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程+科创”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计量经济学”为例

2021-12-29陈红梅

林区教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研究型科创

李 青,李 博,陈红梅

(塔里木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

自1998年以来,国家教育部门制定并颁布一系列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旨在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随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教育、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养成等问题日益凸显,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解决好创新创业和立德树人关系,以实现双创教育升级势在必行[1—2]。2017年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其中明确经管类专业课程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这一纲要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导向。可见,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既要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还要融入“思政”元素,这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3—4]。因此,本文以专业课程“计量经济学”为实践载体,以“科技创新”为应用导向,以“课程思政”改革为核心,将价值理念、知识传授、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打造“思政+课程+科创(科技创新)”三位一体的课程育人模式。

一、“思政+课程+科创”育人实践的关键问题

在“思政+课程+科创”育人模式下,“思政+课程”是核心与难点,“课程+科创”则是“思政+课程”的拉力和有益结果,如何将“思政”融入课程,继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思政+课程+科创”育人模式面临的关键问题。因此,本节以“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改革为逻辑起点,阐述该模式下需考虑的关键问题。

1.教学内容: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找到契合点

“思政”元素包括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势政策、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等方面的思想政治资源。“思政”元素的融入既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也是改革课程传统教学弊端的有效手段。但如何避免“思政”与“课程”两张皮,进而实现“思政”与“课程”的有机融合是“课程思政”改革成功的关键[5]。在这一问题导向下,课程改革需考虑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学生能够认识知识的理论背景和应用趋势,运用时事政治案例凸显相关学习方法的经济背景,运用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哲学观指导学生课程及课后实践,最终达到“学思悟践、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

2.教学方式:用何种方式体现“课程思政”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计量经济学”课程以大量的计量理论为基础剖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课程中较多的公式和模型的推导容易给学生造成枯燥难懂的印象。因此,“计量经济学”课程普遍存在“学不懂,不会用”的问题,课程内容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另外,学生对时事政治关注度不高,“思政”课程说教、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也易给学生造成枯燥乏味的印象。如何改观学生对“思政”教育和计量知识的偏见,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样需要思考。因此,课程改革中需考虑“思政”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避免单一说教和单向输入的方式一以贯之。

3.教学考核:以何种方式评价学生“课程思政”的学习成果

传统“计量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以考试为主,大部分学生采取考前突击复习的方式来应对考试,不重视课程学习的过程,“考后即忘”成为学生的学习常态。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中,能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学会融会贯通。一方面,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的背景及方法论。基于此,“课程思政”改革不仅需要结果考核,还需要过程考核;不仅需要考核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还需要考核“思政”课程的学习。

4.教学成果:以何种方式体现“课程思政”显性和隐性教育的教学成果

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以“教完”为目的,学生学习以“考完”为目的。教师难以高标准要求学生,学生不积极的学习态度也影响教师的改革热情。特别是“课程思政”改革下,“思政”效果通常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等隐性方式体现。因此,课程改革一方面需要改变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另一方面需要采用显性方式体现“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果,使“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果既能“用得着”,又能“看得见”。

二、“思政+课程+科创”育人模式下的课程改革思路

“思政+课程+科创”育人模式是以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为教学导向,以“思政”为教师教学的起点,以“思政”为理解和运用知识与技能的重要载体,将“课程思政”的学习延伸至课后的科技创新活动以回归“思政”的终点,并将“课程思政”与创新人才培养、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因此,教学团队以“科技创新”为应用导向,以“课程思政”为“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的核心,提出以下基本思路:

1.确立课程目标:实现基本育人目标和特色“思政”育人目标

“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应服务于学校育人目标,进而确立课程目标。对于地方高校而言,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目标在于同时实现基本育人目标和特色“思政”育人目标。基本育人目标有:掌握基本计量知识、方法和技能,通过专业角度认识经济规律及社会现实;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提升综合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现状;通过理论知识和课程实践引导学生关注国情、民情、社情,培养学生的“四个自信”及正确“三观”;通过课程实践中的反复试错与科学解读,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特色“思政”育人目标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主要在于: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解读以区域发展为背景的案例,培养学生的“四个认同”、践行意识和奉献精神;通过对经济模型背后的政策解读、文化弘扬来培养具有兵团精神、胡杨精神、爱国爱疆的胡杨学子。课程目标与地方特色紧密结合,旨在通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既强调知识传授,又强调价值导向;既强调知识获取,又强调能力提升。

