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史家训》与文安纪氏

2021-12-29王志强

关键词:文安艺文志人民出版社

王志强

(南昌师范学院 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2)

河北文安纪氏,乃是永乐年间从山东德平迁徙而来,据严讷《方伯西皋纪公传》曰:“其先山东人,永乐中,讳寿者不愿从吏,始占籍文安。”①《文安县志》编译组:《文安县志译注》(下册)卷9《艺文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页。从明朝弘治以来到清末,文安纪氏历代科举不断、簪缨不绝,成为了文安一地首屈一指的望族,清初王崇简便称纪氏为“文安世大家也”②《文安县志》编译组:《文安县志译注》(下册)卷9《艺文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页。。在文安纪氏成为地方望族的过程中,《长史家训》的教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纪纮纪常父子与《长史家训》

《长史家训》是纪常记录他父亲纪纮言语教诲而形成的家规训诫。长史之名,乃是纪纮担任秦王府长史的官名。

纪纮,字廷仪,弘治十一年(1498)顺天府戊午科举人,累迁至秦王府右长史。王府长史“掌王府之政令,辅相规讽以匡王失,率府僚各供乃事,而总其庶务焉”③张廷玉等:《明史》卷75《职官志四》,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37页。,主要负责教育引导藩王以及管理藩王府的内务。因藩王关乎藩地的安宁以及王朝的稳定,明朝对于长史的选拔比较慎重,主要是从身家清白、德行优良之士中选拔,“曾经过犯之人,毋得选用是职”④张廷玉等:《明史》卷75《职官志四》,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37页。,以便于教导出知法守礼的藩王。

然而,自从明英宗规定藩王府官员不得外迁后,仕途的禁锢令王府官职成了官员避之不及的险地,很少有杰出的人才愿意主动担任王府官职。因而明代中后期的王府官员多庸劣不堪,不但任由宗室行违法乱制之事,甚至主动教唆藩王刻剥百姓。但是,纪纮是王府官中的特例,他为官秉直而行,以忠义衡量自己的言行,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从藩王继位而来的嘉靖帝,对宗室的不法行为了解较深,因此继位后不久就颁布诏书,令各地藩王清理王府滥发的徭役。诏书到了秦王府,秦王犹豫不决,不肯遣发府中那些超过礼制规定的奴仆。纪纮连上四封奏疏,劝谏秦王听从朝廷的诏令,最后迫使秦王遣散了府中多余的奴仆。纪纮的这番行为,震撼了整个明王朝的藩王府,也因此有了“鱼头纪长史,泥塑刘将军”的美名。鱼头,指的是南宋正直敢言的鱼头参政鲁崇道,在此主要是形容纪纮品行戆直,敢于直言不讳。纪纮因为卓越的表现,朝廷特意升他为正四品,“进正四品服俸”①《文安县志》编译组:《文安县志译注》(上册)卷4《选举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71页。,希望他继续有所建树,为天下所有王府长史做表率。

纪纮担任长史期间恪尽职守、勤于国事的行为对纪氏后人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他的儿子纪常办差时路过西安,见到父亲年老体衰,便想要陪伴父亲归家养老。而纪纮让他先办理官事,等官事结束后再接自己回老家,“王遇我厚,岂忍遽别?待汝了官事回,令勋来迎我未晚也”②《文安县志》编译组:《文安县志译注》(下册)卷9《艺文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页。。不久,纪纮就不幸逝于任上,纪常因公事在外,未见到父亲最后一面。纪常也继承了纪纮这种把国事置于家事之上的品格。纪常之子纪诫考中进士后,授职于南京。纪诫认为南京太遥远,不得侍奉双亲,想要辞职归家侍奉老父,纪常便告诫他说:“我尚未老,勿贰尔心。”③崔启元修,王胤芳纂:康熙《文安县志》卷3《人物》,康熙十二年刻本,第215页。纪纮纪常父子忠于国事的风采,由此可见一斑。

