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探析
2021-12-29魏聚刚吴忠茜
魏聚刚,吴忠茜
(洛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是党中央在深入研判当前我国国情基础上作出的准确历史定位,是一项关系全局的战略考量。深刻认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对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意义重大。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及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特点
国情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其中社会主要矛盾性质及其变化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是国家发展的依据和出发点,决定着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经过了三次转换。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中国社会的具体的实际情况,对当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以后不失时机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同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和私有制,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极大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我国社会的具体的国情,明确指出我们党的中心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1957年后,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我们党没有准确把握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再加上我们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又重新把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社会主要矛盾。
通过“批判两个凡是”和深入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中国共产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进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转折。1981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及其通过的决议, 深刻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表述,指出: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为改革开放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扫除了障碍。其对我国国情的正确分析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成为长期指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前进的方向。后来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都是建立在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正确判断基础之上的。
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制定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九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历程,指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贫穷落后的旧中国正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3万亿元; 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就业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 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 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 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 外交工作打开新局面; 党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得到提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我们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发展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华民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人民对于更高层次的美好生活向往提醒我们,发展仍然是时代的最强音,新时代条件下必须用新的发展理念制定发展战略,把发展和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结合起来,让社会主义进一步健康发展,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进一步彰显。
二、新发展理念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行动指南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特别是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发展理念,深刻回答了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为谁发展的重大问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给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化。新发展理念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指南。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大会提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历史任务。同时,大会提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新时代的发展必须是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发展,是全面的高质量的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理念在理论、纲领、规划中居于灵魂地位,具有统摄作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尤其是关于发展的新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灵魂。
新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注重解决的是培育新动力的问题; 协调主要解决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国外的不平衡问题;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注重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注重解决的是内外联动问题; 共享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注重解决的是发展目的、为了谁的问题。
新发展理念抓住了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牛鼻子”,既放眼全球,又扎根于中国土壤,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问题。新发展理念抓住了发展这一时代要务,并为发展提供了新理念、新举措、新方略、新路径,明确了如何发展、怎样发展的大问题。
三、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一)坚持创新发展, 解决不充分问题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必须走创新发展的道路。”“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1]133过去受制于时代发展,我国的经济主要依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这样的发展在一定时间内有效,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生产方式将难以为继。因此,必须转变生产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目前,我国经济已实现由低收入阶段向中高收入阶段的跨越,过去那种靠拼资源、拼土地、拼劳动力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高质量发展,效率优先,充分发展现代科技,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几百年的工业革命道路,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工业文明的重要特征就是高能耗、低产出、污染严重,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在不断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出现了区域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创新性研究薄弱、创新人才缺乏、环境污染严重等情况。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进入新时代,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克服过去的结构性矛盾,就要不断创新,通过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发展,循环再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展的不充分问题必须依靠创新的发展理念才能解决。当前我们的发展不充分主要体现在发展方式有待转变,必须把过去依靠拼土地、拼资源、拼劳动力增长方式转变为依靠拼科技、拼技术、拼质量的发展方式。只有坚持创新发展,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才能尽早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才更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
(二)坚持协调发展,解决不平衡问题
“全面小康,重在‘全面’,难在‘全面’。”[2]坚持协调发展,解决发展领域不平衡问题。受客观实际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偏重于经济的发展。几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非常突出。人类社会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只有这些要素之间保持平衡状态,社会才能和谐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在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发展上的差异以及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先后设立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等,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但这种“梯次”型的发展战略,再加上各地区在客观条件上的差异,导致我国发展出现了地区间不平衡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从根本上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的共同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提出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进行分配制度改革,就是为了实现协调发展。
(三)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绿色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方向。[3]发展不充分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考验。大气污染严重、江河湖海生态遭到破坏,农业农村发展环境亟待改善。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切实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
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首先要在实践中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努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能源资源消耗低的产业。大力发展绿色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牢固树立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其次,加大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目前我国已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的控制线的划定工作。继续加大力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等综合治理,强化天然林、湿地保护和修复,扩大退耕还林还草范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我国的生态环境将进一步得到改善。
再次,改革生态环境的监管体制。“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 ,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4]改革国家相关机构,成立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加大对生态系统的监管力度。依法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执行赔偿制度,追究责任。目前我国已在全国建立了中央、地方环境监测、报告制度。有效的生态环境监督检查制度将大力促进我国生态环境治理,改善发展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追求。
(四)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在实践中进一步贯彻开放发展理念是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之一。以“一带一路”、沿江沿边地区开放建设为重点,坚持出口、进口并举,“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着力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战略新格局。
目前,我国的高水平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外商投资法》的颁布及有关政策的实施极大优化了我国的营商环境,促进我国的对外开放向更高水平发展,实现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良性互动。
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完善。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经济地位不断提高,应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顶层设计,为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五)推动共享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解决我们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贯彻共享的发展理念。共享是以社会的公平正义为前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就必须既重视城市发展又促进农村发展,既重视东部地区发展又重视中西部地区发展,既重视经济发展又重视民生改善、环境质量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既重视“做大蛋糕”又重视“分好蛋糕”。保证全体人民平等享有改革发展成果。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共享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全民共享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
人类社会是在矛盾的运动和解决中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我们只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才能真正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促使社会不断进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