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高校德育方法创新研究

2021-12-29岳嵩

南方论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教育者德育时代

岳嵩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9)

微时代是以信息的数字化技术为基础,使用数字通信技术,运用视频、音频、文字、图像等多种方式,通过新型、便捷的显示终端,进行以实时、互动、高效为主要特征传播活动的新的传播时代。[1]在微时代背景下,传统德育方法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心理发展等方面的变化不相适应,必须在实践中探索和创造新的方法才能有效回应时代的发展和挑战。

一、微时代亟须创新高校德育方法

(一)微时代对传统德育方法的挑战

传统高校德育方法多是单向的灌输式教育方法,注重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的灌输与宣讲。德育工作者通过课堂教学、个别谈心等方法,对受教育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改变其原有认知,提升其思想境界。这种教育方法在一定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传统德育方法较少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心理需要,很少与学生进行平等、亲切的沟通和交流,否定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育者的作用绝对化。正如美国哲学家杜威所说:“普遍的即外部的灌输,不仅不能促进反而限制了智慧和道德的发展。”[2]

由于微时代的到来,青少年群体已经普遍形成了网络化的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惯,他们不断尝试用互联网上碎片化的知识和经验来形成自我对信息的内部加工,建构对事物和现象的自我认知,挑战简单说教的权威。同时,由于网络是一个没有边际的世界,各种价值观念在此汇集交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又缺乏生活阅历的大学生往往陷入选择困境,容易在思想和价值取向上迷失方向。毋庸置疑,在微时代,当外在他律机制和其它约束机制作用下降时,传统德育方法必将弱化其实效性和感召力。

(二)微时代对高校德育方法创新带来了机遇

1.增强了德育方法的实施效果,提升了德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一方面,互联网交互性、平等性的特点,打破了传统德育自上而下的单向价值传播方式,塑造了平等交流、民主互动的网络生存空间,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者的德育理念和工作方式,确立起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尊重意识,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不仅可以主动获得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而且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评论员。这种参与性和互动性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德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另一方面,网络多媒体技术将声音、文字、动画、视频影像融为一体,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听觉感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升。网络的多种展现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求知欲,从而使教育内容更好地渗透到学生内心,通过内化的方式实现其思想质的转化和飞跃。

2.拓展了德育的空间和渠道,促进了德育方法的创新。

网络的出现拓展了高校德育的空间和渠道,为高校德育运用网络载体提供了可能。在空间上,互联网能够有效整合学校和教师构成的有限教育空间,高校德育的网络化改造逐步实现,从而可以使高校德育在很大程度上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将网络作为高校德育的有效手段,既能够充分占领大学生教育的时空,也能使高校德育更具实效性。在时间上,借助于网络,高校德育的开展将突破时间的限制,不仅限于课堂和宿舍,德育的开展可以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关怀。

因此,运用网络进行高校德育不仅是可能的,而且还具有现实中的德育所不具有的优势,为高校德育带来了新的展现方式,创造出一些前所未有的德育方法,促进了德育方法的发展和创新。

3.丰富了德育手段,实现了德育方法的现代化。

传统德育手段单一,主要依靠正面的宣传教育促使德育对象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由于这种手段缺乏多样性,效果难以彰显,日益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网络的信息量、传播速度及影响力远远超过过去任何一种传播手段。微信、微博、QQ、抖音等工具,拓宽了高校德育的途径,成为微时代开展德育的有效手段,为德育方法的现代化提供了可能。

借助于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可以对大学生感兴趣的时事热点问题,加以正面的宣传和教育;同时,借助网络的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传统德育的网上直播,使传统的德育手段与网络有机结合,通过创设真实环境使学生在虚拟的声音、感触及仿真的三维图像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效果是传统的德育手段所无法比拟的。由于融入了多媒体技术、远程教育技术、虚拟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得原本比较枯燥抽象的教育内容,开始走向立体化、动态化、超时空化,大大增强了德育内容的可接受性。

二、创新高校德育方法

在微时代,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从当今高校德育的特点和实际出发,结合微时代的要求,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突破传统德育思维定势,借鉴、探索和创造出符合时代特点的德育方法,实现德育方法的现代化。具体有以下方法。