纪常,字元正,一字守经,号西皋,他是文安纪氏成为地方望族的关键性人物,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严讷撰有《方伯西皋纪公传》对其赞誉有加。纪常官至河南左布政使,乃是纪氏家族中官职最高之人,明朝时文安地方曾特为其修建了“大方伯坊”。纪常幼年时并不聪明,甚至他的反应比一般人还要迟钝。据载:“公生五六岁未能言。”④《文安县志》编译组:《文安县志译注》(下册)卷9《艺文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页。直至开蒙进学之后,纪常的读书天赋才逐渐发挥出来,“八岁读书,十三解行文,有惊人语”⑤《文安县志》编译组:《文安县志译注》(下册)卷9《艺文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页。。在初露才华后,纪常得到了同县庠生马大章的欣赏。马大章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纪常,但是不久马大章便不幸去世。面对贫困且落魄的马家,当时很多人劝说纪常另谋一户家境好的姑娘,便于未来的发展。纪常坚决不从,守信重诺,坚持与马小姐完婚。他的父亲纪纮看到纪常的所作所为,非常高兴其能够践行诺言,对人说道:“黄童能知大义,他日必不在人下。”⑥《文安县志》编译组:《文安县志译注》(下册)卷9《艺文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页。

纪常18岁时考取秀才,成为了县学生员。后参加嘉靖元年(1522)壬午科乡试,得中第十三名。随后参加嘉靖五年(1526)丙戌科殿试,得中二甲第三十七名,赐进士出身。嘉靖六年(1527),纪常任皋兰户部分司监督。嘉靖七年(1528),任天津户部分司监督,任期至嘉靖八年(1529)。在督饷皋兰和天津期间,纪常颇有政绩,整理出五十多万税钱。地方官员奉上的羡金(地方官员给新任上官的礼金)数以千计,前任官员都默然收受,但纪常秉公而行,一分不取,并且将这件事报告给户部,这一做法深得户部官员的重视,“长卿重褒其廉慎”⑦邵圭洁:《北虞遗文》卷4,明万历刻本,第175页。。

纪常在父亲纪纮去世后奔丧辞官,守丧结束后,朝廷改任他为刑部河南司主事,后又积功升任为刑部江西司员外郎。在刑部期间,纪常公正司法、深明法律,致力于减少冤狱,以公平公正之心审理案件,竭力为百姓撑起一片公正的天空。因善于裁决疑难杂案,纪常被同僚称为“老法司”,刑部每有大案难案,往往都是交给他来处理。

嘉靖十三年(1534),纪常任陕西按察司佥事,分巡陇右道。陕西的陇右道自古民风剽悍,号为难治,官员畏之如虎。当时的陇右一带,清水豪族马氏凶悍暴虐,依靠山泽阻扰王师,气焰嚣张,杀伤守帅、指挥使数人,致使整个陇右一带群情恐慌。纪常刚一到任,便着手平乱。他亲自率领大军前往讨贼,利用地势和乱军的轻敌,在石门一带设下埋伏,大破马氏乱军,就此平定了乱贼,恢复了陇右的社会秩序,此事一直为陇右百姓所津津乐道。纪常在陇右道的民生发展方面也是成绩显著。陇右道因为干旱缺水,百姓生活常有不便,纪常便率领百姓勘察地脉,依据河脉的走向凿井取水,最终凿出了十五口大泉井,直至清末,这些泉井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汲引不穷,至今利赖”①(明)杨恩原本,(清)纪元续修:康熙《巩昌府志》卷26《艺文上》,康熙二十七年刻本,第782页。。在文教方面,针对边境文化荒芜、少有科贡人才的现象,纪常敷布教化,扩建崇义书院,对陇右的文教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在陇右的功绩,他深得陇右士民的爱戴,当时的陕西名士、大思想家马理赠诗给纪常说:“与君相见未相亲,闻道干旌驻汉津。近日汉津行旅说,山青云白净无尘。”②(明)杨恩原本,(清)纪元续修:康熙《巩昌府志》卷26《艺文上》,康熙二十七年刻本,第782页。为纪念纪常的仁政惠策,李念慈特撰《分巡道纪公传》来旌表他。分巡陇右的任务完成后,纪常转任陕西按察司副使。直至嘉靖十八年(1539),纪常都是在陕西按察司任职。在陕西任职期间,“秦中风纪振肃,号两察院”③邵圭洁:《北虞遗文》卷4,明万历刻本,第175页。。

