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常态课的教学策略
——以丁卫军老师《学会描写景物》为例
2021-12-29江苏省海安市角斜镇角斜初级中学徐相斌
江苏省海安市角斜镇角斜初级中学 徐相斌
我们的日常教学以“常态课”为主,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提高“常态课”的实效。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写作教学就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在实际教学中,写作教学往往被边缘化,作文得分基本处于“看天收”的状态。加上受功利主义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写作教学存在机械训练的问题,技术化倾向日趋严重。这种貌似有针对性实则泛泛的指导,往往因为话题旧、问题多、时间少,出现了少慢差费的现象,学生也提不起写作的兴趣,更缺乏写作的动力。
如何破解这种写作教学的低效性困局?通过认真观看丁卫军老师的教学实录《学会描写景物》,我似乎找到了破解当前写作“常态课”困境的方法。
一、设计真实的写作情境
我们平时的写作教学不注意写作情境的创设,往往直接布置一个作文题目,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指导,就要求学生写作。学生面对并不熟悉的命题,依托记忆存储进行回忆复原或者通过想象编造写作内容,自然就缺乏内在的表达欲望,从而催生了某些空话套话,许多甚至是假言假情。而丁老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先观察油菜花的颜色、数量,然后再由外形去把握其内在特征,由静态到动态,从而抓住油菜花的基本特征进行创作。
写作任务:如果在婺源看油菜花,你就是照片的拍摄者,你要向你的爸爸妈妈描绘这幅画面,你该如何写作?
教师引导:这个写作任务跟平时的“看照片写景物”有什么不同?写出来给谁看?如果是给爸爸妈妈看的,应怎么跟爸爸妈妈说话?我是谁?这个时候我是照片的拍摄者,对不对。所以我们要注意的是:写作对象的主体是油菜花,还要注意作者的身份,读者的身份。“我”以怎样的心情告诉爸爸妈妈呢?拍摄这幅美景的时候,“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这样的“真实的任务”和“真实的情境”设置,打通了写作与生活的通道,学生在这样有话题、有读者、有目的的“写作环境”中,自然有了写作兴趣和动机。这样的写作侧重于真实的文本生成和交际过程,而非倾向于虚拟的文本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写作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对写作有了兴趣,自然能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真实体验。同时,学生也认识到景物描写的作用,在学以致用中提高写作能力。因此,我们似乎理解了新课标为什么强调“情境创设”了。唯有这样,写作过程才能从“虚假”走向“真实”,写作功用才能从“应试”走向“应世”。
二、提供一组支架材料
周子房博士在《写作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中写道:“写作学习的内在矛盾,一言以蔽之,就是学生的现有经验水平与‘这一次写作’所面临的写作动机、生活经验和表达经验存在落差。”也就是说,在写作教学中,老师需要在学生写作出现困难和问题时,及时搭建一个写作支架,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以顺利完成写作任务。
在学生动笔写了10分钟后,丁老师让学生对照一张图表:看看做到了哪几点?看看我在拍摄的现场吗?我跟爸爸妈妈有对话吗?照片上写了它的形、色、态了吗?这是看得到的,还有哪些是看不到的呢?什么东西看不到?
这是一个写景作文支架:抓住特征,包括角度(形、色、声、态/观察点、行踪)、手法(动静、虚实、点面、正侧、感官)、语言(词语、修辞)和情感四个方面。
然后给出范文支架:老舍《济南的冬天》“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段、朱自清《春》中写春花的部分、史铁生《秋天的怀念》里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段;具体指导:我们怎么让自己在场?怎么抓住特征来写?怎么做到有序?怎么融情于景?
搭建写作支架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运用具体知识完成写作任务,起到引导、启发、补充、拓展等作用。学生通过搭建的支架,能够一步一步地提升写作技能;策略转化成写作技能,成为写作素养的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文字还是视频,无论先进行方法引导后提供范文,还是先提供范文后进行方法引导,或者从学生习作中借鉴写作方法,都是可以的。但相比较而言,丁老师的那张图表构建了写景的知识体系,具体、完整、直观、形象,又要言不烦。学生对照学习、修改、点评,有据可凭,操作更简便,效果更明显,可谓简约但不简单!
三、当堂修改升格习作
有人说,作文不是“讲”和“教”出来的,而是“写”和“改”出来的。丁老师的写作教学,始终立足学生的写作过程,相机而教,因势利导。他强调“人人都要动笔,我们不要把概念化的东西带到文章中来”。为了让学生做到“在场”“抓住特征”“有序”“融情”,他让学生从课文中学习妙招,巧搭写作支架,循循善诱,以评促改。
而一般的老师上作文课,更注重作文知识的讲解,虽然也会让学生展示习作,往往只展示两三个片段,而在作文点评方面,则显得过于简单,更谈不上进行有效的修改和升格。丁老师在这堂课上先后展示了5个学生的8个片段,其中3位学生分别进行了两次展示,即是升格的展示。
第一次:差不多了,放下笔,大家自己读一读。读不通的那个地方,可能句子就有问题。对照这张图表,看看你做到了哪几点?自己读,拿出红笔,对照自己的文字自我评价一下,“我”做到了哪几点。看看“我”在拍摄的现场吗?“我跟”爸爸妈妈有对话吗?照片上“我”写了它的形、色、态了吗?这是看得到。还有哪些是看不到的呢?什么东西看不到?
第二次:我们怎么让自己在场?怎么抓住特征来写?怎么做到有序?怎么融情于景?这些都是写作的难点。根据刚才的提示,大家自己改一改,做一些添加,好不好?人人都要动笔。我们不要把概念化的东西带到文章中。看这张照片,“我”想对爸爸妈妈说什么?“我”的情感是怎样的?我们不要把真的写假了。
(学生修改。教师巡视强调:画面上有我们看得见的,也有看不见的。看看是不是抓住了事物特征?是否做到了写景有序、融情于景?)
这堂课上,每个同学至少修改了两次,有的学生还修改了3次。二次升格是丁老师作文课堂最精彩的部分,有了第一次的写作基础,师生、生生通过互动,不断追问,进行修补,二次升格修改作文,思路更明晰,语言更生动,文章更精彩。
在指导升格与展示的过程中,丁老师还不断鼓励学生:“小伙子你来说好吧?戴眼镜的,文化人咱不怕。”“把自己融入进去,非常棒。还有吗?这个男生,你看着丁老师一定有一种表达的欲望。来,大家给点掌声。”(掌声起)“写出来,比憋在心里好,展示比干坐着看别人好。”“你的作文写得太好了,丁老师不敢教你,只有向你学习的份(生笑)。你再大声地读一读,让同学们听一听你是怎么描写的。”“厉害不厉害?向她学习。”“课后还可以修改,这说明写作是难的,但是我们不怕,我们坚持写,坚持改,一定会写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
丁老师一贯主张“让写作的教与学真实发生,构建真实而完整的过程性写作教学体系,让写作教学看得见”。只有充分站在课程立场、教材立场、执教者立场、听课老师立场和学生立场去看待写作,回归写作主体,立足写作活动,贴着地面飞行,写作教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成长。
在这个课堂实录中,我们看到了写作“指导——写作——点评——修改”的具体过程,看得见老师的教,看得见学生的学,更看到了学生作文的拔节生长。这是一堂真正的作文指导课,是我们普通教师写作常态课教学的模板,值得大家深入研究学习和借鉴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