2.改革教学理念:“强基础重思政”的研究型教学理念

要达到课程“思政+科创”育人的目标,需改革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与研究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有所不同,本科生教学强调“是什么”以及“如何正确运用”。因此,以培养能力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更符合初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研究型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寓学于研”,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干中学”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研究型教学以研究科学问题为起点,以相关专业领域的前沿热点及国家政策为分析蓝本,通过立体化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学生在科研探索中学习知识、提升“思政”及创新能力。因此,树立“强基础重思政”的研究型教学理念是达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前提。

3.区分研究型教学重点:理论与实践并重

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根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和研究型教学理念区分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学重点。“计量经济学”理论课强调原理先于实践,教学中尽量减少或简化烦琐的数学推导,强调实际的经济背景和模型的正确设定。“计量经济学”实践课强调理论要回归实践,通过将计量方法与经济管理理论、科学前沿问题结合起来的实践方法,使学生既能掌握有关计算软件的操作技能,还能驾驭计量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背景及“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正确设定,真正突出“计量”和“经济”的内涵[6]。同时,在教学安排上,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合理安排实验教学时间,由教师结合例题或相关研究讲授和演示理论方法的软件实现,并在课程结束前安排学生上机实验,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创新教学模式:“思政+团队+问题”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树立研究型教学理念,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一是在于提出科学问题;二是在于教学组织方式。“计量经济学”课程相关理论、方法及操作应用的前提是以事实为基础,以政策为导向。因此,以国家和区域政策为导向的科研选题是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起点。在教学组织方面,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产生课程枯燥难懂的感受,形成“难懂—难教”的恶性循环。创新教学组织模式,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由“信息传递”向“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转变、由“注入式”向“问题式”教学模式转变,是破除课程教学瓶颈的根本思路[7]。基于此,围绕“思政”案例的团队问题导向模式是行之有效的方式,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创新应做到“思政+团队+问题”三位一体。

5.改革考核方式:以表现性评价为主

实施启发式研究型教学模式,要从注重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8],根据课程类型灵活选择考核方式,对于全面客观评价学生进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拉动作用[9]。除了开展课下科技创新活动,课程考核方式也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以测验和考试为主,既不能评价“思政”学习的全过程,又弱化了过程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传统的考核方式对改革教学模式的作用很小,教师在教学上很难做出突破性的创新,使教师和学生形成“得过且过”的教学态度和学习心态。因此,需改变课程考核方式,将表现性评价和测试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激发教师对“思政”学习的思考、激励学生参与“思政”团队的学习,进而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打下前期基础。

6.凸显“教”“学”成果:以科技创新活动为“教”与“学”的动力

通过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的改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产生有意义、有价值的课程学习成果。如何将课程学习成果与其他环节有机结合,并在课外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更高的积极性,这是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改革产生兴趣的有效途径。以计量知识和“思政”背景为主的科技创新活动则能够有效发挥这一功能和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特别是学科竞赛、社会实践,不仅能体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成果,还能为后续教师“教”和学生“学”提供较大的教学和学习动力。

三、“思政+课程+科创”育人模式下的具体课程实践

基于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塔里木大学创新创业教学团队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堂教学实践。

1.以科学选题为起点,开启基于“思政”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学生课前自由组合形成科研学习小组,通过科研反哺教学的方式,依托相关社科研究指南和教师科研基础,罗列多项不同专业的选题,让学生用两周时间查找相关中央一号文件、国家十三五规划、区域十三五规划、兵团向南发展目标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帮助学生团队确定小组科研选题,形成科教结合、支撑人才培养的模式。

2.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融入计量方法的理论和实践教学

首先,依据“课程思政”的德育目标和课程教学内容的学习目标,融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如,辩证方法论、矛盾方法论等基本原理,讲授“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基础知识、前沿观点及实践应用知识。其次,在教学中融入与专业方向紧密结合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计量建模思想及实现过程,运用归纳—演绎法、唯物辩证法、矛盾方法论、实践方法论等哲学方法实现模型设定、估计、检验和应用。

