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疫情防控看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2021-12-29李光泽
李光泽
(辽宁省地理空间成果应用中心, 辽宁沈阳 110034)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像是一场“突击考试”,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我们看到了通过不同程度地利用大数据共享、数字政务、舆情监测和人工智能分析等手段服务于疫情防控决策和公众参与有所成效,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因工作疏忽或前期准备不足导致的技术短板,影响了疫情防控的效果。这次疫情检验了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水平,也为各地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和相关技术供应商提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机遇。
一、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由于智慧城市涉及到城市旅游、交通出行、就医教育、政务便民、商务运营、生态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智慧硬、软件的各层升级。不仅是城市发展所需,也是一个国家治理城市、城市与人生活的智慧集成,因此,在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大潮中,已经成为各大科技寡头们纷纷布局的新赛道,综合分析,从实际来看各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战略打法及布局。
百度:依托强大的知识数据与百度地图优势,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上重点发力交通与生活,以打通智慧城市交通及智能生活家居两端;
阿里:有着强大的互联网商业生态链、大数据与云计算优势。基于这一特点,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上着重打造基于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城市运算大脑和全面开放于生态平台;
腾讯:基于强大的中国社交帝国与腾讯云计算能力,则以互联网思维为落脚点,以腾讯云的产品和能力为基础,在智慧城市建设上从政务民生、数字政务出发,扩展到城市政务服务、城市文化旅游、城市交通商务等,重新定义未来城市的智慧服务、空间场景;
华为:以绝对的通讯与科技优势,重点构建城市的基础设施,做智能时代的”黑土地”,能同时提供云管端协同的新ICT产品与解决方案,实现云、物联网、视频、边缘计算等技术与AI的协同。
二、智慧城市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的作用
结合本次疫情和2003年SARS疫情可以看出,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在疫情应急处理方面(如信息公开、媒体传播、社区防护、感染人群追踪等)取得了显著进步,发挥了高效作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推进城市治理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手段创新,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此次的疫情之战中,各城市无论是在疫情的预防、治疗还是维持城市生活运转方面都已经有了更多的应对方式。“抵抗力”强的城市拥有较为完善扎实的智慧城市建设,也为疫情防控带来了积极意义。
1.在疫情防控领域
(1)基于智慧城市系统开发的健康码,提升了疫情防控中信息核查的效率;
(2)各类基于物联网、AI技术应用开发的测温机器人、无人配送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为疫情期间的城市发展提供便利;
(3)疫情信息采集系统实现城市疫情防控信息数据化、可视化。
2.在医疗领域
一方面及时同步疫情动态,科普权威医疗信息,避免谣言制造恐慌;另一方面通过协助医生快速问诊,帮助民众自查自检,部分程度上缓解了医疗负担;通过搭建远程会诊平台,借助5G网络、智慧屏、高清智能会议终端等,支持多地医疗专家通过视频分享病患的医疗档案进行诊断。
3.在城市交通领域
上线智慧交通平台,以数据为核心,深度融合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一方面,实现特勤车辆的全程绿灯通行服务,助力特勤车辆的优先通行,另一方面,实现高危车辆的实时可视、精准追踪。缓解交通拥堵,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大幅提升交通管理效率,助力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双管齐下。
4.在社区建设领域
推出红外、AI等智能测温仪实行无接触出入口控制;上线社区管理平台,实现用手机智慧健康打卡、访客登记、数字巡查、快速上传下达等。
5.在民生和政务建设领域
通过上线“新冠肺炎病例曾活动场所”专题地图”和各类线上服务小程序,不仅让群众实时、便捷、地查看到附近多远距离内有多少确诊病例,远程向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免费在线网络问诊,也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准确依据,便于遏制疫情扩散及社会恐慌,安抚群众情绪。
三、智慧城市在疫情防控中暴露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在此次应对疫情中,各个城市都表现出了不同的亮点,展示出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的成果,但是一个智慧化的城市不仅需要数字化技术,还需要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或创新概念,将其中城市各板块的系统和服务打通。当前,各省市虽然都建设了各类平台,但如何应用好数据,实现数据和平台价值才是管理者现代治理能力的体现。因此,在疫情初期,各地城市也出现许多问题。
