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耗散结构视域下广场舞发展的自组织观

2021-12-29李海洋胡飞燕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广场条件结构

李海洋,胡飞燕

(1.滁州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2.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是以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为基础,在不受外部“组织”影响和制约的情况下自发形成的,利用公共场所组织以健身、娱乐、交流、休闲为目的的体育活动[1]. 广场舞是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典型代表. 不管是在清晨还是晚饭过后,乡村还是城市,广场上还是小区内,只要有一片平整的空地,就会有广场舞的存在,这个群体截至目前已经接近2亿人[2]. 近年,广场舞可谓是覆盖大江南北. 那么,为什么这种自发组织的、非营利性的广场舞团体会愈加壮大,有没有规律可循?本文基于自组织理论中最为重要的耗散结构论,探讨广场舞形成自组织结构的内部结构条件和外部环境条件,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形成提供普适性的条件模式.

1 自组织与广场舞及自组织理论群中的耗散结构论

哈肯指出,如果一个体系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扰,我们便说该系统是自组织的. 这里的“特定干扰”是指,那种结构或功能不是外界强加给体系的,而是外界通过非特定的方式作用于体系的[3]. 广场舞是在广场等空地上进行的一种社会体育活动,是人们自发的,以集体舞的形式进行的,以锻炼身体、愉悦心情为主要动机的体育活动[4]. 自发性是广场舞的重要特征之一,广场舞的发展完全是群众自发组织的,是一种自组织的现象.

自组织理论是研究自组织现象、规律的一组理论,这种综合的自组织理论方法论包括发生自组织的条件判据、系统形成自组织的动力学方法、自组织的演化途径以及自组织系统的演化形式等[5]. 耗散结构论用来解决系统形成自组织的条件问题[6]. 本文从自组织形成的条件来研究广场舞系统形成有序结构的内、外部条件.

2 广场舞自组织形成的内部结构条件

通过文献资料的搜索和实地考察发现,现今中国绝大多数的广场舞团体都是自发形成的,内部结构较为简单,规模小的团体有5~6人,由一名领舞者领导大家一起活动. 规模大的达到100人以上,这种初具规模的团体一般由负责人、领舞者、骨干和新人组成. 这些自发形成的广场舞团体,已经具备自组织结构形成的内部结构条件.

普利戈金所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指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可以通过不断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与信息,在外界条件达到一定阈值时,就可能从原先混乱的无序状态,转变成为一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有序的状态. 而这一在远离平衡态的条件下系统自发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普利戈金将其定义为耗散结构[7]. 总结普利戈金所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如何形成自组织问题上,系统是否具有开放性、是否远离平衡态以及内部是否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是最为重要的判据[8].

2.1 开放:广场舞系统自组织结构形成的前提

内容和形式的开放性. 广场舞是一种集自娱自乐和表演于一体的舞蹈,以独特的表演形式、温馨快乐的表演内容和集体舞蹈为主体. 广场舞在催化城市文明的同时,汇聚了不分阶层、不同兴趣爱好的人们. 广场舞简单易学,不设任何进入障碍,包括政府官员、企事业单位员工、退休人员、学生、教师、居民等. 不分身份、职业、性别、年龄,不必忌讳舞蹈是否优美,可以随心所欲,自由发挥,展现舞者的个性[9].

广场舞团体的开放性. 许多广场舞团体之间经常进行交流,交流内容包括舞蹈的创编、服饰等,在展示自身团体风采的同时,学习其他团体的优势,以不断提高自身团体实力.

活动场地的开放性[10]. “广场舞”虽说带有“广场”两字,但是 “广场舞” 却不仅仅是在广场上展开,只要有一片空地,广场舞就可以随时舞动起来,场地的灵活性和无界限性也造就了广场舞舞者的无界限性和灵活性,舞者因为持续运动时间较长或动作不熟练或不喜欢而变成了观众,观众也会因为氛围或音乐的感染而成为场上的舞者. 因此,舞者和观众都是不固定的、灵活的,没有严格的规定性[11].

2.2 远离平衡态:广场舞系统自组织结构形成的必要条件

判断一个系统是否远离平衡状态,主要取决于系统内部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差异,这是系统有序结构形成的根源,差异性的大小决定了系统里平衡态的距离. 就广场舞系统而言,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广场舞成员个体和广场舞形式的分化上. 在个体差异上,参与广场舞的成员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其中中老年女性占了绝大部分. 参与广场舞成员的受教育程度有所差异,并且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也各不相同,社会地位也存在差异. 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这一系统不断远离平衡态.

广场舞的呈现形式多样化. 从时代潮流发展的趋势以及广场舞内容和每种舞蹈的训练价值来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的需要来看,广场舞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主要通过以下几个内容来表现:一是舞蹈编排运动的不断发展,全国各地都开展了各种舞蹈编排的培训,排舞运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二是民族舞蹈、民间舞蹈、拉丁舞等各类舞蹈的快速发展; 三是各式各样健身操的兴起,如器械健身、穴位健身、健康健身等各类健身运动的快速发展[12-13].

