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有效防控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优势:原则坚守和治理转型
2021-12-29刘炜
刘炜
(山东财经大学 山东济南 250014)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1]P20这一论断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集中概括,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明确规定。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的发展就逐渐纳入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轨道,也正是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彻底改变了被殖民压迫的命运,由贫穷走向富裕、由富裕走向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攻坚克难、砥砺前行,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再次考验了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再次表现出无私无畏精神,依靠坚强、坚定、坚毅的领导,带领人民打赢了疫情防控的阻击战、攻坚战和人民战,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起了坚固防线。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党制定了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核心的疫情防控领导体系和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为重心的国家治理制度体系,坚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推动了国家治理体制机制现代化转型。党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实施科学有效治理,突出了党的领导地位,夯实了党的领导权威,展示了党的领导优势,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影响力。
一、建立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核心的疫情防控领导制度体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疫情防控最大的政治。为了实现疫情防控有效治理,党建立起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核心的领导制度体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为行动指南,最大限度保护了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和责任担当。
(一)建立起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核心的疫情防控领导制度体系
新冠疫情防控关系国计民生,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疫情防控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建立起严格、科学、高效的领导制度体系,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提供了领导保障。
1.建立起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为核心的领导制度。习近平是党的总书记,是党的领导核心。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建立起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领导体系,全面领导疫情防控斗争。习近平主动承担起领导责任,领导党中央成立了中央应对疫情领导小组,向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派出指导组,国务院启动联防联控机制,中央军委派出工作组支援武汉等地区疫情防控工作。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站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亲自担任疫情防控领导指挥任务,确立了党中央的领导权威,保证了党中央政策措施能够切实得到贯彻执行。
2.建立起以各级党委和政府为责任主体的政策执行领导制度。各级党委和政府是疫情防控的责任主体,习近平和党中央严格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担起责任、靠前指挥,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努力做好防控和救治工作。各级党委、政府领导辖区各级党政机构和社会组织建立起网格化防控体系,做到了应收尽收、应隔尽隔、应检尽检、应治尽治,对地方疫情防控起到了领导、组织、协调、管理等作用。武汉和湖北疫情从乱到治,各地疫情防控严而有序,充分体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效率。
3.建立起以城乡社区党组织为行动主体的基层防控领导制度。城乡社区基层自治是我国国家治理的基础,疫情防控斗争中,党和国家充分发动基层党组织积极性,建立起基层党组织作为行动主体的基层防控体系。基层党组织,尤其是武汉等疫情严重地区的基层党组织积极行动,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做出了积极努力,奠定了组织基础。
疫情防控斗争中,党牢牢把握领导权,建立起“党中央+各级党委+基层党组织”多层级一体化领导制度体系,保证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团结一心和行动一致,充分彰显了党的领导优势。
(二)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
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和成败得失,在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定性。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提出了“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1]19-26,从“干什么”“怎么干”等方面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做了科学概括。党在领导新冠疫情防控斗争中,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
1.坚持以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疫情防控工作的核心要义。“生命至上”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疫情防控的主旋律。习近平提出了“生命重于泰山”[2]、“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2]、“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3]等重要主张。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党和政府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措施,广大党员干部和医护工作者成为最美逆行者,用自己的生命和健康恪守和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核心要义。
