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2021-12-29费白露倪松根
费白露,倪松根,王 琴
(安徽工业大学 1.机械工程学院; 2.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1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文化育人。青年大学生肩负着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历史使命,是强化民族精神、凝聚民族之魂的中坚力量。高校作为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意义重大。[1]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为深沉的力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文化自信则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深刻领悟。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源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重要讲话,将其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等,均彰显了中华民族的骨气和底气,增强了国人的自豪感,坚定了其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另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孝”“礼”“信”“义”等思想,也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准则,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引导人们严格自律,不断构筑自身精神世界,从而提升自身素质,取得全面发展进步。这些进步将持续转化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更深层次认同,进而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二)文化自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动力
坚定文化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深刻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内在精髓和活力因素,才能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时代大发展的浪潮中,冲破偏见与愚昧的束缚,将真正动态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化“传”下去。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要让优秀传统文化“活”在当下,就必须做到坚持推陈出新,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性和创造性发展,自觉地适应时代的潮流,符合历史的走向。坚定的文化自信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它让国人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高度的思想认同感,争做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者,着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采取多种措施使优秀传统文化更具生命力和影响力,使其在社会发展进步中持续活跃,进而更好地传承、更好地展示魅力。[3]
(三)统一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发展,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趋势。为适应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任务的要求,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坚持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大力培养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第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利于充分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为帮助当代大学生抵御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侵袭,树立正确的“三观”,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育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使其能够勇敢应对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挑战,敢于发声。第二,有利于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实现新时代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当代大学生作为新生代力量,在对他们的培养和锻炼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文化自信的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三者缺一不可。[4]第三,有利于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在全球化浪潮下,只有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才能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来自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挑战,不断激发新动力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能够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支撑,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然而,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对高校传统文化教育造成冲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还要从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缺失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实现有效衔接
一方面,在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体系构架中,道德文化教学内容相对较少且系统性不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分配失衡,二者衔接僵硬。部分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素质过硬,但对人文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领域缺乏了解,对传统文化的很多观念也只是停留于“拿来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层次,这也造成了学生群体没有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学习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5]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忽视校园文化建设也导致了二者衔接脱节。虽然高校能够积极开放选修课、举办讲座、开展形式丰富的学生活动,利用自媒体和校园环境进行宣传推广,但现实情况是这些活动多以专业学术性为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挂钩的并不多见。从整体上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指导性,没有专门的职能部门为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融合提供平台和保障。
2.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淡薄
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发和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导致部分学生群体缺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近年来,在部分媒体和商家的炒作下,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越来越受大学生的追捧,商家也趁机赚得盆满钵满; 而在这些洋节火爆的背后,则是传统节日的“冷落”。这种缺失还集中表现为部分大学生对传统美德价值观念的淡薄。现实生活中,“精致利己主义者”大有人在,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大行其道,都使得传统美德在大学生育人环节中显得乏力。集体荣誉感不强,个人主义普遍存在; 诚信意识淡薄,考试舞弊、论文抄袭屡禁不止; 人伦价值被漠视,目中无人、侮辱教师屡见不鲜; 担当精神缺失,贪图安逸、拈轻怕重时常出现。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较为单一
一方面,当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以灌输式教育为主,而这种说教式的教育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反而可能会起到反效果,引发厌烦情绪。尤其是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如果不拓展教学方式、深挖教学资源,没能把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讲授与时事政治结合起来,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就和时代脱了轨,这也将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涵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播多以理论教育为主,对实践教育开发得不够深入。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平台没有搭建好,使得大学生在思政课上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没能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可能也仅仅局限于思政课上所讲的一些书本理论知识,没能深入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思政课的实际教学效果也打了折扣。
(二)育人效果缺失原因分析
1.多元文化对传统文化教育造成冲击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文化多元化是时代特征,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正是西方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由于自身具有内敛性和保守性,在中西方文化交锋浪潮中,很多时候都难免落于下风。凭借着信息技术和传播手段,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基本上垄断着互联网世界的信息传递渠道,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国际舆论,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更是借助文化产业的扩张逐渐渗透到世界其他各国,对其他国家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带来冲击,比如美国将自身的政治理念与价值观念融于电影、电视、音乐、广播等之中,通过精心包装和大力宣传,以打开文化市场的竞争趁机输出所谓“美国梦”“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被输入国民众的思想价值观念。这样一来,尤其是对于思想处于塑造期的青年学生而言,传统文化教育受到极大冲击,进而使得对本民族文化的不认同,逐渐演变成对文化的不自信,使得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困难重重。
