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庄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2021-12-29

关键词:李庄梁思成知识分子

张 伶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院,江苏连云港 222006)

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其中十四年抗战书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波澜壮阔的篇章,而在保家卫国雄浑的交响曲中,西南边陲小镇李庄谱写了令人难忘的旋律,至今回旋激荡在百年民族复兴征程的上空,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李庄历史上曾是人文荟萃之地,但李庄最辉煌的历史无疑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民族存亡之际,一大批知识分子齐聚李庄,他们不惧艰难、精研学问,承担起涵养学子、建设学术思想、完善学术体系、赓续民族文化血脉的历史重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和文化遗产。记忆李庄、学习和传承李庄精神,对当代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抉择:李庄成为抗战大后方文化重镇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到最艰苦卓绝的时刻,国民政府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狂轰滥炸和大举进攻下节节败退,南京、上海,包括武汉三镇先后沦陷,国民政府被迫迁都西南重镇重庆,偌大河山已没有能放下一张课桌、一张书桌的净土。日本侵略者为了毁灭中国文化,肆意轰炸我国的古代建筑、教育机构、文化场馆等,疯狂掠夺华夏文物,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为了保存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大批教学机构和知识分子纷纷内迁。淞沪会战后,上海同济大学吴淞湾江湾校区被夷为平地,同济大学原计划和西南联大一样在昆明建立新校区,但随着战火蔓延,最初被视为战争大后方的昆明成为战争前线,接连遭到敌机轰炸。1940 年8 月,李庄富商钱子宁收到母校同济大学请求迁驻李庄的信函,开明绅士召集各界人士商议,大造“支持抗战、欢迎南迁”的声势。在国难当头、民族文化传承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李庄发出了一纸回电,“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同济大学和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馆、中国营造社、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金陵大学文学研究院等十余家科研机构相继迁驻李庄,傅斯年、李济、董作宾、陶孟和、刘敦桢、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等一批学者相继到来。热情善良的李庄人接纳了学者学子们,他们携手谱写了团结抗战、共度国难的精彩乐章。

历史选择李庄,主要得益于李庄的有利条件。一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李庄位于四川省宜宾市东郊长江南岸的丘陵地带,浓雾缭绕罩住了大地,绿树成荫遮蔽了村庄,成为当时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因而可以避开敌机的轰炸。二是水陆交通较为便利。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古镇”之称的李庄,是水陆交通较为便利的港口集镇。李庄位处长江沿岸水陆通达的要道,自古是通往云南、贵州的驿站。从李庄坐船可以上至宜宾,下达重庆、泸州,极大地方便了外省文教机构的迁入[1]12。三是悠久历史的千年古镇。南朝梁武帝太清二年(548 年)置南广县,治所设于李庄。抗战时期,李庄管辖乡镇较多,村民却不足四千人,庙宇祠堂较多,有“九宫十八庙”和乡绅私宅可以租用,为研究机构、学校和近万人的迁入提供了保障。李庄凭借着千山万壑的天然屏障,“上承岷江,下通楚泽”的便利交通,成为难得的战时避难所和大后方。李庄从1940 开始接纳来自内地的学者学子,以及随迁的大量文物和典籍。1946 年抗战胜利后迁入的学校和机构才陆续迁出。迁驻李庄的知识分子在此创造的学术高峰和文化奇迹,使李庄与重庆、昆明、成都并称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四大文化重镇。

二、坚守:文化抗战铸就李庄精神

李庄精神是抗战时期形成的具有地域性特征的群体的情感、意识、行为的精神凝炼,既具有抗战精神的一般内涵,又具有其独特的精神意蕴,其精神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团结一心、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

