问题

(一)课堂中缺失激励教育

学困生与其他学生相比,由于缺乏学习的自信,特别渴望老师的激励性评价,并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表扬,但就从目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来看,大部分老师都忽视了对学困生的激励教育,使学困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兴趣不高,难以主动进入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中。而之所以存在此种问题,其实就是道德与法治老师奉行严师出高徒错误教学理念的体现,在评价学生时过分依赖批评性评价,认为对学困生进行表扬,容易让他们处于骄傲自满状态,所以课中会非常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和激励,这样学困生感受不到老师的关心和期盼,反而不利于对学困生的转化。

(二)老师缺乏对学困生综合进步的考察

初中道德与法治老师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不能仅将分数作为主要评价标准,这样很容易否定学生的进步。实际上,大部分老师在教学中都未彻底摆脱应试教育,在以分数为标准评价学生的过程中,会让学困生深受打击,老师忽视了从综合角度考察学困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如从学习态度、思想品质等,老师在无法准确捕捉学困生优点时,也缺乏对学生的合理激励,这将会让学困生陷于学困行列,无法真正有进步。

(三)老师对激励教育的理解不够全面

初中道德与法治老师在对激励教育内涵不理解的情况下,很容易走入教学的误区,一种误区是不会对道德与法治学困生实施激励教育,认为激励教育并不会对学困生成绩的提高有多大帮助,另一种误区是对道德与法治学困生过分激励,缺少了合理的批评,无法让学困生客观看待自我,这两种误区其实就是激励教育的两个极端,都是不可行的,而且会对课堂教学的效果产生不利影响[1]。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学困生激励教育的措施

(一)增强激励教育意识,关注学困生表现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转化学困生,需要老师增强自身的激励教育意识,加强对学困生表现的关注。在具体教学中,老师要为学生营造和谐、自由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学困生进入对自我观点的阐述中,并注重与学困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样就能够准确对学困生的表现进行了解,在教学语言中要注重以鼓励为主,如学困生鼓起勇气回答问题时,不管他们给出的答案是否正确,老师都必须要对学困生主动回答问题的行为进行激励,以保持学困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在良好的师生互动中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还要善于将激励教育渗透具体课堂教学中[2]。

比如在教学“友谊与成长同行”一课时,老师可以在课堂中围绕“对友谊的看法”设计讨论活动,在学生畅所欲言的过程中,老师除了要认真倾听学生看法,尤其是学困生看法外,还要参与其中对自我的交友原则进行表达,要与学困生打成一片,让学困生将老师看作是自己的知心好友,在共同探讨中不断进步,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困生会真正向老师敞开心扉,老师也才能够对他们进行更加有效的引导。另外在课堂小结环节,除了做好小结外,还需要留出几分钟时间由学生对自我的学习感受、学习需求、学习困扰、对老师的意见等写下来,既能够让老师更全面了解学困生,又能够让学困生进行自我认知,为激励教育的更好实施奠定基础。

(二)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困生感受教育的公平性

激励教育不仅包含老师对学困生的激励,还包含学生之间的相互激励,因此,老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困生真正感受到教育的公平性,从而为学困生的顺利转化奠定扎实基础。

比如在教学“尊重他人”一课时,需要让学生理解尊重是交往的起点,尤其是在面对学困生之时,对他们的尊重更加重要。先由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阅读,在学生对这节课内容有一个大概了解之后,老师设计一个辩论活动,辩题是“尊重与帮助哪个更加重要?”在此次辩题之中,选择“帮助”的一组基本都是学优生,而选择“尊重”的一组基本都是学困生,在此次辩论中之中,不仅让学困生参与到了辩论中,还让老师对学困生有了更深的了解,最终在辩论结束时,学生们一致认为“尊重”他人更加重要,因为帮助只是对他人遇到的难题进行了解决,而尊重则能够对他人内心的潜力进行唤醒,能够让人更加有活力和上进心。因此,通过此节课的教学,老师和班级中的其他学生也更加认识到了欣赏学困生优点的重要性,学困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平等对待,这将能够让学困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学习,并在老师的针对性辅导下,彻底走出学习、思想等方面的困境,获得更好发展。

三、结束语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转化学困生时,激励教育是非常关键的途径,也是助力高效课堂构建的有效途径。老师在对学困生转化的过程中,需要从增强激励教育意识,关注学困生表现,平等对待学困生等方面入手,让学困生感受被尊重、被肯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激励教育的作用,促使学困生更加积极学习和生活,实现对学困生的转化。

猜你喜欢

学困生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