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管理哲学初探
2021-12-29郑文杰
郑文杰
(乐山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管理哲学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的管理学家泰罗在1911 年首先使用的,他说:“科学管理的理论或者说科学管理哲学,虽则刚刚为人们所理解,而管理实践本身却已逐步推进”[1]16-17,“科学管理包括着某种主要的普遍原则,是一种能以各种方法运用的哲学观”[1]88。按照泰罗的说法,科学管理的理论本身就是一种哲学,认为自己的理论概念“哲学层面重于技术层面”。1923 年,英国的管理学家谢尔登在《管理的哲学》一书中指出:“本书不是从事阐述某一种特殊的管理,而是试图阐明统治整个管理实践的目的、发展路线和原则。”[2]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管理哲学,虽然我国学者对管理哲学内涵的解读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主要观点是基本一致的,就是指运用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管理活动中的基础问题。其落脚点是为具体的管理活动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指导。
习近平从基层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开始到中央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等职务,具有丰富的管理党、政、军的实践经验,其中习近平的管理哲学为其党、政、军管理实践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包含的管理哲学思想是其中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管理哲学的立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3]习近平也认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4]人类实践活动永无止境,理论创新的步伐也没有止境,时代孕育思想,思想又引领时代。因此,任何真正的思想都是时代和实践的产物、现实的需要。思想来源于现实,又会引领和改造现实,成为改变世界的强大力量。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大势,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希望,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解决了许多重大问题,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昂首迈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面临更为复杂的国际环境。在我国从大国迈向强国的这一关键时期,虽然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中国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风险更加突出,如:保护主义抬头,世界债务风险增加,世界许多地区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美国对我国进行遏制的意图更加明显……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一带一路”国家合作,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以上一系列重大发展举措,实际上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和基础,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十八大以来已经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时代要有新目标新举措,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习近平管理哲学的立论基础,习近平在十八大以后做出的一切重大管理决策都是基于这一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
二、实事求是:习近平管理哲学的灵魂和精髓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也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中国共产党近100年的历史一再证明,我们党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顺利,就不断取得胜利,相反,什么时候违背这一基本原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走弯路,就会遇到挫折。
十八大以后,习近平不断强调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成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两本书中的高频词汇。其中第一卷有9处谈到“实事求是”,第二卷有12 处谈到“实事求是”。特别是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习近平还专门针对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坚持实事求是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那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坚持实事求是,就要坚持为了人民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5]
习近平在管理党、国家、军队的实际工作中身体力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其贯穿于一切工作的始终,他无论是在任大队支部书记还是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做出的一切管理决策和管理实践都是从实际出发,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习近平在梁家河任大队支部书记期间,根据村民做饭缺柴火的实际,远赴四川学习沼气技术,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根据梁家河到处是山沟沟、良田不多、粮食产量低、村民粮食不够吃的实际,动员组织村民打坝,将河道变成良田,提高了粮食产量;根据村民们喝水不卫生等实际,带领村民们打井、办代销店、办铁业社、办缝纫社等,解决了村民们许多实际困难。
习近平在主政浙江期间,为准确把握浙江实际,坚持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每年至少用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深入基层和部门调查研究,几乎跑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跑透了浙江的省情、市情、县情。在浙江期间,他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了232 篇短论。这200 多篇文章字里行间处处体现了从浙江的实际出发来建设浙江、治理浙江,他在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绿色发展、乡村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等方面立足浙江,放眼世界,及时回答了人民的关切。
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对当前的国情和世界发展趋势作出准确的判断和把握,实事求是地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十九届四中全会,先后审议通过的一系列决定和决议,均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无不是在准确把握中国的国情、深入分析中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矛盾的主要特点的基础上实事求地作出的战略决策。
习近平所有讲话和做出的一切管理决策都贯穿着一条清晰的主线,那就是从现阶段中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此,实事求是是习近平管理哲学的核心和灵魂。
三、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管理哲学的价值观
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它是与人的需要相关的。马克思认为价值“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6]。对管理的价值进行概括,便形成了管理价值观。所谓管理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管理价值的根本观点和态度,它是客观的管理价值关系在人们概念上的反映和表现,是人们社会意识中关于管理价值内容的概括。[7]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突出特点就是强调价值主体的人民性。在管理中,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人民的观点。人民利益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于习近平管理哲学的始终。
习近平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时只有21 岁,担任支部书记的时间也只有短短的一年多一点,当时的他也不可能具备多么高深的管理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素养,但年轻的习近平却带领当地人民打淤坝、修沼气、办铁业社缝纫社等,这些工作都是围绕人民的实际需要而开展,表明当时习近平已经具备了朴素的初步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始终牢记“心无百姓莫为‘官’”“群众利益无小事”。他强调:“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还是急事、难事。如果这些‘小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影响他们的思想情绪,影响他们的生产生活。”“一定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以‘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态度,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8]26习近平还强调,作为领导干部应该有政绩,也必须追求政绩,他鲜明地提出了正确的政绩观以及树政绩的根本途径和根本目的。在习近平看来,共产党人的政绩就是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领导干部树政绩的根本途径就是“将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脚踏实地地工作”。领导干部树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8]34为代表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习近平还提出了为民办实事旨在为民、为民办实事重在办事、为民办实事成于务实,主仆关系不容颠倒,群众呼声是作风建设的第一信号等等观点。在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提出的“八八战略”“绿色浙江”“平安浙江”“法治浙江”等执政理念和思路,无不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管理哲学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管理哲学价值观更加清晰和成熟了,牢固树立了党的一切工作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他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4他强调肩负的重大责任就是对人民的责任,而且“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5]5。2015 年10 月习近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年11 月23 日,习近平强调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2017 年后习近平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并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管理哲学中,“以人民为中心”处于基础性的突出位置,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有着丰富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是习近平管理哲学的核心,贯穿于习近平管理哲学的各个方面,它将人民作为管理的实践主体、认识主体、价值主体、历史主体,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管理哲学的价值观。
