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职院校双创参赛项目的开发与培育
2021-12-29韩德伟王振龙庄丽娟
韩德伟,王振龙,庄丽娟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营口 115009)
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的印发,让全国高校掀起了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双创教育”)改革的热潮。高职院校要以双创教育改革为抓手,系统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双创能力培养,促进新时代育人质量提升,以双创大赛为抓手,深化双创教育改革,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目的。目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部门纷纷举办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1],有力推动了双创教育改革并取得明显成效。但在实践中发现,农业类高职院校的参赛项目存在质量良莠不齐、引领教育教学不充分等问题。因此,加强农业类高职院校参赛项目开发与培育,切实发挥双创大赛的导学促教作用,就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
一、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参赛项目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业类高职院校参赛项目存在项目质量低、科技含量不高、创新性不够、竞争力不强、项目过程管理松散、项目培育不到位等不足。农业类高职院校因受农业行业自身特点、学生素质偏低、教师指导能力不高、项目来源单一、创业孵化基地培育规模受限等因素影响,参赛项目以农资、种养殖类及服务类居多,呈现小、弱、散的特点。
(一)项目质量较低,同质化严重,缺乏竞争力
从参赛作品分析,部分项目存在着先天性不足,表现为参赛项目质量较低,科技含量偏低[2]。农业类高职院校参赛项目主要源于二级学院的推荐,虽然项目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优势,但学生的创新思维容易束缚在专业内,如:电商专业的参赛项目均与淘宝店、兼职平台、微商、跑腿业务、二手交易平台有关;种植、养植专业均与农资店、种植园、兽药店、养殖场等有关。这些项目规模偏小、团队组成单一、参赛项目商业模式大众化、核心优势不突出,项目同质化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3]。
(二)参赛项目原创性不足,缺乏创新
通过对近几年大赛项目作品分析发现,部分参赛作品原创性、创新性不足。有的参赛项目只是对某种技术产品稍加改动,由于技术水平有限,项目体现出创新力不足;有的项目不是原创作品,没有科技成果支撑,凸显创新性不够;有的项目从备赛到参赛,参赛作品准备时间较短,团队组建临时拼凑,网上查阅临摹,对市场分析不深入,解决方案牵强,逻辑不清晰,创新性不强[4],表现出原创性不足,且创新的领域比较集中[5]。
(三)项目“重获奖、轻培育”,缺乏系统设计
有的高职院校为完成各种考核任务和评比指标而参赛,存在为获奖而参赛的“重获奖、轻培育”的功利化思想[6]。参赛项目缺乏底蕴、闭门造车、不接地气、滥竽充数,甚至为了迎合比赛营造新模式,出现创业教育与比赛“两层皮”,完全扭曲了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实践育人的本质。目前,参赛项目以创意类居多,创意项目需要项目落地实践验证可行性,需要项目孵化培育过程。部分高校项目培育机制不健全,项目过程管理松散,学生创业实践经验不足,项目缺少核心技术支撑,项目培育不到位,出现比赛与实践脱轨、项目来源单一、缺乏项目开发与培育的系统设计等问题。
二、农业类高职院校双创参赛项目问题的分析
(一)对双创大赛的目的与价值的认识存在误区
部分农业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对创新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开设几门创业课程、参加几项竞赛、申报几个创业项目和注册几家公司。之所以对双创大赛存在认识误区,是因为没有充分理解双创大赛办赛的初衷和价值,人为割裂双创大赛与双创教育,片面认为双创大赛是独立的阶段性活动。有的学校为了完成绩效考核指标任务,获得更多财政经费支持,甚至为获奖直接拿毕业生创业项目去参赛。有的学校出台了大赛相关奖励制度激励师生参赛。学生参赛获奖,可以获得创新创业学分,创业基础课程免考试;教师指导大赛获奖能够在职称评聘和评先选优加分。学校、师生在利益的驱动下,产生了功利思想,出现为赛而赛、为获奖而参赛的功利做法,导致学校重结果,轻开发、培育,归根结底是在认识层面存在误区所致。
(二)参赛项目开发与培育未形成合力
