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学习模式在医学生儿科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2021-12-29杨阳
杨 阳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贵州云岩 550001)
为了能够培养出更加合格的儿科临床大夫,在临床儿科教学中医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自身也要具备解决各种能力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儿科医师。儿科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兼具的学科,在儿科临床教学工作之中,由于儿科患者自身的特殊性,并不能够允许医学生过多参与在实践内容之中。为了加强儿科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模式对医学生展开教学工作。案例分析教学模式能够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能够有效判断医学生的临床诊断能力,提高医学生的专业素养。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能够将书本上的理论教学内容转变得更加具体[1]。作为一名合格的儿科医师,不仅需要与患者进行沟通,还需要对疾病展开鉴别诊断,采用正确的方式对患者展开治疗。本次研究将对儿科临床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案例分析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为儿科医师的培养提供更加完善的教学意见。
一、案例分析教学模式的概念
案例分析教学模式最早是被美国的哈佛大学所提出的,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培养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临床分析能力,对于医学生个人技能的培养有着非常优秀的教育作用。案例分析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思想,通过结合具体病例的方式,将课本上的理论内容转变得更加具体形象,通过这一方式对医学生展开教导,能够有效提高医学生的个人能力。案例教学模式能够是一种以医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工作展开过程中,医学教育工作者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具体的案例对医学生展开教学,医学生分析案例,表明自身意见。通过这种方式,逐渐加深医学生对于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2]。
二、案例分析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案例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分析教学模式教学工作的展开,是教育工作者通过具体的案例引导医学生对案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以及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加深自身的思维判断能力以及疾病处理能力的一个过程[3]。案例分析教学方式,是将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是加强医学生实践能力最为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案例分析教学模式能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变为更加具体的实践内容,通过这一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医学生的工作能力。而这一教学模式是需要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对问题展开讨论的,因此案例分析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医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课堂的教学效果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案例分析教学模式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模式
案例分析教学模式将传统的灌输式理论知识教学模式转变为了一种开放式的,需要医学教育工作者与医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医学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带领医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了解,同时也需要带领医学生走出课本,看到更加真实的治疗案例。案例分析教学模式最主要的意义就是对于医学生个人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案例教学模式之中,医学生才是整个教育内容的主体。案例分析教学模式要求医学生在课堂之前就对具体的案例内容进行阅读了解,只有了解案例中的关键内容才能够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之中,对相关的案例内容展开相应的讨论,准备好相应的分析以及建议。案例分析教学模式将临床医学的教育内容从课堂之中扩展到了医学生的生活之中,能够帮助医学生主动对案例中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解,充分发挥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在这一教学模式之中,医学教育工作者不再是医学生的知识来源,而是医学生获得知识的引导人,在医学生求知的过程中,医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医学生的思路,带领医学生对案例的内容进行思考,通过这一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相对于课本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模式更加具有真实性以及直观性,对于医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巩固强化,以及后续实践能力的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目前儿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过于落后
在早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大部分医学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教育理念仍旧处于单纯课本教育的阶段,在对医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通常只会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对医学生展开相关医学知识的教育。医学课本上的知识大部分都是理论知识,而且需要牢记的内容也很多。书本上都是枯燥的重点知识,医学生在课堂之上并不能对课堂的内容全部进行掌握,只能依靠课后的背诵等方式对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记忆。这一情况导致大部分的医学生对于课堂的教育内容并不能产生兴趣,也无法培养医学生的求知欲。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医学教育工作者也缺乏对于医学生知识的考核内容,通常只是通过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的形式对医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这一教学理念导致大部分的医学生在学习期间并不重视课本之上的内容,产生一种只要考试过了就没有关系的消极心理。大部分医学生会由于课堂的学习内容过于枯燥产生厌学心理,甚至会出现逃课这一情况,不利于医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二)案例分析教学模式的应用理念不清晰
