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魂·中源: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生成机理探究

2021-12-29郑济洲

南方论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马列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郑济洲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福建福州 350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指出:“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从此,“党内政治文化”作为一个概念被正式提了出来。党内政治文化是政党的灵魂,建设党内政治文化关乎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和兴衰荣辱。本文的研究视域聚焦在党内政治文化的生成机理上,试图通过对于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分析,揭示其所存在的马魂和中源的党内政治文化生成机理。以此为基础,结合党史,对于党内政治文化的生成机理给予规律性的探究,以期为党内政治文化的制度机制创新提供基础的理论服务。

一、马列主义是中共党内政治文化的灵魂

从严格意义上讲,建设党内政治文化应被视作是一种信仰构建。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反复强调,我们党想要获得大发展,就需要拥有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精神追求。强化信仰意识培养,使党员干部坚定信念是当前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够使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工作中,要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在党的理论创新上做出切实的努力,用创新的理论成果服务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扫清障碍。

(一)理论指导——中共党内政治文化的学理根基

马列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共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的灵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发展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马列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效借鉴,为中共政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一这就是结论。”[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一直视马列主义为思想学习的根本内容,并对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用马列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严格要求自己,在提升工人阶级政治觉悟的基础上,将新型革命思想推广和普及到广大群众中,使马列主义融入到中共党内政治文化的灵魂中。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作为引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中心思想,为建设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班子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首次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进行指正,并提出其与马克思主义不符的论证,认为我们要想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使我党在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带领下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极贯彻落实马列主义,依照中国当前现状,将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现代化建设当中并为其提供有力保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新要求。由此可以看出,新时代下中共党内政治文化的理论依据有了新的变化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即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理论成就。

(二)革命文化——中共党内政治文化的内在精神

革命文化在文化发生意义上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源头,而在文化层级意义上是党内政治文化的精神。列宁认为,在完成夺取政权、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任务后,无产阶级还需要将自身文化建设置于重要高度加以重视。因此,革命文化就是马列主义的内在精神。列宁曾经指出:“我们所缺少的主要东西是文化,是管理的本领新经济政策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充分保证我们有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问题‘只’在于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文化力量。”[2]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而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就是这个文化战线上的各级指挥员。‘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可见革命的文化运动对于革命的实践运动具有何等的重要性。”[3]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共产党员的精神文化建设,积极构建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邓小平同志在《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中指出:“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否则,我们自己在精神上解除了武装,还怎么能教育青年,还怎么能领导国家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4]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社会最高等级的道德,是立誓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中共党员的道德,对它的培育和践行,是构筑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

(三)实践真知——中共党内政治文化的内在要求

理论对国家需要的满足状况对理论在该国的实现状况起决定性作用。而理论需要成为现实需要的重要前提包含两方面因素,一是思想上追求向现实转化;二是现实有向思想转化的想法。中共党内政治文化是在某个特定的实践活动中诞生的。而这一实践活动主要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实践,二是党的自身建设实践。社会实践所涉及的领域更为广泛,其主要有两方面构成,一是中国革命、建设,二是改革实践。因此,这些实践活动的关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础之上开展活动。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实践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变化颇深,中国传统文化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再加之内外源性因素的作用共同推动下,潜在的危机顺势爆发,因此,当前需要一种与以往不同的科学理论来支撑社会平衡,使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不再任人宰割。与此同时,俄国在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的推动下,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由于中国现实情况与俄国国情十分相似,因此受到了早期共产主义者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关注,使其在国内迅速传播起来,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共党内政治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实践原则的历史进程中,共产党人自身的主观认知也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形成。但是,必须指出的是,由于党内政治文化是党内全体同志共同的,因此,党内政治文化的先进程度不仅和客观实践的发展情况密切相关,也和党内同志的主观素质、阶级成分及思想认知紧密联系在一起。事实上,党内政治文化生活形成期内,无论是党内领袖还是普通的党员都积极融入到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之中,但是受到党内领袖地位特殊性的影响,他们的意志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和建设起到决定性影响。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共党内政治文化的历史资源

