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五种意识

2021-12-29王丽丽

辽宁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协作规则意识

王丽丽

(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小东校区)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通过开展各种班级活动,运用指导、组织、督促和激励等方法,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学生在班级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和活动任务,为实现班级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职能活动。良好的班级管理,不仅能为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基础,更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为了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实效性,教师应在工作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文明意识、协作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一、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所谓“规则意识”,是指人发自内心的、把规则作为自己的行动准绳的意识。比如,遵守法律的意识、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等。规则意识不仅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更是文明社会中每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素养。离开了规则,无论是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还是社会生活,都将无法规范有序地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需要从未成年人开始。一方面,规则意识是做好学校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成型,具有可塑性,良好的规则教育可以为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么,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呢?

(一)进行规则教育

教师可以通过班会课、晨会课对学生进行规则教育。一是要求学生遵守学校规则,如上课时注意听讲、不随便讲话,就餐时爱惜粮食、保持安静,活动时积极参与等;二是要求学生遵守家庭规则,如尊敬老人、体谅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三是要学生遵守社会规则,如出行时遵守交通规则、交往时注意礼貌待人、游玩时爱护公共设施等。

(二)通过活动育人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活动教育学生,从而把枯燥的书面文字变成生动的现场展示,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真实的感受,形成真实的认识,从而优化教育效果。例如,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时,可以组织他们到交通法规体验园里,体验交通法规及其重要性;有条件的甚至可以组织学生到十字路口现场观察,让学生看到遵守交通规则的人都很安全,而极个别随意横穿马路甚至闯红灯的人不仅自己处境危险,而且影响了他人的出行,破坏了交通秩序。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亲身感受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三)培养良好习惯

教师要引导和督促学生把所学到的规则知识应用到日常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带动身边的人共同遵守各项规则。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内化为素质、内为化为行动,更能让更多的人掌握规则、遵守规则。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就餐习惯,学校开展了午间就餐专题教育活动,明确提出了有序(不争抢)、节约(不浪费)、安静(不讲话)、整洁(不污染)的要求。首先,班主任为学生逐一讲解了这四项要求的含义,引导学生切实领会,明确就餐规则。然后,在学生午间就餐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联系前面提到的四项要求进行适时的点评,既表扬表现好的,也提醒有待进步的。这样做,让学生产生切身的体验,加深对有序、节约、安静、卫生的理解,并把它们牢记在心。最后,在学生就餐结束时,教师又对学生就餐的整体情况进行总结,既指出优点,也提出需要改正的地方,并要求他们把这些要求更好地落实到今后的就餐活动中,甚至落实到家庭就餐及外出就餐中。

二、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身体和心理还不成熟,具有可塑性。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提高他们的文明素养。

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要从日常的点滴抓起。例如:在生活中,要引导学生逐步做到按时作息、讲究卫生、尊敬师长、平等待人等,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奠定基础;在学习中,要教育学生注意听讲、积极发言、独立作业、尊重他人等,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们学好各门功课及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活动中,要教育学生遵守规则、注意安全、关爱同伴、团结协作,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活动习惯,确保活动安全、顺利、圆满的进行。

有一段时间,笔者班上少数学生不注意环境卫生,常随手把垃圾扔在教室内外。为了改变这种现象,笔者进行了专项整治。每天早上,在值日生做好晨间值日工作之后,笔者带领全班学生对教室内外进行全面观察,引导他们感受整洁美观的环境是多么的赏心悦目。每天中午和下午,笔者组织他们再次进行观察,如果环境仍然很整洁,就提出表扬,强化学生维护环境卫生的意识;如果环境不够整洁,予以批判。经过一周的努力,教室内外的环境变得整洁了,乱扔垃圾的现象不见了,学生的文明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协作意识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协作意识的核心是协同协作,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统一。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缺少玩伴,因而在入学前一般都缺少协作意识。入学后,良好的协作意识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尽快加入班集体、融入班集体,更能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实践证明,协作意识很难通过单纯的语言灌输培养。它需要通过各种活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共同完成任务,对各种结果的经历,成果的分享,责任的共同承担等方面去培养。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开展集体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懂得互相关爱、互相帮助,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例如,通过小组竞赛、集体性游戏活动等引导学生亲身感受与同伴合作的重要性,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并强化同伴协作意识。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笔者曾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过一次“两人三足跑比赛”。这次比赛不仅要比速度,更要比动作的协调性。对每组参赛学生来说,只有动作协调,速度才能更快。在赛后总结谈话中,笔者不仅回顾了比赛过程,更强调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一个人在家庭、集体和社会中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责任意识是一种自觉意识,也是一种传统美德。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责任意识的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的是公民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孟母三迁”讲述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卧冰求鱼”阐释了子女对父母的孝敬责任。因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作为子女,要关爱、理解、体谅父母,尽到对父母的责任;作为学生,要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光,尽到对班级和学校的责任;作为公民,要热爱祖国,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尽到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与此同时,作为个人,还要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尽到对自己的责任。

学校组织开展“感恩亲人献爱心”主题教育活动,要求学生回家帮助父母及亲人做力所能及的事,表达自己的爱心、孝心和感恩之心,尽到做晚辈的义务。在后来的专题交流中,学生纷纷交流了自己的做法。他们有的帮助爸爸运送货物,有的帮助妈妈洗衣服,有的帮助爷爷干农活儿,有的帮助奶奶做饭。不仅如此,学生更畅谈了自己的深刻体会,父母不容易,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为家庭、为家庭的所有成员分担任务。因此,作为子女要尽力为父母减轻负担。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不仅感受了亲人的辛苦、生活的不易,更尽了自己的一份责任,表达了自己的感恩之心。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主动开展创新活动的观念和意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作为肩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责的建设者、接班人,青少年学生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是要帮助他们了解创新的概念。本质上讲,创新是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发明创造代替原有的、陈旧的、落后的思维方式。二是要引导学生掌握创新的意义。从小的方面来说,创新可以为个人带来更大的方便和更多的收获;从大的方面来说,创新能够促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三是要启发学生懂得创新的方法。包括勇于打破旧有的条条框框,不默守陈规,积极开展求异思维,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等。四是要给予学生创新的机会。可以开展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专题创新活动,也可以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创新,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例如:开学初,在教室环境布置中,笔者班级四个组的学生对教室图书角、卫生角、中队角和荣誉角分别进行创意布置。中队角配了一幅标语“五星队员,我们的目标”;卫生角摆放了卫生用品,配了一幅标语“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荣誉角不仅陈列了班级和个人获得的各项荣誉,还摆放几盆盛开的鲜花;图书角的布置最具特色,不仅布置了各种图书,还配上寓意深刻的背景画。这次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教室学习环境焕然一新,更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班级管理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等特点。良好的班级管理是学科教学及各级各类课内外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因此,教师应深入研究班级管理工作,通过对学生规则意识、文明意识、协作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切实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实效性,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协作规则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鲁渝扶贫协作进行曲
扶贫协作中的山东力量
监督桥 沟通桥 协作桥
奥斯卡的规则变了!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让规则不规则
意识不会死
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