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抗“疫”志愿者的价值引领与实践培育
2021-12-29王玉,冀录
王 玉,冀 录
(沈阳工业大学 a.商贸学院;b.学生处,辽宁 辽阳 111003)
关键字:抗“疫”;志愿者;高校
0 引言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国家与民族遭受到重大疫情侵袭之时,志愿者们成为全民抗“疫”中的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不畏艰险,急他人之所急,解他人之所困,成为抗“疫”战场中一道闪亮的光,一把锋利的剑。他们的无私付出为抗“疫”工作提供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其中,高校青年学生又是这支志愿者团队中的重要成员,成千上万的青年学子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谱写了青春里最美的赞歌。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评价全国应对新冠肺炎战“疫”中说道:“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的答卷。”[1]
1 高校抗“疫”志愿者的内质特征
1.1 时代性:国家期许与使命担当时代鲜明
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壮大、富强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而在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承中,青年是永远的接棒人。高校青年学子战胜了救亡图存的时期、开创了建设国家的时代,正奋斗在强国富民的时刻,决不能被当前疫情所困,也绝不会因疫情止步。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高校抗“疫”志愿者就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2]时突出的优秀群体。高校抗“疫”志愿者不畏危险、勇当重任、迎难而上承担起当今青年的责任,承担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时代使命,这与国家对青年的期许高度一致,其志愿服务精神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1.2 融合性: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密融合
中华民族5000 年薪火相传,源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传承。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始终紧密相连,国家的发展,若离开了个人的努力,则会空洞,失去根基。个人的理想若是脱离国家的支撑,更是迷失方向,流于空谈。个人的理想只有同国家的理想同频共振才能实现自身的最大的价值。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非同寻常的“考试”,是对青年学子的重大考验,影响着青年学子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步伐。他们所表现出“尊重、奉献、互助、进步、友爱”的志愿者精神,无疑是将个人理念与祖国命运紧密融合在一起的现实体现。
1.3 创新性:志愿领域与服务形式丰富创新
在此次疫情中涌现出来的高校志愿者们,他们就地发挥自身的正能量,服务在抗“疫”的各个战场。有的协助社区、村部,有的为核酸检测的居民提供引导、疏通,有的为他人提供心理调节疏导服务,有的在寒风中站岗排查登记车辆,有的上门运送采集样本,有的制作疫情防控漫画标语,也有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制作宣传平台,还有在线直播各地防疫工作的同学们。他们敢于逆行,通过自身优势和特长,心系祖国,奋斗在抗“疫”前线。在此次的志愿服务中,高校志愿者们不但志愿服务领域全面,且服务形式丰富创新,出色地完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乡村与城市相结合的艰巨任务。
1.4 发展性:服务意识与团队组建发展进步
志愿服务意识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情态严峻,危险性极高。但在如此险峻危机之时,很多高校青年学子主动请缨为国家解危机、为社会做贡献。此次志愿服务意识提升迅速,这是我国“四个意识”的真正体现,是我国“四个自信”的真实写照,是执行“两个维护”的自觉行动。以往高校的志愿服务,大都是有组织、有目标、有计划、有项目、有周期、有范围、有宣传的统一行动。而此次抗“疫”中,高校青年志愿者们是自发报名、自行组建、自觉行动、自主学习、自动上岗、自愿服务。在国家社会需要之时,高校青年挺身而出,体现出高尚的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回报社会的服务意识,创造了极大的经济、社会、人文和精神价值,推动了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3]。
1.5 共情性:爱国精神与民族自豪深入共情
面对疫情这场大考,我国之所以能够迅速控制疫情,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这场战“疫”,是14 亿中国人风雨同舟、同力协契向病毒发起的全员战、阻击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是一场人民战争,要构筑起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线。”[4]高校志愿者就是这道坚固的人民防线代表。在国之危难时刻,高校抗“疫”志愿者们表现出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放在首位,将自己的同胞挡在身后,成为了保家卫国的英勇战士,彰显着必胜的坚定信念,表达出对祖国最深厚的情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体现。同时,高校抗“疫”志愿者们具备高度的民族自豪感,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经久不衰赋予我们的底气,也是我国优越的政治制度和精神力量赋予我们的自信。高校抗“疫”志愿者冲锋在前,不但展现了青年学子的爱国情怀,更加升华了共情氛围,带动了各界群众,增强了抗“疫”必胜信心。