2.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解决疫情防控中出现的问题。在未来三十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超越必须深化改革,勇敢地蹚过深水区。新冠疫情从制度深处暴露了我国国家治理制度体系中存在的短板、弱项,为党和国家进行彻底改革提供了契机。党在领导疫情防控斗争中,对卫生管理、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等领域长期盘踞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和调整,尤其是理顺了公共卫生治理制度体系和相应体制机制,革除固有弊端,体现了无私无畏的改革创新精神。
3.坚持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强化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存共生原则。新冠疫情是对全党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一次深刻检验。党在领导疫情防控斗争中,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党和政府坚持科学抗疫,采取惠民政策,完善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等等,在防、治和复产复工等方面采取科学集约方式,积极纠正发展理念上存在的弊端,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精神。
4.坚持依法治疫,积极推进疫情治理法制化进程。习近平提出:“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在处置重大突发事件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水平。”[3]党和政府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加强立法工作,形成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疫情防控法律体系;加紧修订和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坚决取缔和严厉打击了非法野生动物市场和贸易;依法规范疫情防控、社会捐赠、治安管理、市场监督事务等。把疫情防控纳入法治轨道,面对大灾大难实行依法治理是党治国理政实践的重大发展。
5.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共克时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基本价值规定,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引领。疫情防控中,党和政府鼓励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冲在前、享在后,发扬拼搏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让党旗高高飘扬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凝聚起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伟大抗疫精神。
6.坚持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4]疫情发生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严格有效措施保障民生。党和政府狠抓防控和治疗,降低感染率、提高治愈率;努力解决好封城地区和隔离地区、社区的基本生活问题和民众的心理疏导问题,加强对特殊群体的防护和保护。为了应对疫情共渡难关,鼓励各界减税、降租,援企稳岗,帮助企业复工复产。党和国家统筹兼顾、协调各方,把疫情防控作为最重要的工作,保障民生不受大的影响,维护了社会稳定。
7.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充分发挥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优势。疫情发生后,人民军队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领导和指挥下积极支援地方疫情防控,开展军地协同和医疗救助指导工作。中央军委先后共派出三批4000多医护人员支援湖北和武汉抗疫工作,形成了前方指导组、联防联勤保障部队、一线医护人员医疗救治、科研人员应急科研攻关、境外支援救助等力量体系,对防控疫情起到了积极作用。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保证了人民军队在抗疫中听党指挥,服务人民,是疫情防控取得积极成效的重要支持力量。
8.坚持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全面从严治党。新冠疫情是党执政以来遭遇的最严重的一次公共卫生危机,最能检验全面从严治党的效果。习近平和党中央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具体要求,强化责任担当、政治站位、法治威严,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中央纪委监委和各级纪委监委靠前考察,严厉查处了一批党员干部违法违纪违规案件,撤换了一批德不配位、才不配位的领导干部,纠正了党风党纪、政风政纪。在重大公共危机治理中全面从严治党,加强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一步夯实了党的领导的群众基础。
9.坚持在疫情防控中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应该守望相助、同舟共济。”[5]疫情发生后,党和政府积极开展国际抗疫合作,习近平多次主动与国际社会和各国领导人沟通、交流,介绍中国抗疫努力、抗议经验,分享抗疫信息,积极展开力所能及对外援助。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防控和援助举措,为世界在重大危机面前维持稳定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责任、担当和情怀,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树立了中国典范。
二、建立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为重心的疫情防控制度体系,积极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6]P5新冠疫情是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3],也是推动我国国家治理体制机制转型的一次良机。习近平指出:“我们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教训,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制度防线。”[4]新冠疫情防控推动党和政府深化改革,积极进行国家治理体制机制转型,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有益探索。
(一)建立以推动国家治理体制机制现代化转型为重心的疫情防控制度体系
党中央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建立起高效的疫情防控制度体系,为抗疫取得战略性成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1.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社会发展的一切目的都是实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大胆探索和创新,进一步完善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重大疾病医疗保险救助制度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指挥体系;优化了病毒与疾病研究、控制、治疗协同机制,平战结合的重大传染病救治机制,病毒检测分析、溯源、防控、救治一体化机制,以及医疗资源生产、储备、运输、调配机制等等。党和政府逐渐理顺公共卫生治理制度体系和相应体制机制,形成了统一领导、全国统筹、及时预警、科学应对、相互协调、法律保障、党纪监督、物质保障、信息管理、应急救治、科学研究、社会救助、志愿服务、舆情治理、国际合作等完整的制度体系,极大地提高了制度效能。
