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想吃一口纯天然食物,好难

2021-12-29周叠瑶

中外文摘 2021年23期
关键词:人造肉肉类菜品

□ 周叠瑶

人们可能对30 年后的住房、交通工具、服饰没有特别浓烈的兴趣,但没有人不关心30 年后自己会吃什么东西。

对未来食物的想象,早已见诸各种科幻小说和电影。

在科幻小说《消失吧!书本》中,主人公罗伯特·桑塔格虽然生活在条件最好的A 区,但依然吃不起真正的食物,只能靠添加各种味道的滋味锭(不明合成物)作为替代品,比如咖啡味的滋味锭泡水。

在电影《雪国列车》和《银翼杀手2049》中,人们以蠕虫、蟑螂等昆虫制成的食品为生:在《我,机器人》中,所有菜品都由桶里生长的真菌制成;而在《超世纪谍杀案》中,人类吃的是海藻能量棒。

这些想法在当下看起来或许有些匪夷所思,但无论是听起来有些恶心的昆虫食品,还是真菌、海藻、滋味锭,这些存在于作家和编剧脑海中的食物,正在或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变为现实。

食物赛博朋克,当科幻照进现实

食物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维持温饱。端午食粽,中秋吃月饼,春节包饺子,还有婚礼的喜糖和各式宴席……在特定的传统节日和代表人生重大节点的时刻,我们会吃特殊的食物。食物的记忆承载了我们对仪式、对人的独家记忆。

理解食物,就是理解我们共同的故事。很少有东西能做到让你与过去相连,而食物就是其中之一。食物能让人穿越时空,找到昔日时光的片段,人们把食物放进嘴里,呼吸气味、体验其触感,就像完成了一次时光旅行。

我们一生会吃超过8 万顿饭,对很多人来说,咀嚼食物是一种享受。但如果身处大自然,食物则是必需品。

生存离不开食物,我们似乎忘记了这一点。如今,人们的问题在于吃得过多,而不是吃不饱。但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大约10 亿人面临着饥饿的困扰,食品安全对他们而言还是个问题。

虽然在历史上人类吃过大约7000 种植物,但据科学家统计,现今人类食用的95%的食物,实际上来自约30 个物种。其中,60%的卡路里摄入量来自三种作物——稻米、小麦和玉米。这使得人类的食物供给体系非常脆弱,人类迫切需要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和弹性的食品体系。

于是,有人将目光投向了昆虫。昆虫具有高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种类齐全、微量元素丰富等特点,联合国粮农组织曾发表报告称,人类可食用的昆虫在全球超过1900 种,可以作为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有助于缓解当前全球粮食和饲料短缺的问题。

瑞士是欧洲首个批准售卖可供人类食用昆虫食品的国家。瑞士食品安全法经修改后,含有蟋蟀、蚱蜢和粉虱这三种昆虫的食品可供销售。而荷兰零售巨头Jumbo也于2015 年全线出售昆虫食品,包括黄粉虫汉堡、以蜂窝与飞蛾幼虫为原料的“香脆零食”。

为了减少人们直接食用昆虫的不适感,聪明的厂商和厨师将昆虫与其他食物原料混合,制成昆虫面粉,再制作成小饼干、蛋白棒、意面等食物。

除了食源种类,食物的烹制方式也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也许在几年前,机器人炒菜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现如今,由全自动化设备制作的菜品已经进入商超、连锁餐厅,甚至老字号酒楼。

在品牌扩张的背景下,卫生和标准化的菜品成为刚需。我国政府也积极在餐饮业推广这一做法,以减少油烟污染。由工厂统一制作菜品,再通过冷链运送将菜品运至餐厅的“中央厨房”式做法,得到了广泛普及。

与想象中不同,除了凉菜和简单的热菜,现在的中央厨房也能制作出诸如葱爆海参、松鼠桂鱼、佛跳墙等高端菜品。也许,你在酒楼享用的这些大餐,就是由同一家预制菜厂家的炒菜机器炮制的。

吃人造肉,你怕了吗?

当各种“人造物”攻陷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需要每日入口的食物成为“自然制造”的最后堡垒。

尽管食品工业的发展让食物变得不那么纯天然,但很多人仍然选择可能含有细菌和抗生素残留的真实肉类,而无法接受在培养皿中复制的清洁人造肉——即便和天然肉类口感相差无几,“在实验室中进行复制、调和的肉类”这样的表述,听着就容易让人丧失食欲,瞬间“下头”。

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还需要人造肉?因为,爱吃肉是刻在人类骨子里的天性,但肉类生产却是一场生态灾难。

在世界范围内,每人每年平均消耗83 千克肉类。据联合国估算,到2050 年,世界人口总数将达到97 亿。这意味着,届时,每年将消耗超过8 亿吨肉类,肉类产量需要增加1 亿吨以上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然而,肉类生产却是一项既不经济又不环保的活动。

