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布局下金融支持“产业兴旺”的路径探究
——基于中国农业银行桐城市支行的调研分析

2021-12-29中国农业银行安徽省分行冯静生中国农业银行安徽省桐城支行

农银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桐城兴旺惠农

■中国农业银行安徽省分行 冯静生 中国农业银行安徽省桐城支行 夏 辉

一、乡村振兴战略布局下支持“产业兴旺”的发展机遇

(一)从政治环境看

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总体部署。2021年1月4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为农业银行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服务“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从经营环境看

服务乡村振兴是农业银行根据中央要求和金融科技发展趋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农业银行体现政治使命和责任担当的时代要求。乡村振兴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深入实施、现代农业体系的加速形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机会,这都将成为金融投资新的热点和增长点,服务乡村振兴是体现农业银行新时代服务“三农”和巩固自身经营优势的内在要求。

(三)桐城市“产业兴旺”蕴含的新机遇

总体来看,桐城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稳固,资源禀赋各有不同,产业发展各具特色,先后获得“全国中部百强县”“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中国塑料包装产业基地”“中国农产品加工基地”“中国羽绒家纺名城”“中国刷业城”“全国电商示范百佳县(市)”“安徽省制造业发展综合十强县(市)”等国家和省级荣誉。随着新型城镇化及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新模式、新业态、新需求为创优做强“产业兴旺”创造了广阔空间。

1.“产业之城”带来新载体。改革开放以来,勤劳智慧的桐城人凭借“跑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四万”精神,闯出了一条“两头在外、全靠脑袋”的特色发展之路,创造了民营经济的辉煌。多年来,桐城一直致力于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全面发力招商引资、央企合作、企业上市、暖企行动等工作,形成了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2个首位度产业和包装印刷、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羽绒家纺、特色轻工等5个特色优势产业的“2+5”产业体系。全市现有各类企业5000余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435家,上市(挂牌)企业56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6件,综合实力连续多年位居安庆龙头、全省第一方阵。这些项目的实施将带动培育一批在省内和全市有影响力的农业产业化企业,从而为农业银行复制应用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构建县域优质客户群提供了更多的经营载体和良好的政策环境。

2.农业集群带来新需求。截至2019年末,桐城市新创建市级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4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个。桐城农业农村局2020年工作要点指出,加快推进强县、强园、强企行动,做强桐城水禽羽绒产业园区。重点发展富锌粮油、茶叶、蛋鸭、油茶、杂粮等特色产业,重点提升富锌农产品、桐城小花、桐城大米、桐城鸭蛋等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省级示范基地;支持桐城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谋划桐城蛋鸭养殖产业园、富锌农产品产业园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镇、街道建设农业产业园区;加快标准化茶叶加工基地建设;推进稻渔综合种养示范示建设,积极创建部级健康水产养殖示范场。这些都为商业银行立足区域资源,发展“惠农e贷”等新产品、新业务提供了有利条件。

3.数字电商带来新空间。截至2019年末,全市203个行政村,建电商服务站村200个,覆盖率98.9%,同比增长16%;全市农业企业电商销售普及率达到80%,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电商销售全覆盖,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45%,这些都为银行互联网服务“乡村振兴”拓展了广阔空间、凝聚了良好氛围。

二、商业银行支持“产业兴旺”的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农业银行桐城支行(下简称桐城支行)着力推进互联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统一平台、统一入口和统一品牌——“惠农e通”(涵盖“惠农e贷”网络融资、“惠农e商”电商服务和“惠农e付”结算支付三大业务),在服务乡村振兴“产业兴旺”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以“惠农e贷”为重点,探索网络融资新思路

“惠农e贷”是农业银行运用互联网通信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以农户和小微企业等贷款担保难、问题比较突出的客户群体为重点,运用互联网金融思维,深入挖掘“三农”客户数据信息,构建的多维度、广覆盖的数据评价模型,是实现“三农”信贷调查、审批和贷后管理的线上化和自动化的网络贷款产品。