四、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习近平管理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的生命力在于反映时代精神和时代问题。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管理哲学的方法论不是指具体的行政、经济、法律或技术等管理方法,而是具有哲学高度的最一般的管理方法的理论,它是适用于一切管理的方法的理论,管理方法论是管理哲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这种意义上说,习近平管理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义和核心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人最为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在治国理政中高度重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作用。2013 年12 月和2015 年1 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专门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举行过两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更是在多种场合多次讲话中反复强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2016 年5 月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2018 年4 月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2018 年5 月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2018 年10 月广东考察、2018 年12月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重大场合,习近平都反复强调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形成科学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于习近平治国理政实践的方方面面,但其中最为突出的体现是改革创新、辩证思维和群众路线三个方面。
(一)改革创新
习近平指出:“必须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5]13在《中央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将改革创新作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决定》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9]
习近平还将改革创新上升到时代精神的核心的高度,认为“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5]40,“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5]56。
习近平认为,改革创新不但能够凝聚精神力量,也是一种物质力量,坚定“四个自信”要有精神和信仰力量,也要有支撑这种精神和信仰的强大物质力量,这种强大物质力量的获得“就要靠不断通过改革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5]93。
在新时代,党的建设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盼,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5]14
国内的经济、文化、党的建设等需要改革创新,外交工作也要改革创新,习近平指出:“要推进外交工作的改革创新,加强外交活动的策划设计,力求取得最大效果。”[5]299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也指出,要“运用新思路、推出新举措、创建新机制,努力破解务实合作遇到的各种难题,以改革创新精神打破现实瓶颈、释放合作潜能”[5]319。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创新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引擎。在国家治理理念和实践上,提出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思路。在全球治理理念和实践上提出了“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以上都是习近平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
(二)辩证思维
习近平总结、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根本方法,他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处处体现出辩证思维的光芒。为什么要重视辩证思维呢?习近平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11]4-5
如何运用辩证思维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不但没有减少,各种利益关系反而更加复杂,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注重辩证思维能力的运用,他指出:“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做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11]8辩证思维的两个基本方面就是“两点论”和“重点论”,他曾说过:“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5]7
习近平是这样要求的,自己在实际工作中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他非常善于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来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他坚持“两点论”,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问题,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事物,他总强调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不利的一面。在推进国内改革时,他强调:“改革是循序渐进的工作,既要敢于突破,又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确保实现改革的目标任务。”[5]107他既坚持“两点论”又坚持“重点论”,在实际工作中找到突出问题,抓住关键问题,带动一般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这一重大问题上,习近平就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解决。”[5]74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解决问题的关键手段是创新,创新是牵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因此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5]198
(三)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法宝。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面临四大危险,其中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习近平从这一党情出发,在十八大以后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思想,同时群众路线也成为习近平管理哲学最重要的方法论之一。习近平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5]27“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12]
作为习近平管理哲学思想最重要方法论之一的群众路线,贯穿于习近平治国理政实践的方方面面,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党员干部加强群众路线的教育。十八大以后,中央开展的一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密切了党群关系,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群众的利益和诉求,确立了人民群众在干部心目中的地位,逐步建立起了践行群众路线的体制机制。二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决定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指出:“在群众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5]27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的支持和参与是改革成功的决定因素”[13]。主张引导群众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因为“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5]97。三是主张由人民来评判党的工作。改革有没有成效,人民有没有通过改革增强获得感,人民心里最为清楚。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5]28“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14]。
习近平所倡导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不仅体现在他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更反映在他多年的执政实践中,反映在他访问贫苦群众的足迹中,特别是在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心里装着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给全体党员干部做出了如何践行“群众路线”的方法论示范。
习近平管理哲学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和严密的逻辑体系。本文只是初步对其立论基础、灵魂和核心、价值观和方法论四个方面做了初步的探讨,除此以外习近平管理哲学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习近平管理哲学的特征、主题、目标、治国方略等等方面也值得学术界做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