一个质量好的参赛项目,项目本身要具备创新性好、参赛创业团队强、指导教师能力强且实战经验丰富等特点。项目并非凭空捏造,项目需基于原始创意到创新的转化设计、技术研发实践、创业孵化培育、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运用、运营成效突出,水到渠成地转化成参赛项目。大多院校大赛由创新创业学院、招就处、学生处、团委负责组织实施,没有将科研项目、教学项目、科创项目、实践项目等做为创新创业项目开发的重要来源,项目来源单一。农业类高职院校的教学项目、科研项目、实践项目分别隶属教务处、科技处、团学等部门,各自成体系,相对独立实施,在项目开发与培育时,没有形成合力通盘考虑参赛,未做到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三者紧密结合[7],影响科技成果转化及成效。同时,项目指导教师主要以专业教师、辅导员为主,以及团委、创新创业学院、招就处和学生处等行政管理人员组成,普遍缺乏创业实践经历,接受专门的创新创业培训不系统,对市场行业的认知能力有限[8],在项目开发和培育指导服务作用小。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创新思维、科研素质和能力偏弱,导师独立申报自然科学课题搞科研,鲜有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实践,学生参与度低及贡献度不够,导致师生共同研究成果无法实现。客观上,由于双创大赛管理职能条块分割,未能有效整合资源,协同开发和培育职能发挥不到位,导致项目来源单一、原创性不足、缺乏创新性等问题。
(三)参赛项目开发与培育缺乏系统设计
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双创实践和比赛。参赛项目一方面需要良好的创新创业土壤,来保障项目开发、培育有效实施,一方面需要优秀的创业团队和指导教师打磨出优秀的项目。因部分学校未建立项目开发机制、项目培育体系,缺乏协同管理,未统筹考虑教学、生产和科研与参赛结合系统设计,在开展教学、科研与技术推广、社会实践、生产实践等项目实践中缺少双创实践的紧密融入,学校实验室、基地等协同创新育人平台未全部开放,以及学校双创立项时评审把控不严,是导致项目原创性不足、创新性不强的主要原因。部分高校参赛是临时抱佛脚,采取拿来主义,临时安排、限时遴选、临时组队,未针对项目研发与运营认真遴选队员;也未在项目实践中磨合,学生未能将通识课所学灵活运用解决专业项目的商业化设计,对市场分析不关注、解决方案逻辑不清晰、运营现状重点不突出、竞争优势不客观;项目过程管理出现项目具体谁来管、怎么管等管控不畅通状态。高职院校未形成有效的项目管理模式,缺乏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缺乏开发与培育系统设计,导致比赛与实践脱轨、项目竞争力不强、很难取得优异成绩等问题。
(四)教师指导服务能力不强
农业类高职院校项目指导教师多数来自校内的专任教师、辅导员、团委、创新创业学院、教务处和学生处等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教师懂技术,但不懂市场、未受训,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不足;其他校内导师(行政管理人员)缺乏创业实践经历,接受专门的创新创业培训也不系统,创业导师创新创业能力不足,指导能力服务能力不强:导致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不足,很难开发出质量高的项目。尤其参赛项目后期打磨不到位,大多校内教师凭理解和经验去指导,缺乏大赛实战经验,未能给予参赛项目计划全方位指导服务,以及学校缺乏创新创业项目库,是造成项目质量不高、同质化、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
三、农业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参赛项目开发与培育的对策建议
基于农业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参赛项目现状的原因,笔者认为,农业类高职院校参赛项目应从教学、行业、科研、学生、社团几方面做为项目开发的主要来源,开发师生共创项目、科创项目、实创项目、生产项目、产教融合项目以及实践项目,充分体现项目多功能化、价值多样化属性,通过项目开发与培育实现全程育人。
(一)强化系统设计,构建参赛项目开发培育机制
归纳起来,参赛项目大致分为创意设计和创业实践两类参赛项目。前一类参赛项目以项目开发为主,后一类项目以培育为主。无论哪类参赛项目均应以解决行业与社会“痛点”问题为着眼点和落脚点。在此前提下,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技术论证、科学推理和商业模式创新之后的再设计,以及有计划有组织的科学设计和创新实践的教学项目或科研项目,最终通过遴选参赛。这两类项目参赛评审标准的侧重点不同。为此,应系统设计和构建基于育人和技术创新为目的的、学生主导或师生共同实施的项目开发与培育机制。
1.协同开发项目
开发参赛项目要求专业教师、学生、二级院(系)、相关职能部门、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五方协同联动,构建以学校开发为主、校企合作开发为辅的多元项目开发主体。双创教育的本质是实践育人,参赛项目须以双创教育实践育人理念为指导,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素质和双创能力培养,深化专创融合、实创融合、思创结合、劳创融合和产教融合模式,深度挖掘和拓展学生自主开发、专业教学、教师科研、社团协会实践、校企合作的双创教育资源做为项目来源。多层面开发具有农业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项目、生产项目、科创项目、科研项目、实践项目等双创大赛项目,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大赛备赛兼顾。坚持政策导向、市场导向和大赛导向的原则,注重项目的创新性、可行性、实用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9]。
