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情境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亲和性提升研究
2021-12-29傅佳愈
傅佳愈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福州 350108)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有效的思政教育,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更有利于规范学生行为、树立远大理想,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国家意识[1]。因此,如何依托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开展高质量有效的思政教育宣传,是当代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尤其是在5G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为新媒体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新媒体具有多元、开放、共享和海量的传播优势,有效地打破了传统线下教育对于活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解决了传播范围窄、成本高、时效性差等问题。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思想传播的影响力、感染力、吸引力,为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平台、拓宽了渠道、拓展了空间。因此,如何在5G技术变革驱动下,进一步把握新时代高校校园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规律,依托“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提升教育的亲和性,是实施高质量思政教育的关键。
一、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现状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已逐步融入了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社会实践和大学生的生活当中,就其教育途径与开展形式来说,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教育;党、团组织工作;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及通过网络和各门学科任务开展的课程思政等[1]。从校园文化建设成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的认识,在大是大非面前具有正确的态度和一定的判断能力,但这种认识还只停留在感性认知阶段,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也是碎片化的,仍存在对思政教育不重视、甚至抵触的心理,因此,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亲和性显得尤为迫切。
(一)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缺失,主动性不强
高职院校大学生按照政治面貌,一般可分为中共党员、中共预备党员、共青团员和群众等4类,因学生加入民主党派的极少,本文暂不纳入讨论。对学生党员(含预备党员)而言,可通过参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内组织生活接受党的教育,支部书记讲党课、领读经典、观看红色影视作品、探访红色革命基地等形式。然而,传统的教育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往往只听皮毛,而未深入吸收,对党的历史一知半解,对党的理论和宗旨不求甚解,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党员存在形式上入党,而思想上没有完全入党的情况,阻碍了学生党员自身党性修养的提升,不利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对于共青团员,各高校团委运用线上“青年大学习”、线下团课和各基层团组织开展的入团仪式、学习研讨、宣讲交流等形式的主题团日活动开展教育,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普遍存在团员们学习热情不足、主动性不强、动力缺乏,学习过程囫囵吞枣、疲于应付、学习效果不佳等问题。就普通学生(群众)来说,参加党、团的培训和会议机会较少,接受思政教育的渠道有限,除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外,学习渠道窄、学习内容缺乏系统性。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青年学生对中国国情和共产党的历史了解不深;对当前改革发展的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对人民群众内部矛盾认识不够;过于理想主义的社会发展期待和自身生活阅历不足;加之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基础和能力较弱、积极性不高,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对于通识课程的兴趣普遍偏低等特点[2]。如不及时加以纠正,当代大学生们将可能出现马克思主义信仰动摇、理想信念淡薄、意识形态认同分化等倾向。
(二)教育注重形式,严肃性不足
各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各有特色,尤其是今年以来,各高校依托党史学习教育组织了讲党史、唱红歌、诵红诗、读原著、访红色印记等形式丰富、内容生动的主题活动。此类活动具有学生体验感好、参与度高的特点,生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值得肯定。但从教育形式来看,部分学校出现以活动代教育的倾向。与其他教育任务不同,思政教育相对特殊,教育形式不能完全用活动替代,过于娱乐化的学习活动会使思政教育浅表化,缺少应有的严肃性,致使教育效果弱化。受教育主体如果无法全面辩证地看待党史事件背后的前因后果,科学把握我党积累的宝贵经验,并对历史教训开展深刻思考,对党的历史理解和把握不全面,就会造成教育过程本末倒置,最终偏离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教育初衷。
(三)教育方式多为单向灌输式,双向互动性不足
当前,组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多为学校和教师,单向灌输式的教育形式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此类以教育者为中心、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教育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被动地接受教育主体对其灌输的思想观念,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忽略,同时也大大制约了教育实效性的发挥。教育实施过程中如果忽视教育客体的反应,将会导致教育活动缺乏针对性,使得活动形式大于内容,学生容易出现以应付任务为主的心理,甚至导致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的产生,挫伤教育客体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如果缺乏符合新时代特色的双向互动教育模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不能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共同参与教育实践活动,信息的传递方式有限,不能凭借有效“互动”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来达成高质量的教学目标。
