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家国故事 厚植家国情怀
——以“社会历史的主体”一课为例
2021-12-29保定市第一中学刘丽伟
保定市第一中学 刘丽伟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他谈到: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总书记的讲话指引我们思政课教师认真思索自己的课该如何上。高中思政课教学要进行改革创新,需要结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高中生情感丰富,思维活跃,可塑性强。在教学中合理设置情境,讲好家国故事,融真理于真情,让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可以增强思政课的政治认同感,激发学生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在此,以“社会历史的主体”一课教学实际为例,谈谈个人见解。
讲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恰当选取教学资源,使学生通过切实可感的事例,加深对党、国家、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以“社会历史的主体”为例,教师可以首先从《人民至上》中选择短视频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后提出问题:生活在“人民至上”的国家是否感到幸福?得到肯定回答后继续问:过着幸福生活要感谢谁?学生的回答有:感谢中国共产党、感谢国家、感谢医务工作者、感谢人民等。这一视频,通过当代中国故事的讲述,传递了人民心声、时代主旋律,对受众有巨大的思想触动、情感激发作用。
在讲“人民群众直接创造精神财富”时,教师可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之后提出问题:伟大抗疫精神由谁创造?学生很容易作出回答:人民群众。与时代大事件紧密相联的情境设置,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认同感。
讲好家乡故事
月是故乡圆,水是故乡甜,情是故乡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份乡情。将授课素材与家乡相联系,说服力更强。
如在讲“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时,教师可以封闭期间居民生活得到保障的事例引发学生思考:封闭期间,居民的食品、日用品最终来源是哪里?让学生明白:正是农民、企业工人以及各有关行业劳动者的辛勤劳动,才能保证粮食、蔬菜、水果、肉食等不断顿,才能保证水、电、燃气、居家生活用品不断供,才能将试剂、口罩、防护服、消杀药品等抗疫物资源源不断地补充到抗疫前线,满足庞大的需求。而上述这些物品的生产、运输、储存、售卖或配给等环节,有些就在学生的家乡。比如,本地是重要的蔬菜产地、医疗用品产地、物资集散地等。很多学生的家长很可能就是菜农、药厂职工、超市员工,直接为抗疫贡献着力量。
家乡人的群像让“人民群众”亲切可感,家乡人的故事让抽象的思政概念清晰可辨。
讲好校本故事
与学校有关的人、事例与学生联系更紧密,更易引起学生关注,打动他们。
比如援鄂医疗队中可能有校友,他们的“最美逆行”让学校引以为豪,也是绝佳的思政教育素材。教师可以联系这些校友,向学生展示这些校友的抗疫视频、朋友圈文字、被采访发言等,引发学生对这些校友的敬意,激发家国情怀,进而坚定为母校争光、为国效力的信念,爱国理想也会变得具体、清晰。
不仅是那些冲在最前线的校友,本校的各位领导、班主任、任课老师,都在为抗疫实实在在地付出着。班主任们每天统计、上报各种数据,时刻传递上级信息,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居家状况;任课老师辛苦制作网课视频,克服种种困难完成线上教学、批改作业等工作;学校防控小组的老师们忙于消杀、摸排、隔离等工作,不辞辛劳。
在讲“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时,可联系各地各校为复课复学组织的实景演练,让学生理解:老师和我们都是群众的一部分,抗疫能取得胜利,并且一直会胜利,必须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是群众的一分子,都是创造历史的力量。
总之,思政课要想深入学生心中,必须要给学生足够的感性素材,讲好故事,寓理于“例”中,才能说服学生、打动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