在教育改革理念的要求之下,医学教育工作者在具体的教育工作展开过程中,已经对案例分析教学模式展开的应用,但是有一部分医学教育工作者对于案例分析教学模式的教育理念并不清晰,在选择案例的过程中,并不能够依据医学生的自身情况选择适合医学生的教学案例。选择的案例时间过于久远,不符合如今临床治疗的实际要求,这一情况导致大部分医学生并不能对如今的儿科治疗工作产生准确的理解。还有一部分的医学教育工作者虽然应用了案例分析教学方式,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注重案例分析教学模式与课本内容的综合应用,仍旧采用原本的方式对医学生进行教育,这就导致案例分析教学方式过于流程化,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也无法让课堂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四、案例分析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一)对于医学生沟通能力以及病史采集能力的培养
患者入院接受治疗之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治疗内容就是病史的采集,只有对患者的自身感受,过往症状以及其他相关的知识进行了解,医师才能够对患者的病情作出更加准确的判断。因此病史采集能力是每个医师都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同时也是临床治疗顺利展开的基础,相对于其他科室,儿科接待的患者都是儿童,这个时间段的患者自身的认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并不能够将自身的感受清晰地表达出来,还有一部分的患者会由于害怕打针或者吃药等问题,主动隐瞒自身的病情。在展开临床检验的过程中,大部分儿科的患者也不会主动配合医师的检查工作。因此儿科的病史收集一直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针对这一问题儿科医师自身需要具备的相应的耐心以及责任心,在治疗患者的过程中,能够采用各种方式引导患者对自身的感受进行诉说。传统的课本教育并不具备这一方面的教学内容,因此大部分的医学生自身的沟通能力并不达标,通过案例分析教学模式,能够对医学生的沟通能力进行培养。医学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收集具体案例之中的相关资料,安排医学生分组之间进行模拟诊断联系。将临床实践中会遇到的问题列举出来,让医学生产生具体的认知,并锻炼医学生通过自身的能力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不断加强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医学生的耐心,让医学生为后期的儿科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对于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儿科的大部分疾病都具有特殊性,儿科常见的疾病与其他科室的疾病不同,治疗方式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年龄以及身体素质作出变更。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医学生个人能力培养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教育部分,带领医学生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够有效提升以后医学生在临床工作时期的诊断准确率,为医学生的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儿科之中的患者并不能对自身的病情以及症状做出详细的说明,大部分家属由于自身对于疾病的不了解,也只能够说出一些片面的表面内容。由于儿科的特殊性,大部分的儿科医师在具体的诊断过程中,更加需要依靠的是自身的思维能力,通过对患者的各项症状以及患者家属的表述内容进行分析,综合地进行思考之后,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学校之中诊断学的教育内容对于疾病的综合诊断并未产生详细的说明,更多的说明内容是疾病的症状,因此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大部分医学生指挥依靠书本上的知识对患者进行诊断,忽略了患者的病史以及其他检查结果,这一情况就会导致误诊这一问题的出现。案例分析教学模式可以让医学教育工作者带领医学生对临床诊断中容易混淆的疾病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案例中的各项资料,帮助医学生建立一种鉴别诊断的理念。
五、结束语
在如今新的教学指导方针的要求下,教育工作的内容已经从传统的医学生理论能力培养逐渐转变为了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医学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为祖国的临床医学提供更加优秀的医疗人才。因此医学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医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医学生的个人能力达标,才能够适应如今医院临床治疗工作的需求。案例分析教学模式正是能够有效提高医学生个人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工作展开过程中,医学教育工作者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将临床医学中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展示在医学生面前,通过这种方式让医学生参与到临床实践之中,不断加深自身的分析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这一教学方式有效提高了医学生的临床辨证能力。案例分析教学模式能够带领医学生对实际的医院工作产生认识,让医学生明白医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在以后的工作之中,容不得一点马虎。当进入医院正式开始工作之后,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直接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因此在具体的临床治疗之中,不仅需要对患者的病情正确地进行诊断,同时也需要用更加专业的治疗手段对患者进行治疗,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医师应有的作用,为人类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案例分析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走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