自2017年9月“惠农e贷”业务推广以来,桐城支行创新服务模式,加大有效推广。至2018年1月,辖内11家网点全线破零,惠农便捷贷业务操作的所有环节全部打通;至2020年6月末,全行累计拓展“惠农e贷”农户1035户,贷款余额8308万元。为支持地方特色产业链,桐城支行坚持从实际出发,认真分析本区域经济发展情况、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和农村信用环境,因地制宜、因行施策,推进“一县一产业,一镇一快农贷”政策的落地,如范岗镇刷业贷、新渡镇塑料贷、青草镇劳保贷等,向符合条件的农户发放特色贷等小额信用生产经营贷款2520万元。

(二)以“惠农e商”为平台,践行电商服务新模式

“惠农e商”是农业银行针对涉农生产企业、县域批发商、农户打造的一款线上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集信息流、资金流于一体,以客户生产经营场景为切入点,打通了实体与网络销售渠道,面对圈内或链条上的企业提供了上下游供应链财务结算、采购销售、营销服务等一揽子金融服务。

近年来,桐城支行将“惠农e商”营销推广作为“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在市镇两级行成立了营销帮扶团队,督导工作落实,指导营销策略,传达激励政策,解答问题困惑,进市场,访商户,让农户真切感受到银行互联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带来的实惠和全新体验。截至2020年6月末,桐城支行“惠农e商”期末结存1040户,其中高频核心商户结存32户,辖内2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农头企业、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农头企业入驻“惠农e商”,累计绑定上下游商户112户。

(三)以“惠农e付”为载体,打造结算支付新模式

“惠农e付”是农业银行以惠农通服务点互联网化升级、扫码聚合支付、惠农缴费等金融服务为主要抓手,为线上/线下商户提供一站式资金结算与对账解决方案的综合收银台。其中,惠农通服务点通过搭建覆盖市、镇(乡)、村三级的服务网络,以提高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为目标,以“惠农卡+金穗惠农通服务站”基础服务模式为主线,为农户提供足不出村、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扫码聚合支付作为“惠农e付”应用推广的重点,付款人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扫描银行向商户提供的、专用于收款的静态聚合码,即可实现付款人向商户支付资金。

近年来,桐城支行推进惠农通工程互联网升级,把服务点打造成为集支付结算、便农缴费、电子商务等多位一体的农村综合金融服务站点。截至2020年6月末,实现惠农通服务站乡镇覆盖率达100%,电子机具行政村覆盖率达68%。按照能够线上做电商、线上线下做金融、协同做支付的要求,加快惠农通服务点注册“农银e管家”电商平台的进程,截至2020年5月末,桐城支行惠农通服务点上线“农银e管家”电商平台覆盖率达到67%,有效推动了农村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

三、乡村振兴战略布局下支持“产业兴旺”的困境

(一)县域“三农”发展自身存在弱质性

从桐城市农业农村的发展现状来看,目前依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是农业结构调整没有完全到位,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小,聚集度不高,农业增加值在全市GDP中的占比较低。二是知名品牌及深加工企业较少、设备工艺落后,加工层次低,科技含量不高,农业产业链条短,加工增值程度低。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存在扶持政策不多、土地流转缓慢、人才培训不足等问题,发展质量参差不齐。三是农民组织化和农业市场化程度较低,交易手段和方式落后,现代农产品物流等新型业态发展较为缓慢。

(二)服务能力和领域存在局限

在服务对象上,针对农户的创新产品多,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县域农村小微型企业的产品少。目前,各行的农户建档工作覆盖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普通农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各类经营主体,但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承贷对象的贷款业务仍没有突破,“产业兴旺”仍存在薄弱环节。在服务环节上,生产环节多,加工、服务、销售环节少。集中体现在客户准入标准、现金流测算、贷款期限和还款周期核定等业务环节,缺少适用模型,从事农产品加工、销售和提供农资农机等农业服务的经营者不能有效适配,不能准入或贷款要素设计不合理,易形成风险隐患。在服务产业上,传统农业多,新型业态少。产品创新主要集中在粮食生产、畜牧养殖、棚膜经营、地方特色农业类别,而乡村振兴中的旅游、休闲 、养老等新兴产业和“两乡双创”仍缺少相应的地方特色创新产品的支持。