2.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文化辨识和文化选择的能力
随着信息化高速发展,微信、微博、QQ、贴吧论坛等媒介平台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的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网络信息传递的复杂性和两面性,警惕负面、非主流意识形态信息通过网络对学生成长成才带来不利影响。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和人生阅历,在面对错综复杂的信息时,很难理性思考,容易在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取舍抉择上出现偏差,进而造成政治信仰淡薄、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缺失等一系列严重后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发挥带来负面影响。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有效的融入机制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融合,是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融于思想政治教育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目标之中,是高校教育者的职责和使命。而由于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群体受社会思潮和生活环境的影响,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在教育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没能将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拓展到各类教育实践活动中,同时在教学载体上,自媒体平台和现代信息技术没有充分应用到拓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空间上来。这些不仅没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各个角落,对文化自信造成冲击,还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全育人”目标的实现。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发展,是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实现“三全育人”的内在要求,也是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的迫切需要。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也肩负着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任,如何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宝贵的人文资源,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应用中去,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研究课题。
(一)建立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机制
为了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育人实效,必须构建各项保障机制,避免教育内容和效果的缺失。其一,要构建从上至下覆盖全校的合力机制。党、政、团、学各级组织、各个部门协调运行,分工明确,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提供坚强组织保障,确保办学目标着眼于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成才过程中实现育人价值。其二,要增加经费投入,提供物质保障。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大现实困境就是投入经费和资源有限,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思政工作中,必须划拨专项经费,既包括对硬件设施的投入,也包括对实践活动的经费支持,确保坚实的保障条件。其三,要建章立制,构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办学理念的长效机制,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规律的反映和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和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培养机制。以奖惩机制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在制度上规定二者的综合应用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和学生学业考核的重要指标,提高保障制度的权威性。
(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积极探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积极引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首先,要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练校园文化特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集中整合,将其融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大到校园整体布局、激励进步的雕塑雕像,小到校园各处的标牌标识,都可以蕴含传递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诸如校训、校徽、校歌等都是学校精神的高度概括,有着很强的精神引领的作用,事实上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校训也都借鉴来源于中国各类经典,就在这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环境中,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到学生的精神世界里。[6]其次,坚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高校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比如开展如“廉政教育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传统经典诵读”“诗词歌赋大赛”等灵活多变的文娱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们在活动中亲身经历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刻内涵,获取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活动流程和内涵主旨的精心设计,不能让活动流于形式、缺乏思想内涵。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组织和参与作用,对其发展予以规范指导,推动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中推广宣传优秀传统文化。
(三)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和“第二课堂”实践作用
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融合,首先要着力优化课程设置,在保障“第一课堂”建设上下功夫。高校要重点支持相关人文社科学科建设和发展,除了开设关于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外,还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程的建设,在教学课程设计中增加这一内容的比重。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重点将相关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作为学生学业考核合格的重要评判指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融会贯通,真正实现主流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同时要着力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多以中华传统经典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主动研究的积极性,在实现师生良性互动的同时,帮助学生深刻领会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其次就是要着力借助“第二课堂”实践作用,积极培育品牌文化活动。“第二课堂”主要在于课外和校外的实践活动,是相对于常规教学计划而言的,它是“第一课堂”的延续,在发挥作用上更为灵活和生动,普遍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能仅靠课堂上的学习,更要落实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比如在传统佳节举行富有文化内涵的仪式活动,清明祭祀先烈、端午纪念屈原、重阳敬老服务等,都能够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特别的激励作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也能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认同感,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中,实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得到了极大提升。
(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
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着“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任务。在这个全新的新媒体时代,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网络思维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育人实践中落地生根,是新时代思政工作改革与创新的现实性诉求。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育人机制,正是贯彻落实思政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总要求。一方面,要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的技术手段,开发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网站资源,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在当下。整合校园官微、公众号、校园网,坚持“谁管理、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原则,保障校园媒体在服务师生过程中发挥正确导向,为广大师生提供文化交流平台,打破时空壁垒,在网络空间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正能量。另一方面,坚持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宣传方式,积极利用各类网络自媒体媒介、广播站、校内宣传栏等虚拟及实体宣传阵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营造浓郁氛围,积极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网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增强二者融合的互动性和针对性,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绽放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