以牛肉生产为例,耗费约6800 升淡水才能生产460 克牛肉。肉类生产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其产生的碳排量占与人类活动相关的排放量的14.5%。2006 年以来,畜牧业制造的温室气体比所有交通运输工具合起来都多。

在这一背景下,更环保、被用来替代传统肉类的人造肉应运而生。人造肉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由植物蛋白组合而成的“素肉”,主要由大豆、豌豆和其他豆类蛋白制成,模拟肉类的口感:另一种则是由动物干细胞培育的类似肉。目前在市场上销售的人造肉指的是前者。

《2021 中国植物肉行业洞察白皮书》显示,生产1 千克植物肉来代替动物肉,能够减少90%的温室气体排放、99%的生产用水、93%的土地浪费与破坏。

如果全世界用植物肉取代10%的动物肉,将能够释放3800万公顷土地,相当于一个云南省;还能够减少96 亿立方米的用水,相当于渭河一年的总流量。

2020 年被称为中国植物肉元年。国际植物肉巨头Beyond Meat、雀巢的嘉植肴、联合利华的植卓肉匠、嘉吉的植启等纷纷入局参与中国的植物肉竞争。

走进任意一家肯德基、星巴克、宜家、喜茶、盒马鲜生,在熟悉的茶饮和菜品之外,你一定能发现其与各大植物肉厂商合作推出的新菜品。

比如,肯德基与植启联手推出植物肉鸡块,星巴克与Beyond Meat 联手推出三明治、千层面,宜家推出了植物蛋白肉丸、热狗。本土植物肉品牌“星期零”也推出了植物肉水饺、粽子甚至植物肉月饼等产品。

更健康也是人们选择植物肉的重要原因之一。比起动物肉,植物肉有零胆固醇、零激素、零反式脂肪酸、零抗生素等优点。

此外,《美国心脏协会杂志》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以植物为基础进行健康饮食,并且较少进食动物性食物,可能会让人拥有更健康的心脏,并且降低心脏病发作、中风或其他心血管疾病带来的死亡风险。

虽然植物肉具备更健康、更环保等优点,但目前来看,价格普遍偏高是植物肉走向大众需要克服的障碍。Beyond Meat 和肯德基的合作汉堡售价达到35 元一个,远远超过普通的肯德基汉堡;其和星巴克的合作产品,单品价格更达45 元。

让植物肉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脑洞大开,未来食物的N 种想象

未来,我们将吃什么?未来食物会让人垂涎欲滴还是倒胃口?

尽管现在没有人能给出标准答案,但毫无疑问的是,更健康、更环保、可持续性是未来食物发展的趋势。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2019 年发布的《未来食品报告》,列举了50 种可持续食品,包括13种谷物和块茎、12 种豆类及其芽类、18 种蔬菜、3 种真菌蘑菇以及4 种坚果及种子。其中有许多众所周知的食材,如菠菜、扁豆、红卷心菜、山核桃或核桃;但也有不少小众食材,如裙带菜、仙人掌、黑色婆罗门参。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景浩表示,未来食物不仅将向功能性角度发展,是否健康、环保,也将成为重要考量指标。比如,植物基食品和发酵食品都是比较有发展潜力的方向。

随着人类行动半径的扩大,当太空旅行成为现实,太空食物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20 世纪60 年代,太空食品还是牙膏状铝管包装的肉糜和果酱;如今,航天员能吃到的食物,已经和在地面上相差无几。

据报道,在国际空间站,可以吃到黑面包、蜜饼、火腿、酸甜汁的猪肉、鹌鹑、波兰梭鱼、俄罗斯奶酪、鲟鱼、蔬菜汤、草莓、饼干、巧克力、茶和咖啡……这些食品采用特制的器皿包装,可以直接放在有加热设备的工作台上,有的用聚合物包装,可以用勺或叉子取食。

而中国航天员听起来要幸福得多。他们可以吃到红烧肉、干烧杏鲍菇、浓香奶茶、川味麻辣酱、什锦炒饭、雪菜肉丝、叉烧酱、咖喱炒饭、蘑菇鸡块、巧克力、速溶柠檬茶、冬笋火腿炒饭、黑椒牛柳、速溶菠萝汁、海鲜酱等美味餐品。这些食物使用特制的加热装置,仅半小时就可以完成加热。

猜你喜欢

人造肉肉类菜品
第一家人造肉火锅店开业啦
《肉类研究》杂志征订启事
《肉类研究》杂志征订启事
迷惑菜品又来了
MEAT 2.0
MEAT 2.0
人造肉,你敢吃吗?
假蒟叶系列菜品的开发利用现状
欢迎订阅2016年《肉类研究》杂志