3.利用混合式教学与课堂内外延展教学方式,实施“思政”教学

课堂内外相互延伸渗透的教学方式,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无缝对接,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的职业素养。首先,通过课堂教学的导入及课后文献阅读方式,开阔学生的国际、国内、区域研究视野。其次,科研学习小组结合专业属性和学生兴趣选择研究选题,依据线上平台布置的阶段性学习内容完成既定任务,包括文献阅读和汇报、收集数据、计量经济建模、软件分析、研究报告等模块任务,为参加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科技创新活动奠定基础。

4.表现性评价与测试性评价相结合

为了能够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团队建立以表现性评价为主、测试性评价为辅的多样化、过程式的综合评价体系,将考核方式分为三部分:平时成绩(40%)、结课论文(35%)、考试成绩(25%)。其中,平时成绩包括阅读笔记和文献综述、数据资料搜索等团队任务、实验报告、机房软件上机操作测试四部分内容。

5.特色“思政”教育贯穿并服务于课外社会实践

首先,借助红色教育基地、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等课外学习基地,通过现场观摩、实地调查、参与活动等方式,解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色,拓展学生除课程内容外的知识体系。其次,通过对地方特色案例的解读及经济社会发展图片的展示,增强学生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认同感、荣誉感和使命感,鼓励学生积极深入偏远乡镇、团场,开展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6.“思政+课程”教学及其成果辅助学科竞赛参与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介绍不同学科竞赛的内容和规则,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提升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意识和水平。其次,培养学生文献查阅、问卷与调研设计、座谈访谈等方面的知识技能,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以及规范撰写学术竞赛作品的水平。最后,通过课堂内外融入“思政”元素的理论知识、实验教学、专题案例教学、研究小组学习、社会实践等,形成有价值的小组研究成果,指导课程小组参与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统计建模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

四、“思政+课程+科创”育人模式反思

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升“课程思政”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通过完善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以形成“思政”导向;通过将学习成果有机拓展到科技创新活动中,凸显“课程思政”教学和学习的价值。课程改革对于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参加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能够提高学生的毕业论文撰写能力、科学研究素养、社会实践与服务能力。

1.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思政”教育能力

教师自身的专业学识、创新思维和实践以及“思政”教育能力决定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效果。虽然,教师在通过“课程思政”促进创新创业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有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自身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不足、“思政”教育能力有明显差异,导致“思政+课程+科创”育人效果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专业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掌握“思政”课程的内容,加强自身创新创业能力,还应探索专业知识、创新创业资源与“思政”资源的有效协同方式,不断增强“思政+课程+科创”育人效果。

2.挖掘和整合“思政”元素以及创新创业资源

“思政”元素包括师德风范、政治导向、专业伦理、学习伦理、核心价值等方面内容。创新创业资源包括校内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实践以及校外政企平台资源等。目前,“思政”元素及创新创业资源融入有限,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延伸主要以教师自身掌握的“思政”教育资源和创新创业资源为基础,主要集中在某些特定领域的“思政”教育资源和校内的创新创业资源。因此,专业教师需不断学习、挖掘和整合“思政”教育资源以及创新创业资源,依托校院合作平台,拓展“思政”教育资源和校外双创平台,形成“教”与“学”的持续动力。

3.取消同一课程的差异化教学,避免学生的惰性思想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多元教学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能动性,且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前通常有较高的学习期望。但是,随着课程作业和实践任务的增多,学生易与未实施课程改革的班级对比,认为与非实验班级相比学习过程过于烦琐。而非实验班级学生也存在惰性及安于现状的思想,认为课程改革并未改变学习结果,还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课程任务,使得学生产生不满和懈怠的情绪。因此,课程改革应取消同一课程不同教师的差异化教学,避免学生产生惰性思想以及对教师和课程改革产生消极评价。

五、结语

“思政+课程+科创”育人模式通过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并促使课程学习由“考试牵引”向“自我发展”方向转变,这不仅可以改革“计量经济学”传统教学弊端,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计量经济学研究型科创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我与计量经济学
关于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问题探讨
小学数学单元研究型整合学习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