(一)互动交流法

互动交流法是指教育者通过微信、微博、抖音、QQ等新媒体与学生进行实时交流和对话的方法。借助网络即时交互的功能,能够在瞬间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同时交流。为使在线交流和思想沟通深入而有效,就要做到内容的贴近性、情感的交融性、方式的引导性和过程的互动性。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第一,网上对话法。教育者应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充分利用网上谈话、聊天这种轻松活泼的形式开展教育,主动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这种自由而有效的交流和互动过程,可以使教育双方产生思想碰撞,在碰撞中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

第二,网上讨论法。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在微时代,借助互联网,“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的积极作用更能充分地展现出来。网络上的平等交流消除了面谈时的紧张和焦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教育者还可以结合时事热点和学生的思想状况,组织专题讨论,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第三,网上咨询法。目前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越来越多,很多学生依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愿走进心理咨询室。互联网开辟了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崭新渠道。由于网络的交互性和虚拟性,大学生容易向咨询者敞开心扉,教育者可以和学生进行自由而有深度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心理诉求,从而帮助其排解压力、疏导心理。

(二)寓教于乐法

数字娱乐法是指教育者利用数字娱乐巨大的情景吸引性、思想的渗透性等特点来对教育对象进行潜移默化影响的方法。德育内容理论性强,较为抽象和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往往不高。微时代的到来为创新德育教学提供了契机。我们完全可以借助网络的特点,对德育内容进行合理的数字化、娱乐化改造,德育内容的数字化、娱乐化改造可采用多种形式: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问题回答、价值澄清法的情景选择,都可以借助数字手段,使之更为形象、生动,更具有趣味性。随着微时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德育的数字化、娱乐化将会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

(三)关怀模式法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诺丁斯提出了关怀理论。诺丁斯认为,“作为人类成员才需要关心和被关心”,[3]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关心孩子,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她强调道德教育中的情感因素,认为教师应当与学生进行真诚、平等的对话;教师应当淡化职业角色,教师不仅是帮助者,更要成为关心者;给学生创造“关心”的机会,在关心的行动中学会关心。笔者认为,微时代的高校德育可以从诺丁斯的关怀理论得到重要启发。

当前,青少年网络成瘾及违法犯罪问题已成为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一方面,在我国现实教育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育者歧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在学校教育中成为“边缘人”。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个人内心的渴求。这部分学生由于其学习成绩的影响,其心理需求在现实当中遇到重重阻力,就有可能转向网络以实现其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另一方面,有学者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中发现,不少学生是由于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孤独、缺少朋友、当有困难时也无人倾诉,所以寻求网络世界中的情感寄托。因此,借鉴诺丁斯的关怀理论,教育者在平时对差生、网络成瘾的学生多一些关心,想方设法走进这些学生的内心世界,用学生的眼睛去观察,用学生的心灵去感受[4],与这些学生经常展开真诚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让学生体会到教育者的关爱和温暖,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网络成瘾、网络违法犯罪的发生。

(四)价值澄清法

微时代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加剧了学生内心的冲突。笔者认为,价值澄清法是提高学生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能力的有效方法。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拉思斯、西蒙、哈明提出了价值澄清理论。他们设计了价值澄清过程的七个步骤,涉及选择、珍视、行动三个方面的内容。

运用价值澄清法时,首先要选择与家庭、健康、学习、工作、爱情、性等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承载着道德方面的价值。其次,学生要从教师介绍中熟悉所选问题和活动内容,并深入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此外,在活动和讨论期间,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始终在没有外部压力、暗示的状态下回答问题,他们的所有观点都会得到同样的尊重,教师完全处于启发诱导的地位。[5]

价值澄清理论提供的澄清策略和方法十分丰富,如价值观投票、填写名片、角色游戏、时光日记、20件喜欢做的事情、生活的馅饼、价值观投票、填写名片、价值观地理、群体谈话等。这些策略和方法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也可以在校外活动场所、家庭中进行,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价值澄清法强调“生活、实际和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自由,加之通俗易懂,便于在学校实践中推广运用,因此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猜你喜欢

教育者德育时代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品读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