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2021-12-29

科学咨询 2021年36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思政学科

黄 平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重庆 400053)

高职院校传统的思政教学都是通过思政课程而开展的,但这种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单一性,导致思政教育过于独立,学生的实践性较弱、领悟范围较窄。对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课程思政这一新型教学方式,做好思政教育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和协同。所以,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有效实现途径,充分认识到全课程育人的重要价值,拓展思政教学的真实内涵,促使学生成长为全方位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的实际目的是通过对其他学科课程的发掘和分析,整合其中的政治因素,然后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实现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发挥高校的协同育人作用。这种综合性的教学过程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增强两方面的能力:既可以双角度培养学生,又可以全方面为学生实践提供指导。在高职院校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的专业培养,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并具备社会所需的各项技能,发展成为全面的人才。思政教学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结构从本质而言具有一定的共同点,因此实行课程思政可以充分利用双层教学资源,降低整体教育成本,有利于在相同教学时间内获得更高质量的教学成果。但在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教学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融合相加,而是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深入发掘其中的思政元素,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从而才能够真正实现课程的协同优化,满足高职院校学生成长和发展需求[1]。

另外,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建设阶段,全社会的群众都应该具有爱国、建国的积极发展意识,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发展的主要力量,其思政教学更是不可缺少,而仅以单一的思政课程进行思想价值方面的引导,很难达到预想的人才培养效果。因此,高职院校就需要在本院校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对思政教学开展有机融合,将思政教学内容如职业素养、爱国精神、法律意识等巧妙地融入专业教学中,从更加基本化、平常化的角度实现对学生的思政教学,更高效地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才能够塑造出社会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开展中的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缺少交流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思政课的主导教师与学科教师之间的沟通不够顺畅明了。由于课程思政的开展必然会涉及到对思政内容的融入,这就要求学科教师对思政内容进行清晰地了解,若仅依靠自我认知对思政教学理论进行分析和学习很难把握其本质内涵,进而就会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产生消极影响。而思政课教师在没有明确了解专业课程时盲目地对专业教师进行思政指导也是不恰当的,这样就会导致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学生无法真正领悟专业课程中的思政价值。

(二)专业课教师对思政教育认识不清

从当前教学实际来看,大多数专业教师对思政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全面,认为思政课程对于学生并不重要,只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和教学,将道德素养教学进行边缘化处理,认为学生的思想观念凭借教学是无法完成的。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其无法认知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不认为通过自己的能力就可以转变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素养。既是对自身思政教学能力的不认可,也是对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的不认同,因此对课程思政教学的有序开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学校课程思政管理机制建设不完善

课程思政是近些年随着社会发展逐渐提出的新型教学理念,在高职院校的实践推广中还不够深入,所积累的经验也不够多,因此部分高职院校的管理层以及教务部门对课程思政缺乏全面地认识。并且教师对传统思政教学方式的应用比较广泛,当其教学方式产生变化时许多教师无法在短时间对其完成适应,尤其对于专业课程教学而言,其教学工作的任务加重,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都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课程思政管理机制从上至下都存在一定的不完善性,因此也对课程思政教学的顺利进行造成制约性的限制[2]。

二、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一)明确课程思政的内在核心

在新形势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若想实现理想的思政课程建设,首先应明确课程思政的内在核心,充分认知课程思政的深层内涵。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德育教育,也不是简单的课程教育,从教学涵盖的内容层面而言,课程思政教学中既包含了思想教育,又包括政治教育,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还有育人的高层目的。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中也不能仅仅简单地将课程思政看作德育课程体系,其根本性的本质是一种人才培养的战略性任务,旨在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问题,因此从多种层面来看,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中都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高职院校的管理层以及专业教师都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实践中,无论是思政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应该明确课程思政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将课程思政的教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掘其他课程中各种各样的思政教学元素和资源,发挥思政元素的思政教学价值,需要认清的一点在于,并不是所有的学科课程教学课堂中都要融入思政元素,不是刻板的、强制性的要求每节课都要体现出思政教学,而是要在对学科教学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学科教学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规律,构建以思政教学为中心,层次性、错落性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做到潜移默化、高质高效的课程思政教学,实现理想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3]。

(二)发掘学科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不同学科课程的教育重要性、教育功能、教育目标等有所不同,并且其教育价值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在课程思政改革建设中既要体现出不同课程的特征,又要表现出其中的综合有机统一特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相关教师应结合课程各自的价值特征,深入发掘其中的思政元素,找到与思政教育资源的关联性,更完善地实现课程教学体系与思政教学体系的融合。传统思想政治课程是思政教学开展的基础,随着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深入贯彻,传统思政课程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要以传统思政课程教学为根本,发挥其教学示范作用,依然将其作为思政教学的主课堂,然后再落实课程思政的改革衔接,对思政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从以往的思政教学中总结经验,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并结合教学实际以及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规划,以满足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政教学需求,切实提高思政教学的时效性。另外,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相关教师需对课程教学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和改革,发掘课程中具有理想、政治、情感等元素的内容内涵,积极培养有信念、有素养、有情感的人才,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到学科课程中的思政价值,之后便可以为课程思政的有效落实奠定基础。同时,学科教师应把握思政教学的范式和价值,发挥专业课程的载体作用,在潜移默化的专业教学中完成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引导,从而真正实现课程和思政的协同统一,发挥高效的育人作用。

(三)优化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

教师是思政教育的主要开展者和组织者,因此思政教育的最终质量和效果与教师的教学能力具有紧密的联系,基于此,高职院校为达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就需要优化并提升教师队伍的师资力量,增强其思政教学能力,组建思想政治觉悟高、道德素养高、专业教学能力高的综合型教师队伍,为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保障。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科教师应对学生具备充分的、全面的了解,从最基本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以及兴趣爱好到其价值理念以及心理发展特征都应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从而才能找到更准确的思政培育落入点,实现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提升。另一方面,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需先用高水平的思想政治观念武装自己,通过自主学习或者相关培训、座谈等方式了解当前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向,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做好深层的思政建设,同时要对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更加深入地整合分析,与思政课程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与其他学学科教师进行经验交流,找到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融合点,然后才能够为学生打造更具专业性的课程思政课堂,发挥教育合力作用,使高职院校学生能够成长为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性、道德性社会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四)建立课程思政的开展保障机制

课程思政得以有效实现的关键还在于其保障机制的建设,只有在稳定机制的保障下,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才能够得到更好的运行。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对课程思政保障机制与考核机制的设立。首先,从高职院校领导层角度应给予课程思政以正确、全面的认识,通过教学会议的开展将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灌输于全体教职工当中,以教务部为开端,从上至下的落实对教师队伍的思政教育以及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融入。其次,应设立专门的教学监督部门对课程思政的教学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审查,及时发现教师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并组织开展教学研讨会共同解决课程思政中的问题,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为学生创设更好的课程思政教学课堂。再者,高职院校还应做好对教师的思政教育工作,由于社会是不断发展,政治是不断变化的,教师只有掌握了前沿的、革新的思政理念,才能够将其落实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从而才能充实教师的思政认知,提升教师的思政水平,使学生更全面、及时地了解最新的发展信息和政治变化,以此为学生道德素养和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为课程思政的顺利有序开展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课程思政是新形势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育人目标的需要,对此必须重视课程思政的教育价值。而若想实现理想的课程思政教学目的,需要明确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充分发掘学科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提高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开展保障机制和考核机制,从而才能逐步完成课程思政,培养更多综合型高素质社会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思政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超学科”来啦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