(三)合作方式和投放渠道亟待拓展

虽然在农户担保方式上作了一系列探索,但从整体情况看,农户的担保方式仍以自然人保证、房地产抵押为主。一些特色押品仍难以占据主要地位。一是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问题主要在于在“三权分置”整体政策下,经营权和承包权的权属证明在实践中仍没有实现,抵押登记手续繁琐;以流转土地经营的专业大户土地经营权租金多为“一年一交”,不具有抵押价值;以自身承包土地经营的农户,经营规模一般较小难以准入,可以使用该押品融资的客户较少。二是农机具抵押的主要问题在于农机具折旧快、抵押率低,贷款金额较难满足融资需求。目前,桐城支行农户业务在服务模式、担保方式、管理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瓶颈和问题,如农户贷款与外部合作的力度还远远不够,与保险公司、农担公司融资增信业务仍未全面铺开。

(四)客户经理队伍素质仍需提升

顺应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发展,人是业务推进的关键因素。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基层行对“产业兴旺”的认识仍停留在贷款投放、移动支付等层面,不能开拓思维,不愿意去研究新业务、新产品、新制度,尚不能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需要。二是专职客户经理队伍人数与业务需求不匹配。“产业兴旺”地域分布广,维护难度大,目前都是客户经理兼职维护,专职人员配备不足,精细化管理较难实现。三是客户经理“惧贷”“畏贷”问题突出。个别行在前期呆账核销追责、检查责任认定过程中,对农户经理处理、处罚力度加大,致使其思想包袱过重,工作态度消极,对开发新客户失去信心。

(五)系统内体制机制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

一是“产业兴旺”的整体推进,需要举全行之力,协同推进。但目前在机具、产品、客户、流程、队伍建设、考核传导等方面,商业银行更多地是按部门条线和板块推动,虽然也有业务联动,但方式相对单一,尚未充分整合资源,进行统筹考虑。二是资源配置不匹配。“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但未引起支行、网点对营销推广工作的足够重视,基层行客户经理和服务点人员积极性不高。此外,随着代理项目、服务种类和业务繁杂程度的增加,投入到产业的资源,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代理人付出的精力和劳动、同业付费水平等存在不对等问题,难以维持与服务站的合作粘性。三是金融配套政策缺少协同。各部门、各地区围绕“三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执行过程中,部分基层行存在资金碎片化、竞争同质化、政策部门化现象,缺乏整体规划与政策协同,难以合力发挥。

四、提升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建议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我国农村幅员辽阔,资源禀赋各有不同,产业发展各具特色,如何服务好“乡村振兴”,如何支持好“产业兴旺”,值得商业银行深入研究。

(一)创新贷款模式,全力对接“三农”新需求

一是积极拓展政府增信融资模式。紧扣市镇加快产业融合、产业体制发展、农产品走出去及巩固脱贫成果重点工作,着力实施“政府风险补偿基金+贷款”“保险+贷款”信贷模式,建立项目支撑、风险共担、联合发力的营销推进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金融资金的引导和撬动效能。二是对接“三农”新需求,拓展农户贷款增长渠道。进一步探索“大数据”技术应用方式,充分利用“农户建档”平台,整合外部信息资源,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整理分析交易信息和信用数据,以此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筛选,实现对农户、小微农业企业的真实信用评价,并提供更为便捷的信息咨询与交易撮合功能,进一步开拓农村的金融市场。利用现有海量客户金融数据优势,通过“农户建档”平台,以政府风险补偿基金增信,订单特色农业,快速推动特色产业贷款线上作业;引导各级行结合当地禀赋,因地制宜地选择有效模式,集中开展大数据营销、大链条营销、大联合营销,实现“一县一惠农e贷、一特色产业一惠农e贷”。三是顺应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可积极探索农户小额信贷、信用村整体推进模式,继续加大农民安家贷、农家乐等产品营销,积极创新产品、模式,形成农户贷款新的增长点,增强新形势下农户贷款的发展活力。四是推进探索“如何对农业农村产业链加大支持服务力度”,着力打造符合市情、行情的“产品线”,例如重点支持农副产品、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等涉农特色产业,实现涉农产品产业化、信息化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确保“产业兴旺”每个重点领域都有产品对接、都有服务方案。