因课绩第一,嘉靖十九年(1540),纪常转任陕西苑马寺卿,任期至嘉靖二十一年(1542)。当时苑马寺纲纪衰废,马匹、田亩都是虚额,纪常上任后,整顿风纪,令苑马寺风气一新,发挥了苑马寺应有的职能,为国家提供了充足的战马。

嘉靖二十六年(1547),纪常任河南左布政使,期间徽王准备大修府邸,便诬告御史张坪等人,纪常不胜愤慨,压下了徽王的奏折。嘉靖二十八年(1549),纪常致仕归家,悠游度日,以终余年。嘉靖三十三年(1554),陕西爆发了大饥荒,百姓相食,纪常得知后,哀悯民生之艰难写下了《荒年行》:“春初不救眼前死,止渴望梅空裂眦。麦青壅垄正垂涎,带苗典与别人看。二月卖丝卖不得,千里籴谷籴转难。”④崔启元修,王胤芳纂:康熙《文安县志》卷3《人物》,康熙十二年刻本,第66页。他还捐出粮食来赈济灾荒,救活了大量的百姓。

在个人德行方面,纪常也是无可挑剔的。日常生活中,他勤俭质朴,“玩无奇石,器无精瓷”⑤《文安县志》编译组:《文安县志译注》(下册)卷9《艺文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个性品格上,则是正直耿介,“诚正刚介,不依阿人意”⑥《文安县志》编译组:《文安县志译注》(下册)卷9《艺文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在事功经济方面,纪常亦是可圈可点的。《通奉大夫河南左布政使西皋纪公暨配马宜人墓表》赞扬他是“所谓有功德于民者”,并说“公自历仕来,诵公者半海内,荐公者四十余章”⑦邵圭洁:《北虞遗文》卷4,明万历刻本,第175页。。在文章学术方面,纪常撰有《王孝子传》,表彰家乡的孝子,“孝心纯笃如原者不可不传也”⑧《文安县志》编译组:《文安县志译注》(下册)卷9《艺文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页。。

虽然纪常在各个方面都有不菲的成就,但他仍然感觉自己“愧不能仰体吾父之心于万一”⑨《文安县志》编译组:《文安县志译注》(下册)卷9《艺文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为了让后世子孙都能学习到父亲纪纮的高德高行,他将父亲纪纮的日常言行整理成《长史家训》,让其成为后代纪氏为人处世的总则,“敢不以父之示常者示诸子孙也”⑩《文安县志》编译组:《文安县志译注》(下册)卷9《艺文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此后,《长史家训》在纪氏一代代的传承下,为文安纪氏的兴旺发达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二、笃孝为善的家风家训

