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探析
2021-12-29赵钰鑫
赵钰鑫
(重庆工商大学废油中心 重庆 400067)
基于以德育人的理念,思想政治课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在具体教育环节中真正落到实处,还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促进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同时,高职院校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深化和完善思政课教学体系,将思政课与课程有机结合,构建相对完善的思政课及其耦合机制,从整体上提升全体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一、课程思政与高校的内在联系
(一)价值取向相同
思政课程,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其目标就是为党和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纳入大学课程教育体系,深入探索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整体课程教育模式的全过程。思想政治学科和“课程思政”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终的价值目标是培养大学生成为合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后继者。
(二)教育职能的一致性
“同一方向”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课程思政”具有相同的教育功能,“同一方向”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课程思政”遵循正确的政治方向。大学的各个课程应注意合理分工,相互合作,课程体系有序排列,妥善处理各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发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三)符合内容要求
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必须包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学科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学科。“课程思政”主要是应用在“其他课程”,包括专业课程、普通课程和公共课程。
二、高校思政课程的实效性现状
(一)系统管理问题
有必要加强和完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管理制度。随着大学对思想政治学科的重视程度增加,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投入教学中,但是课堂教学体系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平。由于一些学生对思政课程关注不多,经常出现迟到、早退、缺席等情况,因此需要对教育体系进行系统的改进。此外,应完善思想政治学科评价体系。目前的体系还不够科学全面,评价体系中不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因此应进一步加强系统管理。
(二)教学方法问题
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方法过于传统,仅根据教学计划实施,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参与思想政治学科的程度和效果。另外,某些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也不科学合理。在组织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活动之前,思想政治教师没有考虑活动设计和教学内容不一致的问题,理论知识和实践严重脱轨。一些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师正在追求一种过于活跃的教育氛围,而忽视了教育的有效性,导致课堂教学将是空洞的。
(三)教师问题
在思想政治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学习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动性,而有些教师不掌握课堂中的关系,他们在课堂上总是“扮演主角”。理论知识的注入使学生觉得意识形态和政治理论更加无聊。另外,一些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和管理技能,由于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和其他任务也非常繁重,没有时间准备培训内容。
三、思政课程的教育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与我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先进观念相一致。其目的是使学生成为教育的基础,并强调和利用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作用。科学的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从当前的观点出发,主张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思想[1,2]。
(二)优化思政课程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学科的内容比较枯燥,难以理解;整体的教育节奏相对单调;学生有很多内容需要反复学习。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解决上述三个问题。因此,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过程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现代教育和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方法并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兴趣教学、项目教学、实践教学等),则可以极大地优化思政课程教学方法。
(三)思政课程教育资源的全面整合
如上所述,学生不喜欢思想政治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相对乏味且难以理解。因此,我们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必须充分整合思想政治学科的教育资源,以改变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的印象。为此,学校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等多种渠道开发新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使传统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真正成为学生和生活中实际使用的实践知识。进行“思想政治过程”教育是实现教育变革的重要途径[3]。
(四)现代教育模式
“互动学习”的现代教育模式与人本主义教育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教师的指导和启迪,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课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互动式”教学模式逐渐成为教师普遍使用的教学模式,对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率和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高校思政课教学开展策略
(一)提高教师素质,发挥核心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举行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客观上,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程中积极实践“课程思政”的概念,进一步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认识和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多数思想政治教师别无选择,只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如理论思维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实现自我专业成长[4,5]。
(二)关注兴趣,提升主观能动
所有教育活动的有序进行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性。为了有效地提高大学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必须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参与。在“课程思想政治”概念的积极倡导下,思想政治教师和专业教师都不能停留在详尽的理论知识教育水平上,应在实际问题的驱使下,使学生得以深刻理解和掌握。关键是根据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困境、问题和热点问题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为合理的教学做准备,关注大学生关心的主要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拓展课程内容,理论实践两手抓
思想政治老师针对僵化的话语问题,对实际问题的反应不足以及当前大学思想政治课本的亲和力弱的问题,应最大限度地提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机转化。教师应通过将抽象的和理论上的“高大上”教科书内容转变为生动的例子、生动的语言、通俗概念和其他“基础的”教育内容,以增强思想政治进程的亲和力。例如,大学教师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生活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等思想政治资源中提取新内容,并将其纳入思想政治课程和各种专业课程的教育。同时,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发展相结合,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引导学生开展社会研究、社会公益、志愿活动等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6,7]。
(四)教学方式创新
为了从方法论的角度有效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大学思想政治教师必须积极寻求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改革传统思想政治学科的单方面注入。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并根据教学情况、学生的思维和认知特点,积极采用启发式指导、专题研究、案例分析等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和课堂活动的热情,建立互动的教育模式,加强课堂互动和师生互动,通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五、结束语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表明有必要实现从思想政治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过渡,并增强大学推动课程思政的意愿。因此,大学不仅要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而且总结经验,加大改革力度,完善机制,充分利用其他课程的教育价值,并在不同学科中塑造自己的教育方式。我们可以适应形势,根据时代发展进行更新。只有这样,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实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从专业人才向“每个人”的创造性转变,实现从思想政治学科到课程思政改革的辉煌转变。“思想政治课程”与“课程思政”合作教育机制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上有很大的不同。新的课程改革,随着“思想政治课程”的不断发展,逐渐向“课程思政”过渡,意味着其他课程逐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