2 高校抗“疫”志愿者的当代价值
2.1 淬炼担当,凝聚家国情怀自豪感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高校青年学子,不负众望,自发组建青春突击队,成为抗“疫”前线中耀眼的“志愿红”。他们不但增强了救援力量,满足了人民群众所需,将疫情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而且冲锋陷阵、不畏生死、无私奉献的精神,体现出浓厚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一方面,高校抗“疫”志愿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青年人的使命担当。他们在国家危及、群众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以忘我的精神奔赴在抗“疫”第一线,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士气,不负韶华,淬炼青春本色,彰显青春担当。另一方面,高校抗“疫”志愿者守望相助、披荆斩棘,彰显了民族真情,感染了社会各界人士,提升了国家认同感、彰显了民族自豪感。他们勇于挑战,坚定毅力,锤炼自我,展示出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让人心潮迭起,倍感振奋,塑造了国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2.2 传承文化,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是我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内质核心,其蕴涵丰富的处世哲学、人文精神、思想意念、道德法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逐渐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央。高校抗“疫”志愿者迎难而上、无私奉献、舍我其谁的精神境界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也是文化自信、文化传承和文化弘扬的彰显。一方面,高校抗“疫”志愿者赤心报国的家国情怀是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高度体现。从文化发展的本源性看,也正是文化认同支撑起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高校抗“疫”志愿者的融合性和共情性特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现实写照[5]。另一方面,高校“抗疫”志愿者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规律、践行“民胞物与”“民齐者强”的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这与志愿者互助、友爱、奉献、进步的精神高度契合。
2.3 联动合作,提升现代化治理效能
面对突发疫情,举国众志成城,攻坚克难。但疫情肆虐,防控阻击疫情中具有很多无法预知的突发情况,仅仅依靠政府应急救援难解当下之困。全国上下一盘棋,跟党走,以支援队伍为代表与政府形成联动合作,不但体现出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认同,而且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6]。其一,国家防控阻击疫情的系列工作和成效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再一次提升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认同感。中国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尽显大国担当。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全民战疫,尽显国家现代化治理效能。其二,高校抗“疫”志愿者同心协力、卓有成效的志愿服务展现国家较高的治理水平。高校志愿者与政府形成协同联动机制,一方面,政府为志愿者们提供了各项资源保障;另一方面,志愿者们在政府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下,高效运转,成为防控抗“疫”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这是科学防控阻击疫情的有效手段,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其联动机制和合作关系必将推动国家现代化治理效能的提升。
2.4 倡导道德,践行核心价值观理念
全国各地涌现出的敢担当、讲奉献的高校抗“疫”志愿者,是我国德育教育的优秀成果。一方面,他们用实际行动展现了社会道德价值。另一方面,他们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高校抗“疫”志愿者自发投入一线服务,从个人角度“为人民服务”,这种无私奉献体现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价值。其次,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更不怕生死,视他人的福祉高于自己,彰显了强烈的公民精神。最后,他们大公无私的事迹鼓舞了人民,带动了更多人士参与志愿服务,形成同舟共济、万众一心、精诚团结、平等友爱的社会氛围,这是践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现实体现,折射出人们在精神层面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向往和对核心价值的更高要求,有助于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5 消除壁垒,培育人类共同体意识