(四)新媒体语境下思政教育的话语权被弱化
新媒体环境下,学生被海量的网络信息淹没,在其精神世界还未完全稳定,三观不够成熟的情况下,缺乏一定的事物辨别能力。此时,新媒体的无门槛特性,使得学生可轻易通过各种网络媒介获取信息,致使学生对教育者的依赖性减弱,教育者的绝对话语权被削弱。再加之新媒体内容的不可控性,使得网络上各类信息鱼龙混杂,多元文化和多重价值观激荡不休,直接冲击着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过程,致使教育者的权威性受到质疑[4]。此外,新媒体手段的新颖性,也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表达缺乏吸引力,难以调动学生兴趣,致使教育内容无法得到学生心底的认同和转化[5]。
二、新媒体情境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亲和性提升路径
(一)打造新时期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
新时期下,高职院校要开展高效高质的思政教育,坚持教育者的主体性原则是关键,而增强教育者的责任意识是提升主体性的首要任务。责任感有利于教育者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不断改进方式方法,持续追求良好的教育效果,获得工作的成就感,增强教育的信心和动力[6]。其次,教育者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不仅要正确认识新媒体对思政教育的重要影响,改变传统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主动了解、学习新媒体知识,融入学生的话语情景,掌握学生诉求。教育者还要主动提升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开拓思政教育新方式。积极利用QQ、微博、微信、易班、抖音、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熟练掌握“云班课”“云课堂智慧职教”等各种教育软件开展教育教学;充分探索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各种教育方式;结合本校实际特点,搭建新媒体的话语平台,实现师生的有效交流互动,积极探索重构思政教育体系路径,切实提升思政教育的时效性与有效性。最后,促进社会各方协同合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全方位系统化的过程,需要相关各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积极构建教学、管理和服务三个部门合作、专职思政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合作、思政教师与专业老师的合作、辅导员与社会团体合作等多维度系统化的合作机制,形成全社会合力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提升新媒体话语方式的引导能力
民主平等、开放透明、参与协作、去中心化的新媒体情境下,有助于教育主体平等深入地与客体交流,但同时也对教育的实施方式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育主体要着力提升网络话语研判能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7]。面对互联网媒体上恶意渲染党史上的曲折和失误,对党史肆意的抹黑歪曲、蓄意攻击党和国家领导人;刻意对党史事件断章取义;将党史娱乐化、庸俗化等现象,教育者要始终坚持用全面、科学、正确的眼光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研判,运用新媒体平台积极传播正史,着力抢占网络文化主阵地至关重要。与此同时,教育主体还需不断优化网络话语方式,与青年大学生的交流实现同频共振。与新媒体用户至上、内容为王、体验至上、创新为要的特性相比,主流思政教育的话语表达依旧存在内容概念化、理论化等突出问题,与学生活跃的话语表达方式脱节,难以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5]。面对当代大学生对信息内容生动鲜活的新诉求,教育主体应转变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方式,紧跟大学生日常沟通交流的话题和素材,优化富有当代气息的理论表达方式,和学生建立起通畅的交流渠道,使用多维视角将枯燥生涩的理论转化为鲜活的中国案例、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
(三)升级新媒体应用技术,推动智慧融合
高校获取新闻内容的渠道有限,多为学生活动、竞赛比赛等,素材形式单一,加上内容形式照搬硬套、缺乏特色、新闻同质化现象严重,新闻编辑文字水平参差,新闻质量亟需改进等现状,整合媒体平台资源、构建人才充足、内容丰富、作品优质的共享平台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通过搭建统一建设、多端发布、分级管理的融合媒体平台,创建主流媒体舆论宣传主阵地,形成学校宣传部门统一领导、各级院系分级建设的新媒体资源共享平台可解决高校媒体各自为政、内容单一等痛点[8]。发挥融媒体优势,打造掌上思政课堂。各高校应充分发挥融媒体可视化程度高、沉浸感强的特点打造掌上思政课堂,借助图文、短视频、直播、H5让枯燥的课程“活”起来。善用大数据应用技术,打造校园智慧新媒体。依托大数据技术收集和分析学生的上网特性,把握学生喜好和关注点,实时跟进热点话题,在内容上实现精准推送,提高教育对象的参与度。活用融创产品,提升思政教育的体验感和参与感。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4K/8K、AR/VR/MR等融媒技术,创造出虚拟式、仿真式、互动式、沉浸式等各种融媒体体验,创建虚拟的党史事件三维场景,还原历史事件,使教育对象亲临历史场景,跨时空、跨领域、多场景与历史人物进行深度交互,让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历史情境、切身感悟民族精神。针对红色革命旧址、纪念馆等教育基地,可综合运用VR、AI、LBS等前沿技术融合图片文字、语音导览、视频展播、真人解说等手段进行全方位、多维度聚合展示,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感。
三、结语
新时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紧跟时代特点,融入媒体融合的浪潮,有效利用新媒体宣传媒介的多样性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亲和性,打造人才队伍、创新管理方式、优化内容形式,为高校开展意识形态思想教育开辟新的渠道,助力高校学生厚植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