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民办院校大学生劳动观培养途径及评价方法

2021-12-29张玉娜

林区教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劳动大学生教育

张玉娜

(黑龙江工商学院,哈尔滨 150025)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劳”字之增,体现出劳动观在育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而大学生的劳动观正确与否,不仅会对他们大学期间成长成才有直接影响,还会对他们毕业后的就业有间接影响,更会关系到他们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价值观念、劳动精神风貌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形成。劳动观的培养是发挥劳动育人功能,促进新时期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各类劳动过程中真正理解“劳动美”,能够主动投身在脱贫攻坚一线,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一、新时期民办院校大学生劳动观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让他们认识到实现人生价值必须依靠劳动,大学生劳动观的培养是我国青年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方面[2]。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把劳动观培养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层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形成教育合力,紧密结合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和新时期学生生活实际,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观培养体系,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就业观、创业观,实现有价值的人生[3]。

(二)大学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力军

劳动观教育,可以让大学生立足实践、认识世界、探索真理、不断完善自我。因此,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把握育人导向,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中去,既有助于劳动品质的养成,又有助于在劳动实践中成长成才,服务社会,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4]。

(三)大学生应树立知行合一的劳动观

一是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坚定劳动观的养成。二是鼓励大学生以人民群众为师,深入基层一线,在劳动过程中“自找苦吃”,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又能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更能提升大学生实现理想及抗挫折的能力,能够实现知行合一的劳动观。

二、新时期民办院校大学生劳动观的现状

不同时代的大学生都有着自身的特点,民办院校的教育要顺应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劳动观培养也不例外。当代大学生多是“90后”和“00后”,他们劳动观念淡薄,缺乏劳动习惯,这些都与其成长环境、教育经历及个性特征等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市场经济多元化对劳动价值观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劳动观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市场经济多元化的影响下,劳动价值观也随之产生变化,市场经济对社会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使很多大学生在进行劳动的过程中会考虑对自己是否有利,有的会考虑金钱和名誉的利益,只有各方面都对自己有利,才会选择进行劳动。有的大学生在参与学校劳动、社会实践、三下乡等劳动时也会考虑是否有学分,这些现象都是因为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二)劳动态度消极

现今的大学生生活在我国快速发展的新时代,“90后”“00后”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生活条件优越的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溺爱使他们缺乏劳动观念,造成劳动态度消极,对劳动认识不深刻,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愿参加集体劳动,拈轻怕重、眼高手低、自理能力低下等情况较为普遍,而这种消极的劳动态度,也会影响到平时的学习生活,学习本身也是一种脑力劳动,如果没有积极的劳动态度,没有刻苦的学习精神,就会出现学习、生活和工作不上进的情况,对以后就业也会起到不良影响。

(三)劳动观念淡薄

1.学校方面

学校作为教育场所,除了知识、技能的教育外,还肩负着对学生思想观念、人格发展等方面的教育责任。中小学教育大多以成绩和升学率为主要目标任务,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时间,教师和家长不支持学生参与任何形式的劳动,这就使学习和劳动形成了对立关系,在学生劳动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出现了偏差。因此学生从小就缺乏实践劳动,更不可能上升到劳动观的养成。现阶段,民办院校没有广泛开设相应的劳动实践课程,大部分都是专业实习实训、第二课堂、志愿服务或社会实践,都是以单一的体力劳动代替劳动观的培养,这种单纯的体力劳动不能达到劳动观的培养要求,不能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机结合起来,还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探索建立完善的劳动观培养体系,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2.家庭层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环境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是学生出生后面对的第一个环境,也是最主要的生活场所,家庭中的氛围、父母的教育方式等都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当然也包括劳动观的形成。但是,现在的家庭教育大多数趋于唯成绩、唯升学、唯就业的“三唯”现象,家长从小的家庭教育就将劳动观推向了边缘化。又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呵护,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不让孩子吃一点苦,不舍得让他们参加社会实践和劳动实践,由于劳动能力的欠缺,致使大部分学生不能体会到别人的辛苦,不能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出现互相攀比、铺张浪费等行为。

3.社会层面

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和劳动价值观的不同,大学生对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认识也有所偏差,认为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优越,很大一部分学生是从二者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差别来区分的,这说明他们没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一切劳动,不分高低都是值得尊重和鼓励的。再者,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思想,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也给大学生劳动观的培养带来消极影响。

4.学生个人因素

由于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环境的影响,大部分学生从入学起就没有受到系统的劳动观的培养,这会让大部分学生产生好逸恶劳的思想,认为劳动与自己无关,因为劳动或是不劳动不会对毕业产生影响,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在校期间逃避劳动,连简单的生活劳动技能都欠缺。例如:大部分学生的寝室卫生脏乱差、不叠被子、脏衣服代洗等,这种淡薄的劳动观在生活上反应为好吃懒做,在学习上就会形成遇到困难望而却步,在考试或是毕业论文上弄虚作假,想走捷径。实践证明,会劳动、爱劳动、勤劳动不仅不会影响学习,反而能够促进学习,更有助于学生个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新时期民办院校大学生劳动观的培养途径