2.协同培育项目
针对高职学生自身资源有限、精力有限、社会阅历不足等特点,在项目开发时,基于项目不同来源区别对待:依托学生自主选择适合大学生创业的轻资产“短平快”项目进行培育;依托教师科研选择师生共创项目进行培育;依托二级院(系)选择教学项目、科创项目、生产项目、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项目进行培育;依托学校社团或协会选择社会实践项目进行培育。
3.实施导师制
各高校遴选优秀的校内外导师,组建双创导师库,实行“导师+项目+团队”的项目运作机制;每个创新创业项目配备1~2名指导教师,给予从项目培育到参赛的全程指导。
(二)实施协同管理,提升组织效能
1.协同遴选与打磨
学校相关部门协同组建校内外创新创业项目评审专家评审组,对开发出来的项目进行遴选评估。采取网络评审和项目路演相结合方式,评估项目的实用性、可行性、创新性、可持续性。根据评审结果将项目划分培育项目、一般项目、重点项目三个级别,遴选出的创新创业项目进入立项孵化培育。项目培育完毕须二次遴选,质量好的项目转化参赛项目。备赛可通过校内组织大赛训练营和参加校外创业团队素质提升活动来打磨项目,采取差异化管理,根据项目级别实行区别对待。重点项目采取一对一方式打磨;一般项目接受商业模式梳理,理清项目思路,结合项目路演,根据项目质量标准决定取舍。
2.协同办赛
农业类高职院校应成立创新创业大赛工作领导小组,由赛事组织部门负责牵头,二级院(系)及相关职能部门协同举办大赛,创新多元多层级办赛机制。搭建“1+N”院系两级大赛平台,推进院系两级赛事的组织实施。校级层面通过举办综合性校赛选拔,建立参加多项省级赛事的项目库。若有已注册落地实施、运营成效突出的“直通车”项目,院级优秀导师可直推校赛。
3.协同管理
一是基于项目类型、开发主体,决定项目管理权属,实行多元协同管理;二是创新管理模式,建立项目开发、培育和管理联动机制,实行即校、二级院(系)或职能部门二级协同管理体制;三是创新管理机制,组建创新创业项目项目库、实行项目导师制、加强项目绩效考核管理;四是注重项目培育管理,项目须制定预期成果清单,加强过程监管,跟踪项目实施。
项目培育实行动态监管和奖励机制,要求按时上交中期进展报告及结题报告。项目结题由学校组织专家组进行验收,采取答辩与过程记录、成果展现相结合的方式,给予项目综合评价意见。对已注册且运营效果好的项目给予晋级奖励,运营效果差的项目给予终止运行。建立“创意选题—创业团队组建—系级遴选—校级选拔—项目培育—项目打磨—推荐省赛”规范流程。
(三)强化教师培训,提升项目指导服务能力
一是采取内培外聘相结合的形式,提升“双创”师资能力水平。学校每年组织校内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培训形式多样化,如举办专家报告、专题培训、“线上自学+测评+座谈”及外出培训等强化教师创新思维训练;二是通过组织大赛训练营、聘请专家给与教师大手拉小手的强化辅导,提高教师指导服务能力;三是组织参赛获奖的优秀指导教师开展经验分享交流会,给予其他教师更多的启示和帮助;四是加强就创业专项课题科研立项工作,提升教师理论研究和实践能力水平。同时,学校应强化导师管理与激励,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规定项目运营好坏与职称评聘加分、年终绩效考核挂钩等,以此调动导师参与项目指导服务的积极性。
(四)加大经费投入与统筹,保证项目培育与备赛
农业类高职院校应加大双创经费投入,统筹双创专项经费、教学经费、科研经费、基地生产经费、社会与合作企业联合设立的创业基金的合理使用。用于项目研发、申请专利、项目孵化培育、开展实践活动、师资培训及参赛项目打磨等支出,为参赛项目的培育及备赛提供强有力经费支持。项目经费根据项目类别和级别进行匹配,经费支出严格按照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执行,且符合报销经费使用原则。
(五)健全机制,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农业类高职院校应健全学分转化、创新创业学分奖励、项目培育等机制,在高校范围内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参赛热情,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训练,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活动[10]。学校还要注重课程育人功能,加强创新创业通识课和专业课有效融合,实现第一和第二课堂并行融通。依托专业项目体系协同推进专创融合,以专业必修项目为专创融合实施载体,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项目、教师科研项目和大创项目立项孵化中,以此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