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育人使命探析
——基于一段网络热传视频的分析
2021-12-29河北省教育厅刘凤彪
河北省教育厅 刘凤彪
不久前,网传天津一女老师在对违反课堂纪律学生的训话中,称以往学生家长不是高官就是富商,对子女教育上心、有素质,而本届学生的家长都是平民百姓,不懂事。她说:“你爸妈一个月挣多少钱?别怪我瞧不起你!××的妈妈一年挣的钱都比你妈50年挣的多,你们的素质能一样吗……”这位老师指责学生没家教,上课说话丢的是父母的人,说其父母没有层次,并让学生反思自己家长的素质。带有火药味、杀伤力的词句,让我们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的盛气凌人,无所顾忌。事情被曝光后,网上又传出疑似当事人的道歉信,解释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教育,担心将来学生不如父母,会出现阶层下移等。
视频曝光次日,津南区教育局即成立调查组,两天后,调查结果认定该教师言行严重背离师德师风,遂对当事人作出了相应处理。4月19日,教育部曝光8起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案例,其中就有这一例。
由于主管部门舆情处理得当,信息公开,只是掠起一丝微澜,很快便归于平静。但这一事件暴露了当事人的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念,应该成为教师成长过程中引以为戒的一个典型反例。我们不妨利用这个案例,抽丝剥茧,层层递进,对教师的育人使命进行深入探析。
一、教师教育行为的出发点
视频中这位老师语气严厉、言词凌厉、情绪激昂,说明她在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
但这位老师以家庭收入和家长身份作为评判素质的标准,这种嫌贫爱富、歧视学生的做法伤害了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向社会和学生传递的是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错误观念,严重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资格条例》《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要求。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已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教师有了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的权力。但实施教育训诫,不能肆意妄为,不能不有所顾忌。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作为上位法,规定了人格权遭到侵害时可以起诉侵害方。人格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诸项权利,和教育惩戒过程中可能触碰到的学生的种种权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行使教育惩戒权力时如何做到遵法守则、教育有方,需要认真研究。学校和教师应该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形加以研判分析,制定预案,避免陷于被动,避免触犯法律。这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新情况。
如果那位老师没有那些夹枪带棒的话,只是严厉一些,想必不会引发如此大的关注。在教育实践中,老师严词厉色,大光其火,这样的事情太普遍了,大家都能予以充分理解:
面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每一个负责任的老师都会及时指出、制止,都会对其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反之,对个别学习落后、上课不爱听讲的学生不闻不问,只是精心辅导有升学潜力的“好学生”,那才是失职渎职。
中小学生尚处于人生成长初期,贪玩、好动,对规矩、责任、未来等都还处于一知半解甚至懵懂无知的状态。作为家长或教师,必须给他们以约束,必要时甚至是惩戒,才能把他们培养成遵规守矩、知法守礼的合格公民,未来才能担当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一,教育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学生适合轻言细语、循循善诱,有的学生则必须厉言厉色、严格约束。只有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才是尊重教育规律。
二、教师教育行为的落脚点
老师的所言所行事关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事关教师集体形象和社会风气。上述这位老师显然用错了力,使偏了劲,玷污了教师育人使命的神圣性。
教师绝不能把收入、地位和素质、教养直接挂钩,而且这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即便是教育学生做到好学、上进,引导学生追求前途、未来,也不应该站在功利、世俗的角度去说教。学习改变命运,指的是通过学习提升了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素质和能力。教师教导学生以自身努力改变命运时,不应该把所谓的阶层变迁等负面概念灌输到未成年人的价值理念之中。我们的教育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们平时的教育语言就要围绕勇于担责、乐于奉献、善于创新的思想品质和常怀感恩、志向高远、不忘初心的家国情怀来遣词造句。这是新时代教师应该遵循的职责要求。
教育是传播思想、塑造灵魂的工作,政治性、原则性极强,极其严肃,饱含了文化的厚重感和人性的温暖度。教师的基本素养要求教师能够针对不同学龄、不同年级的学生传递不同深度的知识、信息,既不能不恰当地把社会阴暗面展示给学生,也不能不科学地把成年人的世界过早地传递给学生。视频中的女教师把学生家长收入、职位、单位性质和素质挂钩的错误言论以及道歉信中透露的社会分层等错误认知,不符合“四有好老师”的根本要求,有违“大先生”“引路人”的称号。
践行教育方针,恪守教育初心,必须在实现育人使命的过程中把握好以下三点:
首先,要在政治层面把握好育人的方向。这一点,决定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教育的永恒问题和根本问题。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的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那将是教育的失败。”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坚定这样的理想信念。这是教育的政治方向,是教师践行党的教育方针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育人使命的价值旨归,丝毫含糊不得。我们第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政治志向、理想抱负。用网络流传的阶层观念误导学生,显然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
其次,要在思想层面把握好育人的厚度。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从劳动中走来,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论述劳动的重要意义,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所以,教育在塑造精神品质、锤炼人格魅力的重要实践中,显然离不开劳动的思想意蕴和价值引领。教师的育人过程,要坚决摒弃等级、地位观念,抛却岗位、工种差异,帮助学生树立身体力行、追求平等、为民无我的思想观念。
最后,要在道德层面把握好育人的格调。人是道德的统一体,人的修养是无止境的,教师的成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素养能力,引导学生理性、规矩、诚实守信、敬畏职责、感恩社会,也要在终身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实现与学生的共同成长。孟子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称作是人生三乐之一。然而,享受教师职业的人生快乐,恰恰需要这些育人道德规范的支持。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不仅暴露了教师的思想水准和道德认知,也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视频中的女教师恶语伤人,甚至几次顺口吐出了脏话,使教育应有的人性温暖和人文关怀打了不小的折扣。
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教师在教授书本知识之时的敬业状态和精神面貌,以及在教授书本知识之外的一切言行,就是师德师风,就是对育人使命的践行。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必须履职尽责、谨言慎行,切实把握好育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道德性,争做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
愿我们的学生切实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愿我们的教师倾情献身于自己热爱的光辉事业。愿我们的教育如初生的朝阳蒸蒸日上、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