将劳动观培养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丰富、拓展劳动观培养实施途径。

(一)构建和完善学校劳动观培养体系建设

1.优化学校课程设置

将劳动观培养体系建设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形成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民办院校为例,根据学生年级特点分阶段开展劳动观教育,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制定“分层实施”的劳动实践活动。对于大一学生,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对劳动观教育的引领,在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同时,培养与专业相结合的劳动兴趣。对于大二学生,要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技能竞赛等,重视培养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在劳动中拓展劳动能力。对于大三学生,要着重开展专业实训、专业服务,帮助学生积累职业经验,为大四实习做好实践准备。对于大四学生,注重社会实践、劳动技能、劳动情怀的培养,提升就业创业能力,为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择业、创业打下夯实的基础。

2.思政教学与劳动观培养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

协同推进思政课教学与劳动实践的有机结合,把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劳动育人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在思政教学中不断强化劳动观的理念,能够让大学生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在增强思政教学时效性的同时,又能强化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也能将劳动育人的效果与培养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能力等社会大课堂有效结合。通过大学生“西部计划”“三支一扶”“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性劳动,让学生在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和人生梦想。

3.上好专业实训课和各项劳动实践课

教师应言传身教,以身作则,首先教师应重视实践劳动锻炼,要把专业实训课和劳动实践课紧密结合起来。其次,利用社会劳动教育资源,把专业实训课开到企业工厂、社区村屯等场所,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习实训、劳动实践,开展好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类课外学术科技大赛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增阅历、长才干、知荣辱、坚意志、熟技能、懂感恩。

4.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开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技术研发中心、商业应用平台,发挥“双师型”教师、名师工作室、优秀校友等优势劳动培养资源,将劳动观融入社会服务体系,主动拓宽劳动观培养途径的多元化。“双师型”教师要充分利用实践基地上好劳动实践课,把专业实践与劳动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带来的成就感,达到“劳,勤也”的目的。

(二)强化劳动实践,创新劳动形式

在劳动观教育内容上,依托大学生“第二课堂”、志愿服务等形式,结合丰富的劳动文化,开展大学生劳动观的培养教育。劳动实践要重点加强和改进,劳动实践要有新创意,尤其在信息发展的新环境下,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突破传统模式。实行德育实践学分积累与转换等制度,设计以岗位胜任力为特征的劳动观实践教育内容,提升劳动观的实效性和学生的获得感。

(三)校园文化建设中也蕴含着劳动观教育的契机

以主要纪念日、节庆日、寒暑假、主题活动等为契机,开展丰富的具有“趣味”性的劳动活动,发挥团学组织和大学生社团的引领作用,鼓励和支持他们开设劳动实践相关活动,营造劳动光荣的时代风尚、打造独特的劳动文化品牌活动[5]。

(四)宣传榜样的力量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加强朋辈引导和教师率先垂范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氛围,宣传推广大学生身边的典型经验,积极宣传劳模英雄和模范教师先进事迹,大力宣传他们勤俭、奋斗、自强、奉献的精神。通过榜样的引领增强学生的奉献意识、服务意识,培养学生的意志和品格,进而实现人生价值。

(五)正确的劳动观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作用

伴随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竞争也日益激烈,而正确的劳动观对大学生就业择业、创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正确的劳动观能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促进就业。二是正确的劳动观能够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提高就业积极性。三是正确的劳动观能够促进学生正确认识劳动价值观,摒弃劳动偏见,促进基层就业。四是正确的劳动观能够为学生创新创业打好坚定的劳动实践基础。

(六)在“读、写、讲、用”四维一体文化育人中培养大学生系统的劳动观

一是通过“读”原著诵经典,引导学生刻苦读书学习,构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二是通过抄原文“写”感悟,引导学生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激发学生内在精神动力,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三是通过“讲”理论谈体会,分层分众组织开展劳动教育的相关宣讲活动,弘扬劳动价值理念。四是通过学以致“用”,将内化的劳动价值观外化于行,使大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涵养、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读、写、讲、用” 四维一体文化育人活动中,劳动观能够与理想信念教育的铸魂作用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相结合、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塑造作用相结合、与身边典型的示范作用相结合,所有的文化元素都融入劳动观,传递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健康的生活情趣,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劳动观,并自觉地转化为实践行动。

四、新时期民办院校大学生劳动观的评价方法

(一)民办高校学生劳动观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既可以促进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也是对培养途径是否合理的检验。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也有助于发现劳动观培养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劳动观培养模式。因此,民办院校可依托“第二课堂成绩单”“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等方法,以评价的方式促使劳动观培养体系的完善。

(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运用大数据、云平台等技术,全面客观记录学生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评价,建立共识、激励机制、审核制度。组织开展劳动成果和劳动技能展示等活动,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和反馈功能,将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先、优、模”的重要参考和依据[6]。

(三)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使网络评价方法也迭代迅速

信息化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做到监测劳动实践的全过程,另一面可以使用相关APP进行实时的劳动测评。最后,也可委托有关专业机构,定期组织开展关于学生劳动素养状况调查,注重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等方面的监测。发挥监测结果的示范引领、反馈改进等功能。

基于上述方法,在各项劳动观评价建设与信息化共享中,劳动观评价的方式方法不局限于书面,也可以依托网络平台开发线上劳动活动发布及劳动素养测评系统,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可随时发布劳动实践活动、生活劳动、志愿服务等的劳动信息,可供学生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完成劳动项目。同时也为教师提供参考依据,进行精细化管理和跟踪指导,在提高教师对学生劳动项目、劳动过程的监测效率的同时又能随时指导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

猜你喜欢

劳动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