李庄之所以成为李庄也许是历史的偶然,但这偶然体现了民间爱国力量的伟大。迁驻李庄的学者能够在战火中生存并取得辉煌的学术成就,得益于李庄人民的接纳和奉献。深明大义的李庄人腾出了庙宇、祠堂和自家的居所,供学人们使用;他们让出吃穿用品与学人们共度时艰。李庄这样一个偏僻的西南小镇,本可以平静地度过战时生活,因为接纳了近万人的外来人口,祠堂变成了教学场所,庙宇成为医学院的解剖课堂,百姓的住房接纳了抱病的学者。李庄收留了流离失所的中国学人,使他们在战争时期有了安身立命之所。

迁驻李庄的学者学子,彻底改变了李庄的生活现状和文化生态。他们坚持文化救国、科学报国,成为文化抗战的主力。一是爱国师生坚守岗位,服务于抗战。高校直接培养战时急需人才,大量从李庄毕业的学子一出校门就积极投身抗日事业;高校师生创办刊物,出版诗集,编写剧本,演出话剧,积极投身于抗战宣传,唤醒人民的民族意识,激发群众的爱国热情;高校调整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本地中小学开展合作形成从小学至研究生培养的完整的学制体系,创新了大后方教育。二是研究机构的学者潜心科研,用学术报效祖国。学术专家在医学、农业、兵器、冶金、机械工业等方面的研究成绩斐然,服务于抗战需求。三是李庄的共产党在迁驻学校中秘密开展活动,发展党员、团结进步力量。在多方努力下,李庄成为稳固的抗战大后方,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国难当头,百姓想的是如何保住家园,仁人志士和爱国学者想的是如何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在爱国主义感召下,李庄的各方人士空前团结,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二)安贫乐道、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抗日战争进入后半程,随着国力耗损、政府财政空虚,民众过着极度贫困的生活,知识分子也不例外。在李庄,贫瘠、饥荒、疾病和缺医少药时时威胁着人们,学者们一方面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另一方面又因生活窘迫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他们文化报国的执着精神没有因为环境的艰苦而懈怠。考古学家李济一心扑在考古事业上,他的大女儿感染了风寒,因缺少药物治疗而长眠于李庄的山坳,但他仍潜心于科研。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生活的梁思成和林徽因,来到李庄后生活也陷入了困境。他们住在一个连吃水都十分困难的农舍里,晚上靠着两盏小柴油灯照明。梁思成患有脊椎软组织硬化症,身背铁马甲佝偻着身体,常常工作到深夜,依然精神饱满;林徽因患有严重的肺结核病,只能在病床上阅读、整理和写作,依然保持乐观[2]。梁思成还给简陋的茅舍取了一个诗意的名字——月亮田。梁思成、林徽因的乐观、坚韧正是历难弥坚的李庄知识分子群体精神的写照。为了这份坚守,他们放弃了许多机会,如费慰梅和费正清多次劝说梁思成赴美讲学并携林徽因去美国治疗,梁思成以“我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不能离开她”拒绝了他们善意的邀请[3]39。

李庄学人们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安贫乐道、坚韧不拔的品质,在困境中艰苦奋斗、恪守职责,克服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倾注满腔热情,忘我工作。

(三)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在沦陷区,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达到长期统治中国的目的,不仅加紧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管控,而且在文化上采取奴化政策,企图消灭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因此,在民族危亡之际,文化的传承就变得至关重要。一是积极开展学术研究,传承赓续中华传统文化。当时汇聚在李庄的一批优秀学者以超常的毅力和定力克服战时的许多困难,在古建筑学、语言学、考古学、历史学、文物古迹保护等学术领域取得了开创性成果。二是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才。同济大学是战时国内顶尖的医工类大学,为国培养人才成为同济办学最大的动力和目的。从李庄走出的同济大学毕业生或投身于军事工业和民族工业,或投笔从戎,为研制杀敌武器、保障战时军民所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济工程师成为战时的一个响亮的名片。

在这方没有战火硝烟的净土上,教育兴盛,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在这个宁静和平的环境里,进行文化抗战的学者们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学术研究成果。中国古建筑学家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中国第一部建筑史)、董同龢的《上古音韵表稿》《汉语音韵学》、董作宾的《殷历谱》、梁思永的《宋史》、罗尔纲的《世传太平军奸淫杀戮考》、邓千铭的《宋史职官志考证》《宋史刑法志考证》等巨著,都是在这里诞生的。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李济则带着殷墟文物继续着他的研究,还组织了川康考察团,对四川、西康两省的文物古迹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和发掘,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科的进一步完善打下了基础。