(二)加强资源整合,有效提升电商服务能力

一是依托供应链梳理上下游客户,开展双向营销。抓住商品流通源头的县域核心批发商户,以与银行有信贷关系、在银行开立账户的批发商为突破口,营销“农银e管家”供应链的上游客户,梳理其下游渠道商户和服务站,与批发商户采取联合促销等手段自上而下带动服务站上线电商平台。对已上线服务站的进货渠道进行分类,自下而上列出其进货的上游商户名单,借助服务站的需求反馈促动上游批发商上线电商平台。通过双向营销,实现“抓大带小、以小促大”对接电商平台。二是实行多方合作,提升客户和交易活跃度。加强与供销社、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推进农村客户信息的对接共享;加强与有志于进入农村市场的电商、物流商等的合作,结合桐城各区镇特色产业,做好一区一特色产品电子商务上线推广,共同推进农村特色产业发展。

(三)加快创新对接,构建全场景服务平台

一是对接当地电子商务试点平台,发挥政府信誉和金融资金、渠道优势,拓展合作领域,加快“惠农e商”的推广。抓住农业部信息进村入户和桐城市打造“智慧农业”的机会,整合资源,把符合条件的服务点打造成集“三农”政策宣传、远程教育、互联网党建、电商交易、便民生活、信息采集、理财产品代销、贷款辅助办理等功能为一体的全方位服务平台。二是对接社交平台,创新服务新模式。探索从“以服务为中心”向“以体验为中心”的转变,依托大数据,分析客户的行为偏好,结合银行的资源优势,扩大“惠农e通”平台,面向农户提供全场景的生活服务,努力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提升农村客户的粘性。三是深耕渠道建设,促进农村支付的长效发展。加快“惠农e通”农户版App功能的完善和营销推广,加快推进已营销的水、电、通讯等缴费代理项目迁移到缴费中心,开展新农保参保缴费项目向缴费中心的迁移,同步做好与“惠农e通”农户版App“惠农e付”模块的对接落地,努力打造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支付生态圈。积极关注政府规划及发展导向,借助农村商业流通网络和新农村服务项目,开展有效的对接工作,捕捉合作机会,积极开展项目合作。

(四)强化资源保障和队伍建设,筑强业务发展基础

一是着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客户经理。综合运用产品宣讲、到示范商户现场辅导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增强客户经理的知识本领;积极探索建立“支行专业团队+网点营销力量+惠农服务站+驻村干部”的联动工作机制,多渠道提升获客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为业务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人员保障。二是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加大战略费用、激励工作等资源倾斜力度,调动基层行尤其是客户经理的积极性。三是对客户经理的责任追究宽严结合。应区分能力风险和道德风险,对能力风险或一般操作失误,在责任追究时应以批评教育、惩前毖后为主,做到宽严结合,消除客户经理的畏贷惧贷心理,促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深入开展。

(五)强化机制建设,增强“产业兴旺”内生动力

目前,商业银行系统已经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战略上有了比较系统的规划,未来的问题是如何把好的体制机制落地。继续在银行机构中推进设立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专门事业部,把专门的人力、资源集中起来,提高“产业兴旺”业务的专业性。全面扎实推进农户贷款转型,在管理模式上,探索“两个集中”模式,打造专业化队伍,提高农户的贷款质量;在贷款方式上,坚持统分结合、大小兼顾,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在激励机制上,因地制宜,创效目标与管贷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正向引导作用;在经营模式上,积极开展综合营销,把农村市场作为营销主阵地,把农户资源作为最大的零售资源,在全面扩大业务收益的同时,为广大农户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猜你喜欢

桐城兴旺惠农
桐城三祖传记文创作之差异探微
兴旺一个村,需要几茬人?——三任支书一条道,一棒接着一棒跑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推动产业兴旺 撬动乡村振兴
论“桐城歌谣文化带”的形成
科普惠农 晋农优选
惠农直播间 美好在身边
退休干部的惠农情怀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浅析桐城歌的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