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五年一贯制中职阶段学生劳动能力培养探讨
2021-12-29傅文芳何东冬
傅文芳 何东冬 王 璐 吴 敏
(北海职业学院 广西北海 536000)
五年一贯制中职教育要求学生拥有初中文化水平,在指定的特殊学制学校进行相关专业学习,经过4.5+0.5的学制学习后,能够得到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相比通过高考进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习要求相对较低,但学生整体学习水平也比较低,学生的综合能力可能稍好。学校提供了全面的教学教育,但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投入较少,虽然加强了专业人才培养的条件与环境,但人才输出与综合能力跟不上社会要求,对中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培养学生劳动能力的重要性
五年一贯制中职教育是较为轻松的学习选择,相对于普通高中的高考压力,五年一贯制有直升大学的特别之处,在前期学习中也与其他中职学校学习内容相同。但有些学校重视学生的文化水平与文化素质培养忽略了五年一贯制的特殊学制,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埋下了教学隐患[1]。中职学生学习专业大多数要求要增强自身的动手能力,以专业学习为主的劳动付出成为中职学生的普遍状态。但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包括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实践与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
(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劳动是进行资源生产与再生产的重要步骤之一,通过劳动人可以得到新的资源,在劳动过程中人可以得到劳动的经验与整体劳动推动个人地位提升等等。中职学生通常由于就读学校的特殊性或专业经验不够丰富而遭到雇佣企业的淘汰。加强学生劳动能力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劳动教育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动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方面的提升。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能够动手做专业实践活动,在前三年的理论文化学习过程中,有助于提升其在专业学习方面的素质。五年一贯制的中职教育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有更高的要求,但在现今五年一贯制中职学生培养的情况仍出现了很多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虽然中职教育是培养专业专门的人才,但学生的综合素质仍是人才竞争的重要考虑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重视学生的劳动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在五年一贯制中职学习期间培养自身的劳动素质,积极参与劳动实践,为最后半年的实习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依靠切实的劳动能力提升。
中职学生的专业劳动能力与综合素质的考察离不开学校对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五年一贯制中职教育注重塑造适合社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专业人才,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从专业技能掌握与专业技术运用两方面入手,能够提高整体学生的劳动素质。
(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五年一贯制的中职教育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三年中专学习,另一部分是两年高等职业教育[2]。三年的中专学习内容与普通的中职学习差别不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普通中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五年一贯制教育所相似。学生在进入中职学习后,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班会或者文化课的思想渗透教育,在这一方面少于普通高中接受的思想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专业学习忽略思想建设,影响着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遇到困难时也不会主动向教师、家长求助。
劳动教育一定程度上能够打开学生的思想觉悟,实践劳动意识进一步发展,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个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对个人与集体的相互发展的关系有了更好的个人认识,一方面能够注重个人优势能力培养,促使自身能够在集体发展中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推动集体发展;另一方面能够利用集体发展的推动性提升个人的能力,通过集体劳动能力的培养,提升个人劳动的价值。中职学生必须培养正确的思想认识,在未来输送各专业人才时不仅考验学生过硬的专业素质,在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时突出考验学生的劳动能力与思想认识。重视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提高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思想认识,打造马克思主义形态下的积极实践理论的思想认识。中职教育培养学生成为新的社会动力,通过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教育和引导,学生能够在专业学习中更加脚踏实地,以多动手实践为学习的目的,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对专业知识和实践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也有利于为国家培养不同的专业人才。
(三)提升学生的集体归属感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也是一种培养学生集体归属感与社会归属感的方法。中职教育在当前社会主流认识中地位比较低,认为中职教育的作用是接纳学习较差或者品德不好的学生,相当于社会在高中教育阶段硬性淘汰的手段。这一认识导致中职学生在社会中常会遭到歧视,部分学生对集体的归属感较弱,对社会的贡献率下降[3]。但实际上有小部分中职学生毕业后因其过硬的专业素质与敢于创新的思想认识在相应岗位甚至行业中崭露头角,但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因其学历不足被招聘企业忽略其实力的事例比比皆是。学生拥有社会归属感是学生在应用专业理论时重要的思想影响因素,建设社会,促进社会发展是每个人的硬性任务。培养学生的集体归属感与社会认同感可以通过集体劳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归属感。
学生通过集体劳动的方式获得社会价值的肯定,一方面加强了学生与社会集体的联系,使学生在社会或者集体中能够快速找到如何融入的方法,并且能够发挥自身价值以增益集体或者社会价值,从而提高社会劳动或者集体劳动的效率和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学生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能够得到最大化的统一,激发学生参与集体劳动的责任感,学生的劳动能力与劳动素质也能够在价值的统一中得到明显提升。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中职教育不缺乏如何劳动的教学,但缺乏为什么要劳动的教育。大部分学生对劳动的认识较为模糊,更不会主动劳动。五年一贯制的专业培养中应包含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学习专业知识理论的同时,利用先进劳动事迹鼓励学生主动劳动。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让学生了解几个问题,“什么是劳动”“为什么劳动”“如何劳动”,并且将这三个问题作为学生的基本认识测试,在每一学习阶段结束后要求学生更新自身对劳动的认识,教师再根据每个学生的认识进行反馈谈话,对认识较慢的学生给予引导,对认识有偏差的学生给予纠正。这是一个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的方法。在劳动意识教育中也提高了整体的思想政治意识,坚定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正确认识。
在互联网信息资源丰富的时代常容易造成青年人思想混乱的局面,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思想理论,并将其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在认识劳动是创造的行为与积极劳动能够提升个人价值的过程中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坚定的理想信念能够为学生带来新的价值追求,在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以劳动创造作为人生的追求,并尊重他人的劳动,更能够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
(二)引导学生积极劳动
五年一贯制中职教育由三年中专学习与两年大专学习组成,在时间充裕的专业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劳动。在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可以劳动的环境,引导学生在不同情况下如何进行分工劳动和集体劳动。劳动的价值可以通过积分形式体现,在鼓励学生积极劳动的同时,对积极分子进行积分奖励,一方面为学生设置了一个可学习超赶的目标,让学生学习本班或本校的“劳动之星”。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劳动有所反馈,一些学生在集体劳动中的优势或者擅长可以挖掘,培养该学生的优势,促使其成长[4]。通过其他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劳动,如对学生创造性的专业技术活动给予奖励,让学生从不同学习生活中获取劳动的乐趣。在最后两年的大专学习中,将劳动与毕业学分挂钩,打造新的毕业形式突出劳动价值。建立劳动奖励与惩罚制度,对不参与劳动、违规以劳动为名目赚钱的行为予以惩罚。
(三)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习专业知识不能只停留在纸上谈兵,更要走出课本进行实践,学校可以定期举行能力大赛或者测验,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能力与劳动能力有更加深入地认识,能够更好提升自己。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形式不能仅限于个人能力检验,更要把握在集体中学生是否能正确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点,组织各种不同的集体活动,活动主题与专业相关联,通过集体创新创业、技术运用考验学生在集体中的动手能力。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思想认识、集体归属感等有着重要影响,并且给出了三个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培养方法,一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劳动、主动劳动;二是引导学生劳动,通过安排不同类型的劳动促进学生体会劳动;三是检验学生的劳动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培养五年一贯制中职学生劳动能力需要对学生的劳动意识进一步分析与研究才能更好地给出指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