第一,疫情初期,网络和地方谣言众多,如慈善捐款不透明,信息应急处理、公开机制仍有待完善。
第二,不同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数据呈现“孤岛”形态,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的数据流转难以实现,某些政府内部、政府部门之间、区域政府之间缺乏了数据共享的机制,数据亟需高效整合;一些政府部门和基层组织在采集疫情相关数据时仍然采用人海战术,在疫情这样的突发状况下,缺乏数据共享机制的弊端集中显现,加重了疫情防控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
第三,个别地区不顾实际情况实行一刀切政策,交通管制实行全红灯方案;社区出入禁止一切外来人员进入;信息登记机制僵化等。
另外,此次疫情中广大农村地区仍使用大喇叭、纸质表格,上门查证,效率低下,智能产品下乡进程有待加快。
四、影响智慧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原因是综合性的,如,虽有政府大力引导、市场积极参与,但顶层设计脆弱、落地难,盈利模式不清晰;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大,但信息基础设施方面重视硬件建设、忽视市场需求、面向应用开放程度不够;城市感知与数据采集的系统建设进步明显,但数据共享困难,因部门条块分割问题而出现门槛更高、接口难的巨型信息孤岛,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1.标准体系方面
即使是小范围的项目,也会涉及对政务、公共管理、生产、生活各方面数据的分析及复合场景的融合,目前不同领域在端到云连接协议、通信组网、数据模型属性、端到端安全、测试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并不统一,形成具体项目落地中的一大壁垒。
2.产业生态方面
物联网涉及面广,单个主体无法完成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城市比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更加强调产业生态。当前物联网和智慧城市落地过程中信息不对称仍较明显,产业链供求双方没有高效对接渠道,也没有形成丰富的开发者群体,使得大量具体应用落地难度较大。
3.商业模式方面
国内外已实践过多种智慧城市的商业模式,但偏重于投资和运营中如何分工、成本承担模式,对于参与各方获得收益的探索仍不清晰。实际上,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具备一定的盈利能力,让参与各方有持续的回报,这方面需要探索丰富的服务和个性化体验,以及从智慧城市中的各类数据中形成收益和增长点,释放数据价值。
五、智慧城市建设问题解决途径
1.完善配套法律法规制度
智慧城市建设属于创新型举措,与之相匹配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存在数据采集和所有权方面的问题和漏洞,很容易损坏公民权益。因此,要以法律制度为依据,对公司、个体、政府权益和义务等进行明确。完善信息开放共享及协同应用方面的制度,实现信息的科学利用和开发。建立公民数据和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确保市民在医疗、政务等方面的隐私。
2.提升科研水平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提升科研水平,熟练掌提与之相关的核心技术,建立完善的软硬件设施等。该过程中,既要注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开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应用技术。政府和相关部门要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培育地区集群产业,结合市场需求,给予激励引导,实现技术创新,加快智慧城市建设进程。
3.保障信息安全
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对智慧城市建设方案进行科学比对,将信息安全防范工作落实到位,保障信息安全,以免出现未经授权使用情况。与此同时,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还要努力做好技术攻关,掌握大量原创技术。引入不同的资源和服务公司等,针对医疗、交通等不同领域工作,安排专业部门及公司等负责,通过分散的数据形式,保障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安全,从根本上规避智慧域市建设过程中的各类问题,丰富智慧城市功能,达到良好的智慧城市建设效果。
4.探索智慧城市建设评估机制
结合区域背景和智慧城市建设要求,探索相关评估机制,应用到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以免盲目追求域市智能化及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的应用,忽略智慧城市建设效果及质量等。政府和相关部门要与专业公司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严格执行建设投入产出比测算工作,以此为依据,使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务实,便于政务开展,提高城市居民幸福指数。
六、结论
智慧城市是一个由点及面的过程。对比杭州、上海、深圳等城市在这次疫情中的突出表现,武汉与部分城市之痛在于,目前各个城市数字化的功能点才初现功用,城市各板块与相应产业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应用方面水平层次不齐。更重要的是,没有完善的整体解决方案,各板块自成系统,互不联通或联通不畅,难以产生1+1大于2的效应,城市智慧的作用发挥不全面。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出现时,行动上“脑梗塞,肠梗阻”。从另一方面看,此次疫情也倒逼了智慧城市与数字经济的建设进程。智慧城市对未来的城市治理,无论在技术还是方法论上,都需要长期艰苦的实践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