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视域下学校体育践行生命教育的价值与途径探析
2021-12-29蒋采夏
颜 维 蒋采夏 马 强 李 丹
(空港佳园小学 重庆 401120)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形成以健康中国战略为顶层设计,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简称《纲要》)为行动纲领的国民健康促进体系。《纲要》明确提出:“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青少年时期作为人生中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也是开展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等基础性教育的关键时期,但是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对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的落实情况不容乐观,学校体育与生命教育的契合性、渗透性都严重不足,生命教育体系缺乏系统性发展。因此,本研究以“生命”为中心和原点,围绕人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讨论学校体育的生命教育价值,探讨生命教育在体育教育过程中的实现途径,为学校拓展生命教育的途径,充实生命教育的内容,提升生命教育的效果贡献一己之策。
一、学校体育的生命教育价值
从茹毛饮血到钻木取火,从树栖穴居到结茅为舍,为了自身生存和后代繁衍,华夏先民从未停止对生命与健康的敬畏和需要。生命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人之生命”,从古延续至今的诞生礼仪式、成人礼仪式、婚姻礼仪式、丧葬礼仪式都展示出生命教育应是“呵护人之自然生命、完善人之社会生命、涵养人之精神生命为价值追求”[2]。从教育领域谈“生命”,“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而体育教育也不仅仅局限于“人之身体”,是以引导学生健全体格、丰富精神,适应社会为价值诉求的多元教育体系,与生命教育有着天然的契合[3]。
(一)学校体育:自然生命的回归
所谓自然生命,即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生命系统,最为直观的是有形身体,身体的优良是一切生命的重要前提与基础。自然生命以生命体征为存在,体育则是其良好的助推器。体育从生产到生活、从群体到个体、从工具到玩具,其文化作用点在不断的转化与升级,而最为根本的是对身体的关怀与感悟。早在20世纪初期,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写道:“体育之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育皆寄予体,无体是无德也”。同期,也有学者提出体育的真义应是强身健体,回归身体本身,体育最低目的应是健康。从根本上讲,体育活动是以生命为对象,以提升生命质量为目标。这也决定学校体育最为根本的教育使命是确保学生生长发育良好,身强体健。尤其是在教育竞争日渐加大的现实背景下,学生学业重,压力大,长期伏案于课桌前严重影响学生个体生命的生长与发育,重申学校体育对自然生命地回归就更具匡正时弊的现实意义。
(二)学校体育:精神生命的纽带
“自然生命”是生命教育的根与源,“精神生命”就是支撑生命教育的思想与灵魂[4]。当今的应试教育仍然使大部分学生处在追求知识掌握、学业成功的“漩涡”之中,从而缺少对学生生活和生命地关注,缺乏对个体心灵的关注。这种不适与不当的教育理念,使教育走上本末倒置之路,忘却引领人之幸福的使命。体育教育不仅仅能够对自然生命进行系统地训练与提升,更是对身体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以史为鉴,以“一念统摄万念, 意守一念而达到无所守”为基本原则的佛家哲学理论认为只要守住精神防线,疾病便无从下手,而殊不知“禅坐之法”是其到达“彼岸世界”的桥梁。因此,体育作为精神追求的基础,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不仅仅是增强体质,强健身体的过程,更是体验挑战、激情、满足和超越的过程,通过感受合作与竞争、失败与成功等体育现象实现精神世界的丰盈,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优良品质,树立正确人生观念的重要纽带。
(三)学校体育:社会生命的输出
人生存于社会,而无法与世隔绝,离索群居,人的发展更是无法摆脱社会影响。“社会生命是自然生命的延续,构成精神生命的表达内容,没有社会生命的人没有精神生命可言”[5]。通过社会生命的传递,感受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定位与行为表现,因此对社会生命的输出即是要求对社会适应与生存竞争的教育。社会适应是人生历程的基本任务,包含个人独立与社会责任两大部分,而生存竞争则是社会挑战。当前的应试教育、就业教育、技能教育等等都仅仅是服务于学生的生存竞争,然而生命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学会生存,还在于社会适应过程中的理解生活、思考生活、追求幸福生活。体育作为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永不言弃、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以及培养学生懂得交往与尊重、协作与团结、责任与担当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社会适应的关键措施。因此,学校体育在培育人的社会生命过程中,重点在于通过体育教育活动培养人丰富的社会属性,使其能立足于社会,把社会的发展与个人生命的发展历程融于一身。
二、学校体育的生命教育实现途径
学校体育拥有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体育训练、体育赛事都是生命教育天然的载体,合作与竞争、要求与规则、成功与困难等等都可以成为生命教育的着力点,从而培养学生强健的自然生命、积极的精神生命、和谐的社会生命,使生命教育真正融入学校体育之中。而如何使案上理论落实到实践操作之中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转变教师观念,认识体育对于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学校体育践行生命教育的实施者,是使学生感悟生命,体会生命价值的引导者,是培养学生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与社会生命的重要窗口。因此,体育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标杆和榜样,首先要转化个人理念,牢牢树立“生命为本”的教育本心,充分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认识体育教育的生命性,明确生命教育的目标。除此之外,加强自身教学能力,灵活地将生命教育嵌入在体育教学之中,借助各种教育载体,通过行为和语言传递正确的生命信息,使学生第一时间体会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同时,在身体锻炼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属性,了解“我是谁”,“我的社会价值”,并通过一系列体育活动直接或间接培养学生的社会属性。
(二)以生命教育为核心,优化教学目标
教育为人,生命教育亦是为人。学校体育作为青少年实现生命强健有为的向往与追求,生命自我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在践行生命教育过程中应切切实实做到“以人为本”,站在学生的视角看待生命教育,尊重学生个体生命。目前,学校体育明确提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大学科核心素养齐头并进的新要求,欲实现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突破。在健康行为塑造中,主要提倡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与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而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尤为缺乏。要使生命教育真真切切地融入学校体育,嵌入体育课堂之中,首要任务即是将生命教育纳入教学目标之中。教学目标作为教学工作开展的“第一要素”,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指导和支配作用,对教学子目标起着规范和制约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使之形成完整体系。
(三)更新课堂教学,针对性选择教学内容
课堂内容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其实施的好与坏直接影响整体目标的实现情况。因此,在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课程目标之下,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是实现目标的前提。从关注生命的角度出发,积极倡导生命化的体育课堂,将生命的本质、特征体现在体育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活动中的生命内涵。目前,大多数的生命教育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缺乏真情实感的体验,难以形成较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充满体验感的体育课堂则可以选取与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素质拓展训练、游泳、攀爬等内容,同时嵌入心肺呼吸训练等急救知识与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保护生命。
三、结束语
体育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生命的回归,精神生命的纽带,社会生命的输出,是以引导学生完善品格、丰富精神,适应社会为价值诉求的多元教育体系,与生命教育有着天然的契合。在体育教育践行生命教育过程中,教师观念的转化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教学目标的优化使生命教育形成规范体系,更新课堂教学;教学内容的生命化与生活化使学生更加真切感受生命,体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