三、铸魂:弘扬中国精神,承担新时代责任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根和魂,具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李庄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精神谱系中的一员,时代发展将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继承和弘扬李庄精神,就是要挖掘其蕴含的教育价值,发挥中国精神的价值引领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新时代的知识分子要承担起时代的责任和使命。

(一)爱国情怀凝聚民族力量

抗战的核心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而爱国主义的实质是爱国主体所表现的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李庄知识分子以文化救国、以科学报国,我们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的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以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的使命担当。如果纯粹从个人选择的角度看,“李庄”并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童第周于1934 年获布鲁塞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到英国剑桥大学作短期访问后,于当年年底毅然放弃可以安心工作和生活的机会,回到中国。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等知名学者,当时都可以有更好的选择,但他们还是选择留在“李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之魂。知识本身是没有国界的,知识分子“当他以热情与勇气,去追求知识之真的时候,常常忘记了国家民族这类人伦关系的界限。但当他以充实的人格来直接显露他的良心时,他的良心必然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结在与自己血肉相连的国家民族之上。”[4]179据统计,截至1955 年11 月,由海外回国的留学生多达1536 人,其中包括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李四光、华罗庚等[5],他们回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祖国,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之心。

自觉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是历史赋予知识分子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6]33继承和弘扬中国精神也是中国知识分子道义担当风骨的延续。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必须高扬爱国主义大旗,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将个人事业与国家事业、民族事业紧密相连,将个人命运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伟大事业。

(二)奋斗精神筑实强国之基

艰苦奋斗精神是根植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美德。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广大民众包括知识分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了伟大胜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破解城乡、区域、产业、行业方面的发展不平衡,实现推进改革、创新驱动、对外开放、要素供给等方面的充分发展,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从经济角度看,我国虽然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人均经济水平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的性质没有变,中国经济发展仍需要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不懈奋斗。从科技角度来看,我国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已经步入世界先进行列,但是核心技术水平仍有待提高,需要知识分子不懈努力、勇攀高峰,促进科技事业发展。从教育角度看,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办学条件不能满足人民公平教育的愿望,还需要在财力、人力、物力方面均衡发展。从国际形势看,我国面临着许多挑战,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霸权主义,要牢记历史,强化使命感,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坚定地维护祖国的利益与主权。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近代以来,中国由贫弱走向富强依靠的是一代代华夏儿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三)科学精神推动创新发展

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理性精神。李庄知识分子忍受物质生活的清贫潜心学术研究,务实求真地利用简陋的仪器设备继续科学研究,用开拓创新的精神发展了多个学科体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科学考察、组织考古发掘。他们对保护中国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文化命脉,做出了贡献。

弘扬科学精神,就是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不迷信、不盲从,尊重事实、追求真理;还要有持之以恒、不怕困难、不辞辛劳、勇于创新的精神。科学态度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所大力倡导的实事求是精神,“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7]是对科学态度的精炼概括。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科技兴国战略国策的实施。科技兴国,高度重视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成为各国的共识,科技和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目前,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落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的问题还十分严重,科技教育事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脱节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就“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听取意见时强调:增强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8],即“要求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9]。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技兴国之路任重道远,新时代知识分子要承担起重任,要向梁思成、童弟周等老一辈知识分子学习,大力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为建设美丽富强的祖国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李庄梁思成知识分子
穿铁马甲的梁思成
文献纪录片《中国李庄》开机
彭真:我支持他们的婚姻
李庄抗战文化与旅游开发
彭真:我支持他们的婚姻
浅析刑事辩护律师调查取证权
林徽因与梁思成:感情与才情相得益彰
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吗
清末民初中国新式知识分子群的形成及特点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