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高学生交流能力的策略

2021-12-29郑亚男

辽宁教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黄球白球红球

郑亚男

(大连市中山区东港小学)

数学课堂中的交流主要是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交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课堂上,有交流才能促进互动,促进师生、生生之间充分了解;有交流才能实现有效沟通,有效促进课堂生成,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课堂上,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交流热情;通过提供分组合作的机会,提升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提高课堂交流的效果。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交流热情

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时,鉴于小学生正处于以感性思考为主上升到理性思考为主的过渡阶段,他们虽然对待事物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有时显得思想上不够成熟。作为教师,应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被理解和尊重的。从中也需要明确学生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进而捕捉到学生的表达重点,通过有效引导,激发交流热情,使他们敢说、能说、会说,并逐渐爱上交流。同时,学生也会爱戴和尊重教师,喜欢教师的教学风格,进而喜欢上数学课。这样,学生也会在课堂上认真倾听他人的表达,进而积极、深度地思考,努力形成自己的交流内容。此外,教师还需要将自己看做是学生的一部分,与学生共同学习,走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共同交流来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一课时,对于问题:“分针从1走到了8,一共走了几分钟?”很多学生马上就举起了手。有一位学生站起来交流:“7分钟。”此时,我并没有指出他错在什么地方,而是走到他的身边,鼓励他说:“你确定吗?用不用再想想?”这名学生感受到了我对他的信任,通过积极的思考,他得出了新的结论:“应该是7个5分钟,一共是35分钟。”这时我说:“老师没太明白,为什么改成了35分钟呢?7分钟为什么不行?”这位学生说:“开始我想当然了,直接用了数字8减1,得出来了7分钟这个答案。实际上,分针在1的位置上,表示的是5分;在8的位置上,表示的是40分;应该用40减去5得到35分才对。”此时,这位学生已经完全理解了“分针的秘密”。我顺势引导学生去交流和讨论:“时针有什么秘密?”“秒针有什么秘密?”“时针、分针和秒针之间又有什么秘密?”在这样和谐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交流热情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他们畅所欲言,在讨论和思辨的过程中,互相质疑与鼓励,开阔思维,高效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二、提供分组合作的机会,提升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小组合作中,我们要在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之上,来进行合理分工,确定组长、记录员和汇报员等,并要求每个学生各司其职。一开始,组长可以是成绩好的学生,汇报员可以是语言能力强的学生,记录员可以是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对每一名组员的参与情况进行监督,了解组员的学习态度;报告员的责任是将小组讨论情况向教师和全班学生汇报;记录员的责任是简单记录讨论的过程合讨论的结果。当然,这些职位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作出适当地调整,最终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承担不同角色的机会,这样对学生交流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在分工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倾听是一项重要的交流能力。要使学生明白:如果你想让同伴倾听你的观点,首先要学会做一名听众,对同伴的表达要予以尊重。在分工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反思也是一项重要的交流能力。反思的作用是在小组的交流碰撞之后,内化思维并不断升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小组合作和交流就是利用这种差异,使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其他学生的结果和观点,来检验自己的学习结果是否准确有效。

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9的乘法口诀”时,我把所有的算式都写在黑板上,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展开小组讨论,让他们找出算式的规律。当完成讨论之后,其中一个小组派出了一名代表回答:“有一个乘数是1~9,越往下数字就越大;还有一个乘数是保持不变的,为9。”我及时提示:“同学们再想一想,除了这个规律之外,还能发现其他的规律吗?”很快,有的学生发现了乘积的变化,即后面的每一个算式的乘积都会比前面的算式的乘积少9。这样,学生在交流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合作学习,扩大了交流面,在思维的碰撞中,数学规律也逐渐被发现。

三、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提高课堂交流的效果

课堂交流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要保证有效进行,需要独立思考,还需要创新思维。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在与他人交换意见的时候,将自己的独到见解讲出来。教学中,生动的问题情境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广阔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中将思维引入数学知识本质的深处,深层面地去探究和交流,不断拓展思维的广度,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问题情境,需要在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时候将其交流欲望充分激发,使其能够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进而通过有效的交流与辨析,深化问题的本质,逐渐达成知识和能力的目标,提高课堂交流的效果。

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时,我创设了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摸球”的问题情境。在出示1号口袋(4白1黄),2号口袋(1白4黄)之后,提出问题:“从哪一个口袋里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大?”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了交流,大多数学生都认为1号口袋的可能性大,只有少数认为2号口袋可能性大,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也逐渐被认为1号口袋的可能性大的同伴所说服。有的小组自己做了5个纸球,以大一点的4个纸球为白色,小一点的一个纸球为黄色,展开了动手操作和实验,结果验证了1号口袋的可能性大的结论。这时,我继续抛出问题:“2号口袋如果再摸一次,摸出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为什么?一定摸到的是黄球吗?”这样的问题就具有了思维价值,学生在交流中逐渐深刻体验到:能大量重复试验呈现的规律不影响单次实验的结果。而后,我在1号口袋里,增加白球的个数,再次追问:“10个白球1个黄球,有可能摸到黄球吗?100个白球1个黄球,有可能吗?1000个白球1个黄球,还有可能吗?”(白板动态逐一呈现,形象生动)通过有效的追问,将操作活动“从形式引向实质”,不仅让学生对数学意义上的“可能”这一内涵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小概率情形在学生大脑记忆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巩固应用环节,我又设计了学生自己动手放球的游戏活动(利用白板交互式操作):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红球;任意摸一个球,不可能是红球;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红球。每一次放球结束都加入“小结性”提问:怎样放,摸到的就一定是红球?怎样放,就不可能是红球?怎样放,就可能摸到红球?如此,生动的问题情境呈现出浓浓的“数学味”,能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呈现,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丰富了对确定、不确定现象的体验,提升了课堂交流的效果。

猜你喜欢

黄球白球红球
可爱的黄球
可爱的黄球
一定、可能和不可能
概率中的摸球问题
概率与统计高考解答题考向
开心养鼠记
走迷宫
骗人的抓奖游戏
把握教学要求 凸显知识本质
“摸球”探究活动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