尽管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以马列主义为基石,但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的文化意识深深扎根在民族文化之中,因此民族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具有巨大的影响。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要想实现党的自身建设,同时以积极的态度完成自身所背负的历史使命,就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予以足够的重视,汲取其中的精华,只有这样才更有益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使中国共产党更好发展下去。

(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传统文化观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指出,就人们而言,历史不应是人们单凭主观意愿的随意创造,也不是在现有条件下的一种具有固定形式的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5]。马克思认为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传统之中,人们可以通过传统获得批判性认识,但却不能与传统进行彻底的决裂,不能妄想从传统中摆脱出来。实质上,任何—个民族的传统如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是在其历史进程中长期积淀而逐渐形成,它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深深地印在民族心理之中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这正是民族传统对人们的影响和制约。

既然民族传统是任何人所不可逾越的,客观上就存在着如何继承的问题。马克思主张对之前和现存时代的社会生活、政治制度等进行批判,但是他却历来不对民族传统采取简单的虚无主义态度和抛弃的方法。马克思有言:“扬弃是把外化收回到自身的、对象性的运动。”[6]扬弃而不是抛弃,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这是马克思、恩格斯传统文化观的重要内涵。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之上,因此中共党内政治文化的精髓和灵魂也自然与马克思主义相对应。尽管如此,因为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这一特点,因此无论何种政党,民族传统文化都会对其产生作用,从客观上讲,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共党内政治文化的形成也必然会产生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文化观:从“反传统”到“用传统”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以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为历史分界,中国共产党在前一阶段抱持着一种“反传统”的态度。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一些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早期共产党成员有着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底蕴,他们以严谨负责为宗旨,积极吸收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对马克思主义中有关民族意识的内容进行科学借鉴。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无论是中国的历史文化还是现实革命都应该吸纳进来。以毛泽东为例,正是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启迪,毛泽东才深刻地领悟到:“世界文明分东西两流,东方文明在世界文明内,要占个半壁的地位。然东方文明可以说就是中国文明。吾人似应先研究吾国古今学说制度的大要,再到西洋留学才有可资比较的东西。”[7]1926年,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授课时曾经有过这样一番言论: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洪秀全信奉天主教,对儒家思想进行全面否定,这就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曾国藩也正是很好地利用了洪秀全的这一缺点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从这里可以看出,洪秀全其实是走错了路线。毛泽东同志以史为鉴指出,外来的各种学说如果想要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要具有中国化特点和气息,让广大百姓乐于接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石,确立其基本立场和观点,依照现实情况变革和更新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取其糟粕,将马克思主义与优良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结合。

中共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分界点是六中全会。在六中全会之前,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反传统思想,尽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内有识之士高度重视吸收传统,“但是这一思想倾向表现得极其微弱,被‘左’派势力攻击为是‘山沟沟里的马克思主义’;六中全会后,尤其是延安整风运动后,党内情况大为改观,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之风在党内盛行,上至党的领袖,下至普通的党员干部,都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就此在党内弥散开。”中共党内政治文化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极大的影响,并且其过程是从被动接受影响逐渐转化成主动接受影响。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中共党内政治文化的思想源泉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因此,马克思主义能够与根据中国现实情况融入中国文化中,最关键的点在于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阐释了传统文化内容,在对其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例如中国共产党对思想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因此要将提升党内成员的政治素养,依照现实情况,与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秉持自我批评的原则,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彻落实实事求是的党政路线,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等,唯有如此,才能够在更好地融合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助推民族传统文化得到弘扬与传承。