2.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城市管理体系。新冠疫情暴露了武汉等大城市、超大城市治理的弊端在于观念陈旧、办法粗放,治理者存在不重视细节又抓不住重点,能力不足又充满惰性等问题。针对城市管理存在的短板,习近平提出“全周期管理”思想,要求“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4]。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武汉作为疫情中心同时成为改革和创新城市管理体制的先行者,从传统的碎片化治理转向全周期治理。新冠疫情防控促使武汉等大城市转变管理观念,优化管理模式,逐步打通城市固有的“难点”“堵点”“断点”和“痛点”,形成现代化管理体系,提高了城市应急管理能力。今年各地偶发疫情,均得到雷厉风行式治理,效率大大提高,展现出城市治理体制转型的积极效果。
3.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疫情防控暴露了城乡基层治理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彰显出城乡基层治理的重要性。党中央和各级党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能力,加大宣传和组织力度,提高了社区居民对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视,提高了社区居民自我防护和公共防护行动自觉,增强了社区居民共同体意识。基层党组织积极作为,彻底转变了过去若有若无的半休眠状态,成为打好基层社区疫情防控攻坚战的关键环节。通过疫情治理,我国在城乡基层逐步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6]P28,为城乡基层自治明确了党的领导首位责任,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共同体”[6]P28提供了制度支撑。
(二)以新冠疫情防控为契机积极推动国家治理体制机制转型,加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适应新发展要求不断进行完善和发展。为了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审时度势,放眼长远,以新冠疫情防控为契机、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目标,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制机制转型。
1.进一步完善党的科学领导制度体系,积极解决地方领导制度体系治理效能不足问题。长期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制定的方针政策到了地方就会出现打折扣甚至出现错误、失误等现象,充分说明完善党的科学领导制度体系建设的着力点在于不断提高地方领导制度体系的治理效能。地方各级党委是地方领导核心,肩负着执行党中央方针政策和领导地方发展重任。疫情防控斗争中,党中央狠抓地方领导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完善党中央对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制度体系、地方各级党委领导地方一切工作制度体系、地方各级党委对上级党委负责制度体系、地方各级党委执行党中央决策公示制度以及地方各级党委成员在任和离任审查制度等,进一步健全了党的地方领导制度体系,提高了地方党政机构执政履责能力。
2.进一步完善党的政治建设统领一切工作制度体系,积极解决国家治理的政治方向问题。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加强政治建设就是要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四个自信”,强化“四个意识”,坚持党的领导不变色、不走样;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走邪路歪路,保证国家治理时刻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疫情防控斗争中,党中央一再强调化解重大突发公共危机的目的是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其次,在化解新冠危机中进一步强化党中央的领导,保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党中央的权威不受任何挑战。再次,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严肃政治纪律,强调责任担当。最后,完善党员干部晋升问责机制。靠前考察干部的德识才学,更加注重党员干部的才学德行,完善了党员干部的考察、任用和提拔体制机制。
3.进一步完善依法治国制度体系,积极解决党长期执政的权力约束与规范问题。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坚持依法治国,就是要培育各级党委和政府,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的依法履责、依法执政能力。党和政府通过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使其更加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法治要求;通过加强立法工作,构建更加细密的法律体系,为应对应急治理增强依法防控的法制规范;通过加强严格执法工作,进一步规范执法者执法行为,加强了依法执法、严格执法的约束与监督;通过鼓励人民群众依法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管理,鼓励人民广泛参政议政,完善群众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社会综合管理效能。
4.进一步完善舆论宣传工作制度体系,积极解决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问题。习近平指出,舆论宣传工作要“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要“强化显政、把握主动、占据主导”[7],为舆情治理明确了正确方向。首先,强调把显政宣传放在首位。通过显政宣传提高人民的认同感。其次,努力把握舆论主导。通过主动发声,负责任地回应人民关切,积极应对国际舆论战。最后做好人民群众意识形态教育和管理工作。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加强社会主义民族大团结教育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主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意识。
5.进一步完善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中心的综合治理制度体系,积极解决安全执政的制度问题。全社会综合治理制度体系建设的核心是维护国家安全,党和政府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中心进一步完善社会综合治理制度体系,进一步规范安全执政的制度安排。首先,把持续培育全民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社会治理的核心内容,要求公民从各个层面主动维护国家安全。其次,树立安全发展观,倡导安全生活风气,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相关制度。再次,进一步完善人民内部矛盾确定和解决机制,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和实现机制,明确主体责任,避免踢皮球现象。第四,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与社会基层治理相结合的机制,把公共安全建设与基层组织、社会组织联系起来,发挥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最后,健全各级党委和政府安全执政制度,把生产、生活安全作为执政要求和执政目标,围绕安全执政、执政安全建立起相关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