2.3 非线性:广场舞系统自组织结构形成的内在机理

自组织理论认为,系统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有序的动力. 非线性相互作用是复杂系统中要素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常见方式. 它具有非独立相干性和时空非均匀性的特点. 广场舞系统的形成需要人、场地、器材三个基本要素. 这三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都不可独立于其他要素而存在. 人需要场地和器材才能跳舞,只有人和器材,没有场地,以及只有人和场地,没有器材,广场舞都无法展开. 因此,广场舞开展中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独立的相干性.

广场舞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古代,广场舞多用于祭祀. 在原始公社晚期,即尧、舜、禹时代,广场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动作的丰富性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秧歌舞”、“文革” 时期的“忠字舞”、上个世纪80年代的“舞禁”解除后现代社会舞的流行,都对广场舞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上世纪90年代末和新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健身意识的增强,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休闲场所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不同年龄段的人来到广场和公园休闲娱乐,这种自由健康的休闲方式悄然在大众中兴起. 此后,北京奥运会倡导的“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三大理念,促进了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 在申办和举办奥运会期间,广泛开展了一系列广场舞比赛和表演,广场舞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14]. 系统的发展随时间、地点和条件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广场舞的发展条件不同,导致特定广场舞的存在形式不同,表现出时空上非均匀的特点.

3 广场舞自组织形成的外部环境

耗散结构自组织的形成虽然是一个自我创造的过程,但仍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不能“无火烹调”. 外部环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至关重要,创造条件使系统走向自组织是自组织形成和演化的起点. 自组织条件的本质是:为了促进系统的健康发展,应该更加关注系统的外部环境,它是外部参数的输入源[15]. 对于广场舞系统而言,外部环境主要指场地、技术信息以及政策要素.

3.1 场地对广场舞的影响

广场舞的开展对场地的要求不高,仅需一片空地即可开展,许多城市广场舞在住宅小区或临近住宅区的广场上进行,使人们就地就近参与到广场舞中,极其方便,这为广场舞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但是,由于广场舞音乐产生噪声以及乱占公共用地影响到了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阻碍了其有序发展. 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附近缺乏健身场所. 据2007年至2018年的统计,40%以上的健身场所距离居民区1公里以上. 显然,随时就近方便开展健身活动的社区体育场地明显不足[16]. 场地作为外部参量对城市广场舞的发展至关重要,它是广场舞得以开展的平台,也是维护广场舞系统与其他社会子系统和谐的基本条件.

3.2 政策是广场舞发展的重要因素

政策对广场舞系统具有引导、管制、调控和资源分配的作用. 政策作为城市广场舞发展的外部参量之一,主要发挥着导向和规范作用,亦即对逆向力和无序力的牵制作用. 2015年,文化部、体育总局、民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的通知》,要求各地将积极推进广场舞工作纳入地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群众体育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地方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公共文化服务协调机制的工作内容,这对广场舞的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 通知还指出,要为广场舞活动创造良好条件,加强广场舞活动规范化管理,包括:为附近基层群众提供方便的广场舞场地; 广泛开展教学光盘免费发行、公益培训、演出展示、原创作品征集评选等推广宣传活动; 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培育广场舞活动品牌; 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人性化、针对性强的广场舞活动管理办法、活动指南或文明公约. 这对广场舞的发展起到了规范的作用.

对于广场舞来说,政策不仅是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也是调动广场舞参与者积极性、促进广场舞有序发展的有效手段. 该政策将广场舞系统外的政府组织、社区居民等系统发展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其成为城市广场舞发展的动力,为城市广场舞的自组织发展创造了条件.

3.3 信息的输入对广场舞的影响

信息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活动中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宏观和微观现象. 信息的作用是消除不确定性,在系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系统的自组织过程中发挥实际作用. 人的有目的的行为总是受到相应的信息的主导,一个系统能否有序运作以及系统资源能否被合理利用,取决于信息的输入、流动、利用和正确被组织的能力[5]. 在广场舞的发展过程中,所需的信息种类有社交信息、政策信息等. 这些信息是指导广场舞团体不断进步、和谐发展的保障,信息的输入对城市广场舞的影响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表现:

一是社交信息. 许多广场舞参与者是在与身边的朋友交流过程中逐渐喜欢上跳广场舞的. 就个体而言,这种现象是被组织向自组织转变的过程. 与朋友的这一信息交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二是政策信息. 在我国下发的《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的通知》中,要求为基层群众就近方便地提供广场舞活动场地,将广场舞活动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17]. 通知的发布将广场舞的社会地位“扶正”,信息的不断传播,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广场舞,继而参与广场舞的人数不断增多.

4 结论与建议

广场舞自组织形成的内部结构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广场舞系统的开放性是广场舞自组织结构形成的前提; 广场舞系统远离平衡态是广场舞自组织结构形成的必要条件; 广场舞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广场舞自组织结构形成的内在机理.

广场舞的发展需要外部环境的适当干预,包括场地、政策、信息等. 内部结构条件和外部环境条件的共同作用使广场舞系统形成自组织的结构.

在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形成过程中,应借鉴广场舞这一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自组织的形成过程,应努力使该组织成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的并且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系统,并为组织的发展提供适当的外部干预.

猜你喜欢

广场条件结构
布鲁塞尔大广场
排除多余的条件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论结构
广场
论《日出》的结构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
“虎虎生威”的隐含条件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