《长史家训》留给文安纪氏最大的遗产,就是勉励他们为人处世要笃孝忠厚。在《长史家训》中,纪纮指出富贵不可法,唯有礼义相守,才是持家之道,“人家兴替不在富贵贫贱,使贵为公卿,富比崇、恺而不知礼义,不可谓兴;若箪食瓢饮,肘见缨绝而礼义相先,不可谓替”①《文安县志》编译组:《文安县志译注》(下册)卷9《艺文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在《长史家训》看来,纵使富可敌国、贵比卿相,但若为富不仁、作恶多端,那也不值得夸赞;倘若贫穷落魄,但正言直行,那也是纪氏的好子孙。《长史家训》告诫后人不要把荣华富贵当成自己的追求目标,而是“望汝为孝子”“礼义相先”②《文安县志》编译组:《文安县志译注》(下册)卷9《艺文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希望后代笃孝为善,以道义相砥砺,以仁德相琢磨,成为一个道德完善的人。在《长史家训》的引导下,纪常一生未尝以财货为念,“自为秀才,未尝言财货,以至历官,此心可质天地”③《文安县志》编译组:《文安县志译注》(下册)卷9《艺文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后世文安纪氏在修纂《纪氏族谱》时,多次强调笃孝忠厚的重要性,如纪克明《纪氏家谱序》曰:“洪惟我祖忠厚者家之传,勤俭者世所业。”④陈建华、王鹤鸣主编,丁凤麟整理:《中国家谱资料选编·序跋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507页。纪遴宜《家谱序》云:“耕读为传家之业,勤俭为治生之本。”⑤陈建华、王鹤鸣主编,丁凤麟整理:《中国家谱资料选编·序跋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508页。纪咸《家谱序》说:“忠厚为传家之本,勤俭为守业之谋。”⑥陈建华、王鹤鸣主编,丁凤麟整理:《中国家谱资料选编·序跋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509页。可以看出,忠厚勤俭已成为历代文安纪氏族人共同的追求和认知。纪愈在《重梓纪氏家谱序》中,谆谆告诫后世子弟“以戒浮崇俭为先”,即使科贡有名,走向仕途,仍不可忘却家风家训,要坚持自己的本分,“凡登第垂绅,固克振拔,然须恪勤奉职,仰不负于朝廷,庶几无忝祖武。其或骄盈侈汰,荒嬉恣睢者,当与共唾之”,不可有轻佻的态度,“勿袭城阙之佻达,而嗤耕鑿之胼胝也”。⑦陈建华、王鹤鸣主编,丁凤麟整理:《中国家谱资料选编·序跋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507页。

在《长史家训》的熏陶下,孝义成为了文安纪氏最典型的特征。翻阅《文安县志》可以看到,纪氏历代都有子弟因感人肺腑的表现名列《孝子传》中。在有史可考的文安纪氏子弟中,纪述是纪氏孝行的第一人。纪述,纪纮之子,纪常之弟,庠生,侍奉父母至孝。纪纮任长史期间,曾卧病不起,纪述日日侍奉床前,竭尽孝道,深为秦王府上下所佩服,纪纮亦自豪地说:“述儿幸得晨昏侍,三月方能病少康。”⑧《文安县志》编译组:《文安县志译注》(上册)卷5上《人物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77页。纪常也有着感动人心的孝行,在父亲纪纮去世后,纪常“哭躃欲绝”,随后放下一切事务,昼夜兼程,历经十七个日夜赶到陕西,然后一路“扶襯北还”⑨《文安县志》编译组:《文安县志译注》(下册)卷9《艺文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页。。纪常之子纪诫的孝行也是令人钦佩,在听到父亲卧病不起时,纪诫伤心欲绝,哀毁骨立,“几不能生”⑩《文安县志》编译组:《文安县志译注》(下册)卷9《艺文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页。。

