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语文要素走向深度学习
2021-12-29孙洪伟
孙洪伟
(江苏省淮安市关天培小学)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三个方面、六大要素、十八个基本要点。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语文教学要提升竞争力,应当致力于学生在深度的语文学习中,促进语言、思维、审美及文化感受力等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依据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容目标,统编版语文教材将语文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进一步细化,形成单元语文要素。这些语文要素涵盖了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教学策略、目标制定以及重难点的设置,指向性明确,操作性强。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落实语文要素,走进深度学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呢?笔者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深度学习是理解性学习
在国外,深度学习是与核心素养(又名21世纪素养)并提的。只有通过深度学习才能发展核心素养。深度学习是理解性学习,是摆脱事实本位的知识观,是走向理解本位的知识观。语文深度学习是指在特定的教学活动情境中,通过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超越表层语文知识符号的学习,进入知识符号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在这一领域中运用高阶思维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并将新学的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认知体系中进行建构,进而将整合性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简言之,语文深度学习是通过深度的教与学活动,使学生能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提升学习层次,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能力的综合性学习。语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与立德树人相统一的教学。思维能力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核心,而反思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更是高阶思维,只有从小学阶段培养,才能保证良好思维品质的进一步形成。
二、深度学习要让语文要素作用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师与学生首先要能够精准解读语文要素。由于统编版教材中对语文要素的描述十分严谨、简洁,且便于学生阅读,因此教师要能够准确解读语文要素,了解语文要素中核心词语所承载的教学方向和内涵,探寻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性原始经验之间的关联,让语文要素精准地作用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真正为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发展奠基。
(一)深度参与,落实新知
例如,四年级上册的《梅兰芳蓄须》,单元阅读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带着学生共同回顾第四单元,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通过表格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提炼和概括,用一个词说出主要事件,从而得出:抗战时期,(梅兰芳)躲避、蓄须、装病,拒绝为日本人演戏这样的课文主线。教学中,教师围绕“蓄须、装病”等主要事件,带领学生进入文本,知道梅兰芳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知道学习写一篇文章可以像《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那样通过写三件事表达一个中心,从而让学生真正学会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深度思考,获取新知
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单元阅读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在独学环节中,学生默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圈画出来,读完后再借助注释及其他方法弄清词语的意思。在互学环节中,教师让学生把没有解决的词语在小组内提出并讨论,然后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开展组内交流。在学生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后,教师将教学引向纵深。教师出示六幅图画,让学生分别用一个字概括每一幅图画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原有的认知进行提炼和加工,找到了“戏、登、没、弃、击”等字。此处教师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学生进入知识符号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在这一领域中运用高阶思维,将新学的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认知体系中进行建构,进而整合和提炼出新知识。这是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对文本的二次意义建构,形成了新的认知体系,从而感受到小古文语言凝练的特点。
(三)深度引领,加工新知
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课,单元阅读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围绕这样的阅读要素,教师设计了这样三个教学目标:一是结合“母亲工作”和“母亲给钱”的场景描写,品读细节,体会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二是从具体的场景中体会“慈母情深”以及“我”对母亲的心疼和感激之情。三是练习就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抓住细节写一两句话。
教学目标的设置紧紧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及课后习题展开,在初到工厂的描写中,紧扣空间小、温度高、噪声大的描写及“七八十”这一反复用法的特殊语言现象,感受母亲工作的辛劳。从母亲工作的内容中,抓住三个“我的母亲”倒装句的用法及第二次反复手法的运用,再次感受母亲的辛苦和我对母亲的心疼。在母亲给完钱后的描写中,重点抓住母亲的动作细节和第三次反复,即四个“立刻”的描写,感受母亲惜时如金、争分夺秒的工作状态。学生有了前面场景和细节描写中的学习和体会,写话练习时,在“鼻子一酸”的经历中,自由表达内心的情感,情动辞发,文章一气呵成。教者始终紧扣一个核心目标,即在场景和细节的描写中体会蕴含的情感。通过抓住一“慢”、一“快”两个镜头的描写,指导学生对比阅读,让学生感受母子之间的深厚情感。对比是教师聚焦本课所在单元语文要素的重要策略,也是本节课最有效的策略。对比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方式,在对比中实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能使理解不再停留于表层。结尾的写话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直接体现,也是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与创造的体现。
三、深度学习要将深度开发与拓展新知结合起来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示儿》,单元阅读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之始,教师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简单介绍这首诗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接着,教师以“这首诗为什么会流传至今”这一核心问题带动全篇。
教师及时结合北宋灭亡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北宋当时的情况。这时的资料补充,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更是为解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中为何而“悲”做足了铺垫。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现状,深刻体会到诗人悲痛的原因是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为后续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这首诗激励了一代代热血男儿上阵杀敌,保家卫国,这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力量。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所以得以世代传颂。
教学中,在学生有所感悟时,教师应适时地对学生的认知进行深度开发,从而将所学新知进行灵活的梳理、加工。教师深度引领,才能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