新冠肺炎疫情是每一个人的一场大考。在这次严峻的大考中,没有任何人能够置身事外。在疫情面前,人与人之间紧密相连、唇齿相依,形成了命运共同体。高校抗“疫”志愿者的积极行动诠释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个人与国家的依附关系,揭示了“大道不孤,天下一家”深刻道理,倡导了“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价值取向。高校抗“疫”志愿者平等相待、共赴危难、众心成城,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消除了区域壁垒,跨越了文明隔阂,在全社会推进了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进程,是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先行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3 高校抗“疫”志愿者的现实挑战
3.1 内在挑战
3.1.1 亲友担心牵绊,缺乏鼓励引导
虽然此次新冠肺炎病毒致死率不高,但其传染性极强,潜伏周期长,隐蔽性强。在全国强化防控事态下,仍有苗头,这对志愿者造成很大的挑战。很多志愿服务是直接接触到人群,亦或是接触到无症状感染者或患者。据调查显示,高校抗“疫”志愿者当中有很大比例的学生志愿者是因为亲友已经从事相关的防控抗“疫”工作,他们正是受到亲友的事迹鼓舞后而勇敢走向前线。虽然高校志愿者能够挺身而出,但是其家属朋友却非常担忧他们自身的安全。甚至很多高校抗“疫”志愿者的亲友直接反对他们走向一线。缺乏亲友的鼓励和引导,亲友的过多担心忌惮对高校抗“疫”志愿者造成很大的内在挑战。
3.1.2 缺少应急专业知识与应急经验
在某些领域,高校志愿者能够运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或兴趣特长进行志愿服务,但很多应急领域的志愿服务需要专业技能支持,如交通协理疏导、医疗辅助、心理辅导等。尤其在防控攻坚一线的志愿者们面临着应急专业知识匮乏的情态。如,在核酸检测现场,突然有人晕倒,应该如何处置。很多志愿者回答立即施救,如判断病人呼吸、脉搏,呼唤病人甚至做人工呼吸,这些回答并非正确。从急救专业角度来应对疫情期间突发情况,没有施救经验的志愿者应当立刻疏散围观人员,打120 电话报警或寻求专业医护人员施救。虽然高校志愿者专业领域广泛,但是却缺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对公共卫生知识、应急专业知识,尤其是传染病相关的防控技能、政策规定等缺乏一定的了解和经验。
3.1.3 缺乏实践经验,沟通能力有限
一方面,本次高校抗“疫”志愿者并非都是原高校的青年志愿者团队成员,他们很多是首次参加志愿活动,本身就缺乏一定的志愿服务经验。另一方面,高校绝大多数组织的志愿活动也并未接触到传染性极强的疾病类防控志愿服务。所以,此次防控抗“疫”志愿服务是对处世未深的高校志愿者一次严峻的挑战。例如,在居民进行核酸检测排队过程中,天气寒冷,大家排队已有一定时间,而经常有人要插队,此时沟通调解工作对于缺乏经验的高校志愿者是个难题。一旦处理不当,又会引发较大社会问题。所以,高校抗“疫”志愿者在人际沟通的能力和技巧有待提升。
3.2 外在挑战
3.2.1 缺乏保障保险机制
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之一[7],但此次疫情突发凶猛,扩散迅速,全国攻坚阻断疫情扩散,严抓防控治理,而在志愿者服务保障中缺失了必要的制度机制。尤其是在法律层面更是缺失有关志愿者权益的相应条款。虽然有些地区招募志愿者后,与志愿者签订了志愿服务的相关协议,但协议内容大部分为志愿者的职责范围、注意事项和提供志愿证明等,却缺少了志愿者必要的医疗和安全保障事宜。志愿者保障体系较为健全的地区向志愿者提供了告知风险、防护设施和规范培训。但这些都是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之前和之中的必要保障措施,缺乏志愿服务之后的保险措施。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既存在传染疾病的风险,也存在意外事故的风险,通过志愿服务保险措施解除后顾之忧,才能让志愿者和志愿组织更加规范有序地参与服务[8]。
3.2.2 缺乏长效激励机制
高校抗“疫”志愿者存在志愿服务效应临时化和短期化的现象,除了与高校学生自身学业时间有关之外,还与缺乏长效的激励机制有关。第一,此次疫情中,除了自发组建的志愿者服务团队,有些社区、村部招募的志愿者都是临时应急之用,虽然短期效应较强,但是却忽视了长期规划与效应。这些招募信息缺乏宣传和影响力度。第二,存在志愿者所报岗位与自己意愿岗位不一致的情况。这样使其擅长专业和技能不能得到良好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志愿者的积极性。第三,存在志愿者事迹宣传不到位,影响其辐射带动功能。有些高校并未深入挖掘本校学生志愿情况,有的也只是掌握初步数据,并未进行相关事迹的报告和宣传,也失去了一次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第四,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的待遇服务保障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埋下志愿服务不公正待遇或者纠纷的隐患,挫伤了志愿者的积极性。
3.2.3 缺乏信息协调机制
突发公共卫生事情的相关信息通常是碎片化的,其来源多元、观察视角分散且通常不完整[9]。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时,需要政府统一规范信息平台,一是专业性、准确性报道相关信息;二是严控舆情,在舆论中形成正确导向。一方面,虽然较多省市青联搭建了志愿者信息平台,但有些地区的支援需求信息并未上报。又有志愿者自发组建了志愿服务群,大部分建立了网络交流信息库,但应急志愿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值得商榷。这在时间紧迫、事态危机的时局下,由于缺少统一性、互通性、综合性的志愿服务信息平台会造成志愿者资源的浪费和志愿服务的成效降低。志愿信息平台与志愿者没有有效对接也是此次疫情志愿服务中的重要问题。另外,此次抗击疫情之中的志愿者与相关职能部门尚存较大的协调提升空间,在某些地区发生了多元领导、管理、指挥混乱的现象。一方面,高校志愿者是临时组建参与,多呈现出“各自为战”的局面。这造成了志愿者组织之间、内部之间协调程度弱的局面。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赋予志愿者的权力有限、岗位有限,造成了志愿服务资源的浪费。这些折射出志愿者组织结构弹性有限,错位管理和越位管理等诸多问题。