哀毁骨立的孝心孝行在后世纪氏子弟中一直有所体现。纪汝彝,史载他非常孝顺,一次他生病在床,恰逢他的母亲也身染重病,为了让母亲的病情早日恢复,纪汝彝效仿纪氏先人纪述尝粪问药。在长子和孙子不幸去世后,纪汝彝为了不让父亲伤心,没有把这些事告诉父亲,他强忍悲痛,在日常生活中不敢表现出一点伤心之色。在纪汝彝70 岁时其父亲去世,他嚎啕大哭,有如婴儿。纪汝彝的兄弟纪汝清,亦是远近闻名的大孝子。在祖父纪诫病重时,纪汝清哭嚎不已;在祖父去世后,纪汝清“绝食七日,抱尸僵卧草疏”;在祖父下葬时,纪汝清亲自背土成坟,“负土龟茧,庐墓如初”。⑪《文安县志》编译组:《文安县志译注》(下册)卷9《艺文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尔后,他日夜守在祖父的墓前。一日晚间,逢特大暴雨,因救护及时,祖父的坟墓免于水害,“河水暴发,乘苇桴筑堰,墓独完”①《文安县志》编译组:《文安县志译注》(下册)卷9《艺文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御史廉实将此孝行上奏,朝廷特意表彰了纪汝清的孝行,“天子下玺书褒异风,显之”②《文安县志》编译组:《文安县志译注》(下册)卷9《艺文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纪汝清之子纪克扬幼年时母亲去世,纪克扬哀毁骨立,食不下咽,他的父亲强迫他吃饭,才稍稍喝了一些粥。纪克扬侍奉庶母,也是极尽殷诚之道。待庶弟长大后,纪克扬还将家里全部的财产给他,自己只选择了家中的图书。他的父亲去世时,纪克扬又“哀瘁过礼”③《文安县志》编译组:《文安县志译注》(下册)卷9《艺文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页。,乡里将他比成晋代的大孝子王戎、和峤。此外,纪于蕃在父亲去世时悲伤过度,差点晕倒。不久,母亲亦得了重病,纪于蕃衣不解带,侍奉于前,恪尽孝道。母亲去世后,纪于蕃便因为悲痛过度而逝,“母殁身殉”④崔启元修,王胤芳纂:康熙《文安县志》卷3《人物》,康熙十二年刻本,第167页。,令当地县令极为震惊,亲自为他撰写墓志铭,表彰他的孝道。

到了明末,文安纪氏笃孝为善的家训外化为诗礼传家、勤勉著述的行动。大量纪氏子弟钻研诗文,在文学的海洋中娱乐自我,在生活中获取诗意的满足。他们给后世留下了《丽奇轩文集》(纪克扬)、《慎俭堂遗稿》(纪克昭)、《式纶堂诗稿》(纪愈)、《桂山堂诗钞》(纪炅)等20余部诗集,这在中国的文学家族史上是比较少见的。其中纪克昭所作诗歌得到了“沉浑细秀”的赞誉,左光斗在考察河北士子时,定纪克昭为“八府第一”⑤崔启元修,王胤芳纂:康熙《文安县志》卷2《选举》,康熙十二年刻本,第155页。;纪克扬曾作64字的回文体诗,纵横可得诗360首,“人咸服其综密”⑥《文安县志》编译组:《文安县志译注》(下册)卷9《艺文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页。。清初的纪遴宜、纪逵宜、纪迈宜对诗歌更是沉迷不已。纪遴宜工于诗歌,且推崇杜甫,“其诗沉郁顿挫,悱恻动人”⑦《文安县志》编译组:《文安县志译注》(下册)卷9《艺文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8页。,著有《龙城集诗集》。纪逵宜,“平生不事生产,于物无嗜好,而独喜为诗”⑧徐世昌撰:《大清畿辅先哲传》,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664页。,著有《茧翁集》八卷附词一卷。纪迈宜,字德庸,别号蓬山逸叟,纪昀称他“遭逢坎壈,所往辄穷,抑郁忧愁,一写于诗”⑨陶梁辑:《国朝畿辅诗传》卷31,道光十九年红豆树馆刻本,第749页。。事实上,纪诫之子纪大纲就有了重视诗歌的倾向。纪大纲的诗歌慷慨有力,有燕赵之古风,他的《唐碑吐雾》曰:“古碣穹隆石色鲜,司空名姓至今传。二宗陵寝成尘土,剩有居人拜墓前。”⑩《文安县志》编译组:《文安县志译注》(下册)卷9《艺文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2页。纪大绪撰写的《赠王邑候明府堤功》气势宏伟,文风豪迈,想象奇特,颇有高适、岑参之风,“君不见瀛海东开洪水走,雪啮霜吞巨灵吼。奔流绕出燕山南,釜底回看大如斗”⑪崔启元修,王胤芳纂:康熙《文安县志》卷8《艺文事异》,康熙十二年刻本,第450页。。