(三)领袖智慧:毛泽东思想的党内政治文化意义

国内外学者一致得出结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联。美国学者弗朗西斯·苏曾也指出:“就影响毛泽东的思想发展的源泉来说,有两大类:马克思主义的和中国式的。前者是由苏联的列宁和斯大林(不太详细地)介绍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半的基本的思想;后者包括毛泽东早期对中国典籍、文学历史的研究以及他对中国思想文化的总的了解。”[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在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思维意识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毛泽东等党的第一代领导人领导中国革命的智识。与马列主义不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力量推动着党内政治文化的形成。

毛泽东思想的哲学源泉有两个:一是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二是来自古老中国的古典哲学。也正是因为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作为基础,毛泽东思想的中国特色才得以彰显。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刘少奇同志代表党发表演讲并作出修改党章的报告,判断和分析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并给出结论。刘少奇同志给出的结论,不仅将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地位进行进一步确立,也在中国文化史中得到了认证。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列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的有机融合,堪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共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进程中,通过领袖智慧,实现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进程中“马魂”与“中源”的有效结合。

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但其对党内政治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也是具有两面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利弊并存,我们在看到其优点并将其发扬光大的同时,也不能够忽视传统文化自身存在的缺陷。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一是民主传统匮乏;二是未与近代实证科学接轨;这两点即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优于我国封建文化的关键之所在。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后,实现了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在革命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创新与发展;但是其又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文化中有害内容的影响,发生扭曲变形。所以,在中国共产党党内文化形成的整个过程中都受到了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人们普遍存在的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臣民型文化,而这种文化与西方公民型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平等是不存在于人类阶级内部,且以中央集权为核心领导力量,采取等级制度,因此民主法制建设不完善。由于这种传统文化深深植入人心,并且其某些部分与马克思主义中的部分思想相符程度较高,所以早期在形成中共党内政治文化的过程中,对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又由于文化自身存在着很强的历史相似性和延续性,这一点对于共产党执政后形成党内政治文化具有很大的制约性。

三、结语:“马魂·中源”式党内政治文化的生成机理的价值目标

作为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身上不仅肩负着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伟大使命,同时也担负着文化复兴之重任。党内政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内核,它的良性发展直接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是否能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在这一历程中,对党内政治文化生成机理的反思,决定了我们在新时代伟大斗争进程中对于建设、发展党内政治文化的根本原则和价值目标。

根据上文的分析“马魂”和“中源”是党内政治文化生成机理中密不可分的两个关键要素,“马魂”是根本指导、根本精神和根本方法,“中源”则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文化基因”“文明标识”和“文化根基”。二者分别从“魂”和“根”两个层面,“立体式”对党内政治文化的生成机理进行了系统打造,这也奠定了其未来的发展模式。中共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然走过了“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历史阶段,走进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而在通过“两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确立一种根本的灵魂指导,而马列主义就充当着这一角色。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分外重视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9]笔者认为,“不敢腐”是通过“反腐斗争”使党员干部对腐败产生畏惧;“不能腐”是通过“制度治党”让党员干部明确纪律规范,筑牢纪律意识;而“不想腐”是一种着眼于党内政治文化的“文化治党”,通过党员干部的精神教化,实现党员干部“不想腐”和“敢担当”的结合。“文化治党”是反腐败运动的最高目标,而它的实现就植根于马列主义的最高指导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有诸多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提倡对5000年中华文明的继承发展以及近百年中华民族命运沉浮的思考创新,二者共同构成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政治文化的文化记录。通过对中共建党以来的历史进行回顾,我们发现党的指导思想其理论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二是来自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马克思主义是党的理论基础,而中华文化则使党具有了文化基因和民族特色。二者以“马魂·中源”的方式成为了党内政治文化的生成机理,推动着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时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不动摇,同时把握住中华文化的发展脉搏,以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手段对中华文化进行再创造,以强大的民族自信作为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这是我们建设政党、治理国家、复兴民族的关键所在。

猜你喜欢

马列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结合的初始文本:《社会主义讨论集》
马列主义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