4 高校抗“疫”志愿者的实践提升
4.1 积极鼓励,创造丰富实践机会
疫情期间,高校青年学生勇敢争做志愿者的精神值得全社会敬佩和崇尚。其一,作为高校志愿者亲友,一定要给予积极的肯定。病毒潜伏久,传播力强,亲友的担心牵挂在所难免。不要直接反对打击其积极性,适当的叮嘱有助于提高高校志愿者的防疫警惕性。其二,要认识到高校学生能够在人民群众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是家庭和学校教育成效的最好证明,应积极鼓励,可以帮助高校学生分析自身优势和特长,为其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展示自身的人身价值。其三,家庭和高校要积极加强志愿精神的培育。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对子女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家庭成员自身要树立起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榜样。高校更要建设好志愿精神培育的主阵营,为学生搭建丰富的志愿服务平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2 强化培训,提升应急知识技能
专业培训是保障志愿服务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和基础。由于疫情严峻,时不我待,各地区抗“疫”防控志愿培训程度存在差异,但必要的应急培训不可忽视。第一,开展必要的应变知识和技能培训。如针对直接服务于疫情防控基层的志愿者,可模拟演示突发状况,进行有效对策的授课与演练。同时,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志愿者的创新意识。第二,针对技术性含量较高的服务岗位提供专业性培训,如语言类服务,要针对不同国家地区的习惯和语言风格做好防控疫情的解释和沟通工作。第三,强化人际沟通与交流技巧培训。志愿者自身要文明礼貌,恭敬待人,平时应多设计情景,多角度思考问题加以练习,提升应对能力。第四,进行必要的评估测试。并非只要志愿者抱有服务奉献之心就可以胜任某些服务岗位。进行必要的培训效果评价是杜绝因志愿者处理不当而衍生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这也将有助于衡量志愿者个人素质能力与服务岗位的匹配程度。
4.3 适度引导,尊重志愿发挥专长
高校志愿者接受高等教育,自身素质较高,能够合理的表达自身志愿服务岗位意向和诉求。一方面,各地区在招募志愿者时,根据实际需求将招募岗位信息和条件要求介绍完整,这样有利于引导志愿者的服务参与方向,提升志愿者服务岗位意向与岗位所需的匹合度。另一方面,各地区也要积极听取高校志愿者的岗位意向和服务诉求,创造条件为高校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的平台。充分尊重高校志愿者的志愿,帮助其发挥专业特长和能力技巧,有助于防疫工作事半功倍。
4.4 维护权益,健全安全保障体系
新冠肺炎病毒传染性强,阻击防控工作高压不可松懈,一线志愿者工作强度大,感染病毒的危险性高,志愿者的权益保障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健全志愿者安全保障体系势在必行。第一,强化志愿者人身安全保障。按时配备及更换必要的防疫设施,是对志愿者人身安全的最基本保障。同时,志愿者在服务中,应注意调节自身情绪和工作压力,量力而行。第二,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商业保险。政府应积极鼓励保险公司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为志愿者提供人身安全等保险保障。第三,充分调动公益人士、民间爱心团体、企事业单位为志愿者提供支持和服务,可以涵盖一定的慰问品或一定条件的社会福利等。第四,当志愿者的权益受到损害时,要及时应对,高效安抚积极解决问题,依法维护志愿者自身的权益。
4.5 多元协作,构建长效激励机制
长久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充分发挥志愿者功能的必要手段。针对高校志愿者,可以制定物质、精神、政治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其一,构建抗“疫”防控志愿者信息库,为高校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佐证材料。详细记录高校志愿者的服务时长、服务岗位和服务评价,对其抗“疫”防控志愿服务提供证明支撑。其二,高校和社会双重宣传学习。高校要积极搜寻和掌握学生抗“疫”防控事迹,利用媒体网络等进行适当的宣传和学习。社会媒介更要树立高校志愿者的良好形象,在有条件的基层,举办表彰仪式,仪式感会提升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肯定和赞誉程度,更能够激励高校志愿者服务持续化。其三,对于表现突出的高校志愿者提供一定的政治待遇。如破格火速入党、优先提干、报考企事业单位等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等。
4.6 整合资源,搭建信息协同平台
从此次抗“疫”防控的志愿者服务行动中来看,建议从政府层面建设一套完善的志愿信息协同平台。一是有效整合各项资源,协调多个部门机构协同运行。二是建设志愿者服务信息库和跟踪反馈机制,针对应急所需能够及时联络调动具备相应经验的志愿者高效开展应急服务。同时,针对专业性要求较高的服务岗位,从信息库中可以筛选符合条件的志愿者,实现高效对接。三是实现志愿服务信息和资源共享。一方面,有助于志愿者随时根据自身条件投入到适合的地区和岗位中;另一方面,有助于志愿服务岗位招募信息,便于调动潜在志愿者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四是实现规范化管理和统筹安排,便于统一协调志愿者,提升服务效能,避免资源浪费。五是实现政府与志愿者团队的沟通与协作。有助于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开展培训等工作。六是能够将志愿服务公益基金公开化,便于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