除了诗歌,文安纪氏在其他文学体裁上也卓有成就。如纪克家的文章纵横捭阖,“为文放意骋怀”,文安县志说他“著述甚富”⑫《文安县志》编译组:《文安县志译注》(下册)卷9《艺文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6页。,他在颂、启、论、赞、碑记、序传等方面,也是无所不精。纪克扬则是当世少有的通才型文士,不但诗书棋皆通,而且精通方技术数,“诸阴阳、象纬、卜筮、占风、岐黄之术,无不谙究”,乃至于佛道二家的典籍,都注释了不少,“释典、道家之言多所训诂”,其文采风流,甚得时人的看重,“一时名流无不以伟器目之”⑬《文安县志》编译组:《文安县志译注》卷9《艺文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

三、忠于职守的科第世家

在《长史家训》的谆谆教诲中,纪氏子弟居家需笃孝为善,出仕则要忠于职守。纪常手录《长史家训》时就说:“见汝兄弟各勤职业,未尝越礼犯分,惟对天焚香,誓不替此心。”①《文安县志》编译组:《文安县志译注》卷9《艺文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纪常对于自己儿子们忠于职守的行为非常高兴,希望他们能够一直保持这份心态,为后代做出良好的榜样,“为忠臣,以励其后,而示于无穷者不浅也”②《文安县志》编译组:《文安县志译注》卷9《艺文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纪氏子弟恪守家训,在学业上很是用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如纪常之子纪诫得中嘉靖三十八年(1559)己未科殿试三甲126 名,赐同进士出身;纪诫之子纪大纲得中嘉靖四十四年(1565)乙丑科殿试三甲242 名,赐同进士出身,纪常、纪诫、纪大纲祖孙三代都是进士,成为一时的美谈,文安县特立“世进士坊”来表彰纪氏的美德。此外,从纪纮、纪常、纪诫,到纪大纲、纪大万、纪汝清、纪克家,连续六代纪氏都有人考中举人,文安县又为纪氏树立了“世科坊”的牌坊。据统计,自明至清,纪氏共出了17 名进士,30 多名举人。驰骋于科场的文安纪氏,成为文安县首屈一指的科第世家,世代簪缨不绝。

进入仕途以后,纪氏族人坚守《长史家训》“礼义相守”的家规家训,竭力国事,尽忠职守,书写了传统儒生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纪诫担任工部虞衡司郎中期间,负责督察冶铁工作。时任官员多视这一职责为闲职,无所事事,而纪诫却能深究细考,以严谨的态度考察该职司中的弊端,发现了当时存有九个方面的问题,并将其上奏给朝廷。而后他清理矿场,重新颁布册籍,废除窑税,革除冗食。纪诫的改革“皆切时务,次第行之”③《文安县志》编译组:《文安县志译注》(下册)卷9《艺文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版,年第26页。,被当朝载于《冶铁志》之中。又如纪汝清担任宜阳知县时,宜阳大量适宜耕种的土地没有得到开发,历任官员对此无动于衷,惟有纪汝清大为痛惜。在任期间,他殚精竭虑,垦荒建仓,开渠减赋,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民生。在常人漠视之处发现可以改良的地方,在历任官员置之不顾的背景下坚持自己的本职工作,这就是文安纪氏的操守所在。

纪汝彝更是将尽忠职守发挥得淋漓尽致。据清代礼部尚书王崇简《别驾调弦纪公传》记载,纪汝彝就任顺天府经历时,便“屡折冤狱,吏无所容其奸例”,后多次参与顺天府乡试的后勤保障工作,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而且“不以累百姓”。④崔启元修,王胤芳纂:康熙《文安县志》卷3《人物》,康熙十二年刻本,第246页。不久,积功升江宁府通判,兼任盐法官,在职期间,他革除盐政弊端,“课足而商不困”,时人称他政务“练达”。⑤崔启元修,王胤芳纂:康熙《文安县志》卷3《人物》,康熙十二年刻本,第246页。朝廷非常重视他的能力,委托他铸造官船,因钱款不足,纪汝彝主动捐出自己的俸禄,甚至卖掉自己的车马来填补公事之缺额。铸船一事结束后,纪汝彝又被授予督造江宁公署的职责,为此他又殚心竭虑地完成了督造之事。虽然辗转于各种职位,但是每一次纪汝彝都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愧于内心,也不愧于《长史家训》。

可以说,纪氏子弟在家孝于父母,为官则忠于职守,《文安县志》的《忠烈传》中记载了许多纪氏子弟可歌可泣的忠贞品格。纪汝彝在面对李自成的起义军时,誓死不从。纪克扬在铁骑围城、百姓四散的情形下坚守城中,后“以抗颜不屈,遂遇害”⑥《文安县志》编译组:《文安县志译注》(下册)卷9《艺文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页。。此外,纪谨、纪大维、纪克睿、纪克机等纪氏子弟也在崇祯末年的社会动荡与战乱中尽忠职守,誓死不屈而亡。当忠孝发生冲突时,父辈总是勉励子辈以忠为先。嘉靖三十七年(1558),纪诫40岁,该年是3 年一次的乡试时节,因纪常卧病在床,纪诫勤勉侍奉汤药,不欲参加乡试,纪常告诫他说:“我望汝为忠为孝,岂在区区奉汤药乎?”⑦崔启元修,王胤芳纂:康熙《文安县志》卷3《人物》,康熙十二年刻本,第215页。故纪诫前往顺天府参加戊午科乡试,得中第38名。

在尽忠职守的同时,文安纪氏在治理民生方面也有很好的表现。纪诫担任怀庆府知府期间,恰逢怀庆府大旱,纪诫咨询水利,遍考河渠,并用以工代赈的方法招募百姓挖通了六条河渠,有效地缓解了当地的旱情,此事被载入了《中国农田水利史》。而后,纪诫发现怀庆府赋税过重,百姓疲累不堪,便不顾自己的课绩,在朝觐时给隆庆帝上《均粮疏》,指出怀庆府因为河水冲刷、藩王丘坟占地等原因,田亩数量锐减,而税粮却依旧要按照旧额缴纳,这给百姓带来了严重的负担。纪诫建议户部重新丈量怀庆府的田亩数量,重新拟定税额。怀庆百姓十分感激纪诫的惠民仁政,特“立祠祀之”①唐侍陛修,洪亮吉纂:乾隆《重修怀庆府志》卷16《职官志》,乾隆五十四年刻本,第592页。。后世的怀庆府地方志,都是将纪诫列入《名宦志》之中。纪大绪担任真定训导时,勤恳敬业,为朝廷器重,后升任山西乡宁县知县,任职时,轻徭薄赋,爱民如子,史称“和平恬雅”②刘棨修,孔尚任纂:康熙《平阳府志》卷20《宦绩》,康熙四十七年刻本,第775页。。纪汝清担任宜阳县知县时,凿引铁藻水为护城河,水中栽种荷花,并在城中种植桃树李树,以便于百姓采食。后调任灵宝县知县,刚一到任,便清理县中猖狂的盗贼,然后召集僚属三老,告诫他们要善待百姓。

结 语

在《长史家训》的规训下,文安纪氏历代都有族人扬名于科场,不断获得佳绩和荣誉。走入仕途之后,纪氏子弟依然保持着克己自省之道,尽忠职守,造福一方。文安纪氏在历史发展中凝结出的笃孝为善,以勤俭之心对待生活和爱岗敬业,以忠厚之心对待职事的精神,是今天重要的精神财富。“十四五”规划指出,要通盘考虑历史文化传承的问题。弘扬和发展文安纪氏所代表的笃孝忠厚精神,可以在传承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培育当代人风清气正、爱岗敬业的价值理念,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助力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猜你喜欢

文安艺文志人民出版社
《明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订误十一则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雨姑娘快下凡
2018高文安设计新航向AIDG聚创国际新启航
将不动
香港室内设计之父高文安设计作品探析
抉择
《南明史·艺文志》经部著录标准商榷
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